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才子萧衍篡位当上开国皇帝,一生著作颇丰,推动梁代文坛繁荣

 泊木沐 2022-09-14 发布于辽宁

萧衍,南朝梁国的开国君主,博学多才,通经史、喜绘画、精音律、善诗文,“劳燕双飞”一词就是来自梁武帝的《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书学理论造诣更是深厚,写出了多篇书法论著,鲜明地提出了个性的书学观点,其论书主张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近于章草的《异趣帖》

萧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的开国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的政治才能在南朝诸位皇帝之中也是堪称翘楚,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萧衍通过征战取得了皇位,建立梁国。

而且还是当时著名的学者、诗人,他不仅终其一生保持书生本色,潜心学问,孜孜不倦,著作颇丰,还利用九五之尊的权威,领导、组织、策划出版了一些皇皇巨著和传世名作,直接推动了梁代文坛的繁荣绽放。

开国明主也是亡国之君

萧衍博学能文,勤政爱民,生活简朴,在任改定“百家谱”,重用士族,发展文教,梁朝一度呈现盛世之象。遗憾的是这种状态没有持续下去,到了晚年,萧衍重用佞臣,终成亡国之君。

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先世居东海陵,后迁晋陵武进,为南兰陵人。齐高帝萧道成族弟萧顺之的儿子。二十岁时,任职为卫将军王俭东阁祭酒。

永明五年,入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为“竟陵八友”之一。南齐东昏侯在位时,萧衍为雍州刺史,镇襄阳。

永元三年南齐内乱,君臣互戮诛杀,萧衍起兵于襄阳,占建康,杀东昏侯,立萧宝融为齐和帝,次年废和帝自立,称帝,史称梁武帝。

从此开始了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帝王生涯。但他晚年不顾朝臣反对,重用东魏降将侯景,终酿成侯景之乱。于太清三年,困死于都城,享年86岁。庙号高祖。

齐明帝建武四年中,魏寇雍州,萧衍奉命驰援,五年,衍与魏战,全师而归,为辅国将军、行雍州州府事。明帝崩,遗诏为雍州刺史。

从此潜造器械,密为舟装之备。永元二年十一月起兵于雍州,势如破竹。于天监元年四月丙寅,代齐而建梁,史称梁武帝。

《千字文》局部

在南朝众多帝王之中,萧衍是其中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早在齐武帝萧赜病重之际,王融等人想拥立竟陵王萧子良继承皇位,在这次废立斗争中,年轻的萧衍便已经展现出了他高超的政治头脑,因为他很清楚地知道竟陵王及“八友”的手中并没有什么实权, 齐武帝也根本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

所以他没有帮助他的府主萧子良,而是偏向了西昌侯萧鸾和郁林王萧昭业,导致了萧子良争夺帝位失败。

其在位期间,南方社会度过了一段长时间的安稳和谐生活,政绩颇丰。其卓越的政治眼光也决定着其书学思想不单单是以单纯的艺术角度而统筹概括。

萧衍不仅自己喜爱和擅长文学,同时还以帝王之尊广交善写之人,接纳名士。他的种种举措大大鼓励了社会的尚文之风,为繁荣的文化艺术事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萧衍深厚的文学功底,在其书法论著之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华美独特的词汇形象生动地描绘其意。

萧衍还是位宗教的推崇者。他极力推崇佛教,并以身作则,有“皇帝菩萨”之称,他废除血祀,茹素礼佛,断绝房室,盛办法会,并且亲自讲述释解禅义。

他甚至还不惜以其天子的尊贵身份,四次舍身于同泰寺出家为奴。

正是在萧衍这种大力的弘扬和扶持政策之下,南朝的佛教发展在萧梁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盛况,僧徒遍布,对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梁武帝书》

开启书法品评新思路

萧衍“有异众说”,标举钟繇、王羲之,把“殆同机神”作为书学批评标准,不仅开唐人崇尚王羲之之先声,重要的是为品评书法确立了一项重神韵的审美法则,从而也确立了他自己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自晋末至北朝宋、齐,书坛上非常推重王献之,出现了“比世皆尚子敬书”的现象。

当时人们崇尚王献之的“今瘦”体,以“肥”、“瘦”论书法的优劣。把“文所不书”的“字外之奇”这一根本的审美原则反而丢掉。

萧衍的见解与前人是大不相同的,他既不像之前虞龢那样对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这“四贤”一视同仁而评较,对他们的书艺偏重不大,也不同于前朝王僧虔那样以“二王”为中心,且更加着重于小王。

而是更为推崇汉魏风度张芝和钟繇,并与“二王”父子加以区分。

萧衍通过对张芝、钟繇为代表的汉魏书法的解析,将张芝、钟繇作为集“天然”“工夫”为一体的典型,以此来表述自己“今不如古”的书学观点。

萧衍“中和之美”的书学思想是对书法中的笔墨与格局的问题处理进行了细致的表述,将“肥瘦相和”“骨力相称”的中和要求更加具体化。

《千字文》局部

他认为真正的书法美是扬抑、取舍、连断、浓纤、瘦肥、骨肉等诸多综合因素在对立方面中所谋求的统一和谐,告诉世人就必须对各种对立矛盾因素的对比情况把握住,从而追求对立矛盾两端的“中和之美”。

在自然本真之中需要“合矩中规”的要求,并要有一定的法度可寻,不能杂乱随性。

“中和之美”是对书法本质问题的阐释,但是比这些规矩和要求更加深层次的内涵问题,就是“适眼合心”了。

这里的“眼”是指经历、历练,是学书者自身在学书过程中所亲身的经历、体会和感受,“心”则是内在的个人修为,要滋养于优良的书史传统,要具备优良的文化素养和史论功底,并且还要具有能将传统书学理论和书法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通过对传统书法史的纵向回溯学习,用以强调学习和积累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当自身具备了扎实稳固的书法基础,并拥有丰富的学习经验和阅历以后,这样才能体会到书法的奥妙之处,才能将书法进一步的升级变化, 并持续地向完善的方面发展。

在书法的外在与内在的特质都做了详细的释解以后,萧衍在最后的表述中,对书法更为高深的精神层面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谈到了书艺的最高本体是“道心”。

书者的真心便是道心、天心,其不落生死之境,是恒常之性,其超越一般世俗,无限的接近天地自然之大美。 这在古代书学史上是首创。

《梁武帝草书状》

结语:

萧衍逆潮流的书学主张中将前人对钟繇和二王的排序颠倒了过来,将钟繇推至高点。

而对王献之的抑制是多方面的需要。亲自掌握文化领域的发言权,对过于庞大的王氏家族的打压是其中之一。

从书法方面的显露出来的钟繇的传统古质,王献之的新风妍媚,在其要回归传统儒家思想的形势下,钟繇和王献之之间的取舍自然就显露出来了。

传统孝道的道德约束也注定了王献之不可能超过其父王羲之的书法地位,更何况超过古之先贤的钟繇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