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志海 | 试谈对联撰写的基本常识与要领

 新用户0935snDB 2022-09-15 发布于河南

试谈对联撰写的基本常识与要领

潘志海

对联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衰落的清代,并一直延续至民国。在网络化的经济社会里,对联这一特殊的文体,似乎已是强弩之末,但我们不妨探讨一下这一文体的基本知识。对联的规则及其基本要求是“格律、结构、意境”这三者缺一不可。先来谈谈对联的六要素: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此两条是基本要素,但也有过例外。如袁世凯死后有人写:“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这里的“袁世凯”三字对“中国人民”四字,叫对不起,意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此属特例,应该另当别论。

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两条是语法要素。

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从这两条中可见对联与律诗的关系。上下联在相同位置,平仄声相反,又可以按诗词格律适当调整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对联则以马蹄韵格律两两相对,平仄交替。

上下联的字数不管是短联、中联或长联,都应该是相等的。说到内容相关,例如“荔枝龙眼木瓜,岭南佳果;人参貂皮鹿茸,东北珍宝。”如果对“唐诗宋词元曲,祖国文化”,因其内容不相关,则显得别扭与生硬了。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通过写景来抒情,就达到了情景交融的目的。

词性相当,必须以虚词对虚词,实词对实词,虚词分六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经学驾唐宋之上,其人在儒侠之间。”两个之字是虚词,有规则的犯重当属巧对。

实词也分六类:名词(方位)、动词、形容词(颜色)、数词、量词、代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对梅花名词,锋与香形客词、从与自是介词,磨砺与苦寒是名词,出与来是动词。

还有很多词性换用,例如名词作动词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因为过是动词,后面的春虽是名词但作动词用,象这样词性互换的例子很多,创作时可借用。上下联的结构必须相称,例如主谓结构包括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表语,在使用时出句与对句相称,至于动宾短语也叫述宾短语,上下联也应相称,这些结构在语法上要相称,例如有没有主语的句子,必须相同。如“竹岭新雨后,山爱艳阳时”。此联缺主语,而是倒装句。出句原意是:“怜新雨后的竹”,对句就是“爱艳阳时的山”,这样结构才是相称的。

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节奏相应就要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声律,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说:“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这就提出了字音的调配问题。南朝的范晔也有“性别宫商识清浊”。宫商是字的五音,清浊是字声的各种特色,高、低,刚、柔,开口、闭口。

早在三国时,李登作《声类》,以宫、商、角、徵、羽分韵,开始以五声配字音,梁代沈约用五声调配诗的音节,他曾指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直到清兵入关,吴梅村在园园曲里还提到“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彩舞古梁州”。这里的移宫换羽是指改朝换代,而宫是高亢,羽是低沉的声律,属于浮声与切响的交替使用。

四声是指平、上、去、入的汉字的声音,现在提倡普通话是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去掉入声字。目前探讨诗、词、联的格律,就得互相参照。

南朝以沈约为首的一批文人,就以乐律上的五音配合文字的四声,提出“四声八病”,平声是平直的,仄声是曲折的,诗人利用平声与仄声的对立.在诗词中按一定规律交替使用,使句子产生高低回环,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使人们在吟咏、朗诵、阅读时产生旋律的美感。把律看作是动词的话,那就是挖制的意思。如果将律看作是名词,指的就是节奏。那么诗词、对联及其他韵文与赋讲究的声律、音律、韵律,就可以理解为声律是语言的节奏,音律是旋律的节奏,韵律是诗词韵的节奏,其实对联只需基本协律即可,比诗词要宽泛得多。但上联的出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对句就用平声来收尾。前人对写对联提出九忌:

一忌合掌 合掌是同比,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雷同、相似、相近。意为重复的字词,必须异义相配。例如“五湖传喜讯,四海送佳音”“欢天喜地度佳节,张灯结彩过新年”。此即标准的合掌,也叫“桶对”。合掌是指左手对右手,“桶对”是指桶担水,前桶对后桶,是对联的第一大忌,绝不允许。

二忌重 有规则的重是巧,无规则的重是病。在同一位置的对句、出句出现同一个字是允许的,用好了是巧,这种例子屡见不鲜。不在同一位置出现重字是病。如“百鸟鸣春歌盛世,一龙降世兆丰年”,一联中用两个世字是犯重。

三忌失对欠平衡 一联中平仄应相对,否则就是失对。词性亦须相对,但可以邻对与借对。如“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水天对风月为并列,一色对无边是偏正。

四忌失替应留意 意为一个句子中的平仄要交替使用;这里说是工对,如果是宽对失替亦为常见。

五忌乱脚 上仄下平,例如“党恩比海深,人心向阳红”。深与红都是平声,也叫乱脚,上联是平尾,下联仄声收,因此,更不允许了。

六忌孤平 即是一联中仅有孤零零一个平声字。

七忌三平尾 律句中虽能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是对联的对句(下联)在以平声收尾时,不要连用三平声,例如“万事公为先”。万事是仄声,公为先是三个平声。

八忌上重下边轻 此谓头重脚轻或虎头蛇尾。例如“气凌衡岳三千丈,心托离骚廿五篇”“万仞惊峰承日月,一枝柔柳伴花枝”。此两联皆是上联盛而下联柔弱,应该尽量避免。

九忌用僻典或乱用典 我曾在癸卯年看到某家大门贴了副这样的对联:“飞鸿劳逸堪国粹,素雁怡心始精华”。这样乱用典故,简直不知所云。

汉字是最有特色的方块字,辞有单辞、合成辞、连绵辞,更有双声、叠韵等等不一而足。我们在撰写对联时,用得恰当则如画龙点睛,鲜花着锦,读诵时朗朗上口,铿锵有力;用得不好则成画蛇添足,画虎不成反如犬,所以决不能华而不实,以词害义。

汉字的发音有音律、纯律、五度相生律,形成十二平均律。但在南北朝时,随着梵语的输入,又发现了声母、韵母,就以五声音阶小用半音,强调了和谐。东汉后至魏晋时期,因受佛教的影响,汉字读音开始了发展反切,孙炎编成了《尔雅音义》,隋唐时开始用反切来注字音,唐时僧人守温取汉字为三十声母,宋人又补充为三十六字母以韵书的韵母字作为韵母,成为通行的注音法。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现在用拼音取代了反切,解决了零星母字。

汉字的组合词中有很多连绵词,连绵词中很多是双声,又叫双音。反切法是以两字注一音,两字中,上个字相同的就是双声。反切时下一个字相同就是叠韵。上字声母相同为双声、下字韵母相同的为叠韵。诗词与对联同,必须双声对双声,叠韵对叠韵,有时也可以用双声对叠韵。例如“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寥落对流离就是双声对双声。“皓月凝辉,竹影婆娑留画意;明湖摇翠、桨声欸乃壮诗情”。婆娑对欸乃是叠韵对叠韵。“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荏苒是双声对萧条叠韵。“引袖拂寒声,古意苍茫,看四壁云山,青来剑外;停琴伫凉月,予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苍茫是叠韵,浩渺不是双声也不是叠韵,而是连绵词,此谓宽对。

撰写对联时,使用单词、合成词、连绵词都讲究词性,双声词、叠韵词在使用时同样要求词性相同。例如,珊瑚可以对翡翠。因为都是名词,不能对“璀璨”,因为璀璨是形容词。双声叠韵在对联中的运用,既可以加强音节的节奏感,又能展示作者对情感物态的描摹,恰当地使用双声叠韵会增强联语的音乐美。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