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尤瑟纳尔《苦炼》

 置身于宁静 2022-09-14 发布于浙江
人的尊严 BY/张旋 尤瑟纳尔(1903-1987)是为数不多敢于将个人创作笔记作详细批露的作家,出身于贵族世家的她有一种将谦逊和果敢相结合的高贵品质。根据她的创作笔记,《苦炼》来源于她二十岁左右创作的家族史(未完成)的一个片断,这个片断(和另外两个)曾被改成短篇发表,之后又历经三十年才扩充成现在的样子,扩充的内容既广博深厚,又举重若轻。既显示了角色本身发展的轨迹,也显示作者不断将自己内化于角色的顽强努力。 尤瑟纳尔曾经说过:“世上有些书不到四十岁便不能硬着头皮写,因为人不到四十岁往往看不到主要自然界线的存在,这些界线一个人一个人、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地划出了人类无限丰富的差异。”《苦炼》(1968)和《哈德良回忆录》(1951)都是尤瑟纳尔在二十多岁构思,四十岁发表的著作。这种旷日持久地参悟在作家的创作中并不太多。因为一个角色被参悟得太深,就有被粉碎的危险,除非作者将自己同化于角色,或者拥有强大的统摄能力,否则这个角色必会消失于精神的幽深小径。 在《哈德良回忆录》中,尤瑟纳尔将自己同化于一个距今两千年的古罗马皇帝,写了一本奇特的伪自传;而在《苦炼》中,尤瑟纳尔使用一种强大的概括方法:用一个角色代表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由思想者(比如笛卡尔、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伊拉斯谟、达·芬奇、皮科·德拉·米朗多拉等)。小说的主角泽农集合了众多自由思想者的形象和事迹。因此这本小说不是一部仅关注个人命运的小历史,而是一部揭示群体命运的大历史。 就像新事物诞生于老事物,文艺复兴时期自由主义者大多是虔诚的教徒,他们的新思想都用来调合宗教和哲学之间的矛盾,其中的妥协就诞生了自由思想的萌芽。他们的思想果实,到了现代已像炼金术一样被确认为过时和荒谬。他们的成在于将自由和独立思考确立为人类尊严的核心价值,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心环节。文艺复兴之后的启蒙哲学也是将此作为自己的根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中的“我”,首先是有尊严的“我”。本书第一章的题记引自皮科·德拉·米朗多拉(文艺复兴初期重要代表)的《关于人的尊严的演说》,将人的天性看作是自我发展的: “亚当呀,我们不能给你固定的地位,固有的面貌和任何一个特殊的职守,以便你按照你的志愿,按照你的意见,取得和占有完全出于你自愿的那种地位,那种面貌和那些职守。其它造物,我们将它们的天性限制在我们已经确定的法则中,而我们却给了你自由,不受任何限制,你可以为你自己决定你的天性……” 本书的主角泽农是一个高级教士的私生子,与尤瑟纳尔一样有强大的求知欲,他终其一生都在谋求自我发展,“苦炼”即隐喻其中的艰难。他做过教士、医生、解剖学家、定音鼓手、炼金术士、天文学家,以及启蒙哲学家。他身上最感动人的品质是执着,他在寻求真理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有一些禁欲主义的色彩。与其相对应的是他表弟亨利-马克西米连,后者将冒险主义和自由放纵作为自我完善的道路,是那些“背着人文主义简朴智囊”的贵族绅士形象,拒说这个角色中有尤瑟纳尔的父亲的身影。 与普鲁斯特在《追忆逝水年华》塑造角色的方式不同,普鲁斯物的人物性格就像洪水渐退,地表逐次表露出来那样,尤瑟纳尔在人物刚一出场的时候,就务求其形象毕露,刀砍斧削,极其用功。人物像雕像一样严肃专注,事无巨细,皆郑重其事,当他们开玩笑时,读者也难能笑得出来。不过,尤瑟纳尔的文笔典雅庄重、高屋建瓴,总是用全景式目光赋予事物以普遍的意义,并以角色抵近真理的尺度来评判其现实意义。整个故事因宏大叙事而呈现出一种历史的朦胧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