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族谱续修中的通谱化倾向

 傅荣楷图书馆 2022-09-14 发布于江西

               (江西  傅荣楷)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环境的逐步宽松,经济文化基础条件的不断提升,各地民间族谱续修活动正日趋活跃。目前,原先已有族谱的族群中大多数都进行了续修。由于现代信息交流方便简捷,各地宗亲来往增多,使族谱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使原先主要记录血脉延续世系的族谱,不同程度上出现了通谱化的倾向,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 族谱与通谱之异同

    谱牒是记录家族血缘关系和传承家族道德文化的文献。

    民间族谱,经历了从家庭,到家族,再扩展到全社会同姓氏族群的发展过程。唐代以前,只有官宦人家才有记录家庭历史的家传或家谱。到宋代,原有家谱的家庭开枝散叶,形成了分支众多的大家族,家谱已经演变成世系层叠、内容广泛的族谱。宋代名士欧阳修、苏洵,分别为谱牒修撰创立了一套层次结构和行文体例,为民间族谱修撰提供了范本。明清时期,民间族谱修纂活动广泛开展,已经深入全国各地、各姓氏、各民族。许多支系为增进宗族友谊,充分利用各自优势条件,联修宗谱的现象也日益增多。时至今日,各个姓氏分别修纂全国(或省区)通谱的条件已经成熟,都在酝酿或行动之中。

    广义上的民间族谱,包括家谱、族谱、宗谱和通谱,都有血缘属性和文化属性,具有血脉延续记录和道德文化传承的双重作用。

我国农村以血缘关系聚居的族群,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其独立修撰的族谱,主要记录了详尽而真实的血脉延续世系图,血缘属性很强,同时也有家族历史和族训、族规等文化内容。

以同姓氏所有支系族谱为基础编纂的全国(或省区)通谱,综合吸收了各类文献中的史料,内容很丰富,文化属性很强。由于各支系之间有的没有血缘关系(如不同民族),有的没有真实可靠的血缘关系记录(存在不确定性),通谱中的世系图只有文化认同的意义。

二、 族谱续修中的通谱化倾向现象及产生原因

当前,各地续修族谱时出现了通谱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

1)大量吸收其他支系族谱的资料,综合汇总

利用其他族谱的资料可以补充自己的不足,也可以纠正自己族谱的错漏之处。但大量纳入与本支系无关的资料,使族谱过于庞杂,会影响本支系族谱的自有特色。如果未经严格考证编入含有错误的资料,更会影响族谱本身的文献价值。

     2)编制或修订自肇基始祖自今的全国统一的世系表

全国统一的世系表,是全国通谱编纂中的一项棘手任务。由本姓氏各朝代著名人物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成的世系表,具有文化认同和宗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但是没有血缘关系认定之价值。 族谱中没有必要花过多的精力去研究,可以沿用以前老谱中的世系表。如果依据自己认为正确的“全国世系表”,将本支系族谱创修后的世系表“统一”处理,将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因为,全国世系表本身是虚拟的,具有不确定性,会影响本支系血缘族谱世系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不同脉源支系合族联修;未厘清源流情况下,大支并小支

   通过宗亲联谊和文化交流活动,有许多支系找到了祖籍地,接上了脉缘。这就使本支系族谱,可以有据溯源,实现了与祖地族谱“无缝”对接。原祖籍地族谱前期资料,可以纳入本支系的族谱之中。

但是,如果没有可靠依据认定,或是明知相互没有关联,就人为地“统一”联修,就夹杂进了不确定(甚至错误)因素,从而影响到族谱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4)更改原有字派表

    各支系的原有“字派表”,已经使用多代,对于族群血缘关系的认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宜轻易地加以更改。现在各地更改或重拟“字派表”的现象很普遍,这样很容易造成世系表的混乱。

族谱修撰时的合族化现象自古有之,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现代由于信息搜集方便,宗亲交流频繁,通谱化现象更为突出。其原因主要是,修谱者没有意识到“通谱化”带来的负面后果,做了一些“画蛇添足”的工作。也有一些修谱者没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忽视族谱史料的严肃性、科学性,随心所欲地更改原谱记录,为宗族史料的正确传承,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三、族谱续修“通谱化”带来的影响

我在近几年来的农村调研中发现,各地族谱续修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通谱化”问题。

新修《丰城傅氏族谱》谱首部分,纳入了“石头傅系”、“尧俞系”的资料,使本支系原本明晰的前期源流,加进了许多模糊不清的支节关系。主修者加入许多未经考证的内容,更是严重影响到本族群族谱的可靠性。例如,谱中加有“江西始祖傅钦,和孙坚共举义旗”的论述。而史料记载,孙坚于(公元191年)就已经战死,族谱记载,傅钦在世时间约为公元200270年之间,他们怎么可能“共举义旗”?

