知网加急:《中国教师》22年9月刊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刘学华 李鹏 (潍坊实验中学 邮编:261202) 摘要:核心素养是我党的教育方针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它指导着教育教学实践方式及变革导向,明确学生成长和发展方向,检验教育教学成绩。核心素养的总体要求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首先,教育要完善各人;其次,教育要造福社会,为社会的发展而培养人才。历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脉络,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认同感、自我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核心素养要求下的历史教学,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理念 引言: 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是学思行重要教学原则的体现。然而,历史教学内容本身与高中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差距,如何准确了解学生已有的人文素养及学习风格,并据此设计出与之高度契合的教学实践方式,是历史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将紧扣历史学科的特点,并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尝试给出合适的实践策略来构建高效、民主、现代化的课堂教学。 一、高中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浅析历史课程 为了提高学生知、情、意、行各个方面的能力,历史教材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在教材编排、课程改革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然而由于历史实践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受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的影响而产生,因而就有十分特殊的时代局限性。现阶段的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思想活泼开朗,对于陈旧的历史知识,潜意识里会产生不理解甚至是排斥的反应。 (二)历史课程的教学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历史深受各级学校学生的喜欢,但历史课却不被大多数学生喜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材深度与教师素养的差距。所谓的教材深度实质上指的是教材所涵盖的知识的深层含义,是相对于以往教学中的符号概念、直接又简单的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深度教学要求教师紧扣课本,多方面、深层次阐述知识的含义,其中包括知识的核心概念、现实意义等等。然而在目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自身素养的参差不齐,难以满足课标下核心素养教学的基本需要。从而使得深度教学实践很难真正落到实处,教育界所倡导核心素养进课堂也只是流于形式而已。第二,灌输式的教学惯性与核心素养的矛盾。教学惯性指的是,教师会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来开展新阶段的教学,在以往的教学中,如果因偏重知识灌输而使得学生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自然会以这种惯性来继续教学。第三,学生接受水平和教学深度的不协调。让思想极度开放和自由的学生去学习古旧的历史知识,本身极具不协调。 二、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 通过科学的方正指引,提高学生的知识和素养双重能力,是值得教师注意的。历史课程之于现代学生的特殊之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教师为了贯彻核心素养的学生发展理念,需要从以下三点做出一些改变。 (一)对学生进行课程形势宣讲 所谓的课程宣讲,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学习历史课程的真正意义,是为了在习得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家国情怀、牢记历史。摒弃传统上的背诵知识点、刷题、考试,从而取得令家长、教师和学生自己满意的成绩。在宣讲历史课程重要性的前提下,也要像学生阐明历史科目中所强调的人文素养不是通过历史知识的背诵而培养出来的,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以古为鉴。最后,向学生宣讲,历史科目的学习是为了培养国家青少年的家国情怀。世界上的古老文明,可以上溯五千年,然而真正流传至今的只有中华文明,这个古老的民族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他们不忘历史,以史为鉴,对自己的文明具有极高的认同感和传承精神。同时,以上三点建议不仅体现了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要求,也对学生对历史的抵触情绪做出了相应的疏导。 (二)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及方式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是真正落实核心素养进课堂的第一步,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实践的指导,它明确的指出了教师教育教学的方向。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大体主张以学生记诵知识点为主要方式,记住了知识点,答得了卷子就是好方式。为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记忆庞大的历史知识体系,他们争取了早晚自习,甚至鼓励学生在吃饭回家的路上拿着小抄继续背诵。再这样的教学理念所衍生出来的教学实践下,久而久之导致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反感。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主张文科知识以背为主,理解为辅是应该被否定的。有的学生记忆力好,自然可以多背一些,然而有的学生记忆力不好,可对人文素养类的知识理解能力很强。如此一来,极易导致学生成绩低,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或者失去自我认同感。在此,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从而熟能生巧,培养起学生的家国认同感。 (三)采取民主、个性的交流方式 通过实际教育教学情景的开展和日常的历史测验发现,学生对体系化的、真正的历史知识了解很少,所掌握的知识是碎片化、片面零散的,这样的教学现状很难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相关理念。因此教师在正式课程开始之前,就可以通过民主讨论的形式询问学生:你喜欢历史吗?为什么选择历史?超过一半的学生可能会说:“因为高中历史是一门必修课”。部分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只是停留在必修课程上,没有积极正确的历史观和学习观,不利于核心素养的普遍落实。 除此之外,还可以询问学生对历史科目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如“你知道历史是什么吗?”、“你课外时间会学习历史吗?你看过历史节目吗”。不仅如此,不同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期望。而这些适当的师生沟通正是教师高效进行施教的关键。具体而言,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机存在差异,这就导致学生的知识水平、动机、积极性和学习经验处于不同水平。这就表示,民主个性的沟通在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结:核心素养下,历史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史学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然而历史课程的特殊性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以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来打造高效课堂。最终在成体系的历史教学中,坚持教学的时代性、科学性和民族性,从而增进学生的文化素养、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王鹏.探索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基于《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实施的案例启示[J].高考,2021(13):143-144. [2]刘梦瑶.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181. |
|
来自: 昵称15221501 > 《中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