新修《铅山塘尾傅氏族谱》谱首部分,吸收了各地大量谱序和宗贤传记。这些资料非常宝贵,编修者煞费苦心。可惜许多传记与铅山本地傅氏并无明确关系。在世系图上更是别出心裁。前部记述祖先来自上饶傅氏(应属遵公系);起始五代字派却为“肇天(夫)一大宗”,这与进贤宣公支系的第六代到第十代字派相同;当代族人则全部用“豫章傅氏大成谱”的字派表(与武宁志公系字派表相同),且从第26 字(“传”)起开始使用,让人看了摸不着头脑。然而,所有族人的姓名中都没有使用这些字派,只是谱中利用这些字派进行了世系排列。

进贤洪桥傅氏(宣公支系),是江西傅氏中子孙繁茂的大族群,后裔分布于进贤、安义、永修、德安、九江广大地区,并播迁湖北、安徽多地。各地分支的字派表原先完全统一,这对各支系血缘关系认定和宗族来往联系有着很好的作用。然而,清代中期赣北各县宣公支系联修族谱,其字派表比进贤洪桥多出了20个字(在第三十字“庸”之后)。进贤洪桥傅氏族谱第十四修时,毫无根据地将“洪桥、云桥、板桥”三支系始祖同列为尧俞公之子。

不过,江西各地也有对联修族谱持慎重态度的族群。如:南丰一都傅家堡傅氏1869年与南丰钟巷傅氏联修时,考虑到始祖不同,采用了附修方式。到1911年二修时,又开始独修。又如:宜春傅氏四支都不大,由不同地方迁入,为加强宗族团结、集中人财物条件,采取了“四联修”方式,但各支的世系图仍保持独立性,没有人为地混编。

同姓为同宗;同派为同族。 真实性,是史籍的价值所在。 有相同字派,有详尽真实血缘世系记录的族谱,其重要价值在于反映了血缘关系和家族历史的真实性。如果随心所欲在族谱中增添内容,更改世系图和字派表,就搅乱了原先的内容单纯、层次简明的格局,使得血缘关系的真实记录与虚假信息相混淆,致使真假难辨别。如果珍贵的人文资料夹杂有大量虚假内容,就为后人传递了错误的信息,其后患无穷。这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要维护族谱的固有特性,确保谱牒内容的真实可靠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各姓氏修纂本姓氏的全国通谱,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和道德传承意义,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统一,推动中华民族的振兴。

民间族谱,是以血缘关系的聚居族群用以记载血脉延续世系与传承家族文化的谱牒。族谱和通谱的涵盖范围和基本属性方面有所不同,内容上也应各有侧重。

1) 族谱的涵盖范围,应该限定在本族群,主要记述本支系古代和现代的人和事。不要企望包罗万象,应该集中精力把本支系的史料收集、整理和考证工作做好。要保持族谱的地方特色和家族特色。

全国同一姓氏族群枝叶繁茂,早期先祖繁衍和播迁情况错综复杂。全姓氏的源流世系,各支系的相互联系,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分析研究等工作,可以由全国性的通谱编委会去研究,各地族谱编修者只要做好本支系放谱与通谱之间的衔接工作即可。

(2)  族谱续修时,要注意保持血缘世系和古谱原始史料得到持续传承,不能“画蛇添足”,更不能无根据地“添枝加叶”,“添油加醋”。

旧族谱是族谱续修的依据。历代续修新谱之后,老族谱就废弃了。时历多年,谱书已经过于陈旧,也无法再继续保存。现在有了先进科学技术条件,这方面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我们可以将旧谱复制或拍摄,永久保存,以便今后需要时对原始资料的复查和考证。

(3)  对于原有族谱中存在的错漏,应该加以纠正和补充。不过要十分慎重,要经过反复认真的分析论证,才能定论。并且,原有信息和更改后的信息都应该以一定的形式在族谱中得到反映。建议写成文章,作为附文纳入族谱的有关章节之中。

(4)  经过寻根问祖,明确无误地接上了脉缘的支系,可以将祖地信息纳入本支系的族谱中。是否与祖地联修,要看相隔距离远近、经济条件是否许可,尊重本族宗亲的自主选择。对于已经明确祖籍地,但世系关系一时无法确定的,不必急于续接世系表,可以留待以后处理。决不能在无把握的情况下随意下结论,以免贻误后人。

(5)  建议尽量保留并延用原有的“字派表”,这有利于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考证。对于经过溯源考证,证明血缘世系相关的各支系,可在时机成熟(世系图厘清,族人都有联修愿望)时,可以统一或重新拟定新“字派表”。 同时,必须编制“新旧字派对照表”,纳入新族谱之中。

总之,我们应该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工作,认真将族谱续修工作做好,以无愧于我们的祖先,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2013-07

   注:本文收编入傅荣楷编著《江西傅氏文化探索与研究》一书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