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自己:老和尚背起女人,小和尚从未放下。何方心魔,吃我一棒

 知本学社 2022-09-15 发布于山东

从一个故事说起。

一位老和尚带着他年轻的徒弟行脚云游,增广见闻。在河边,发现一位年轻女子因过不了河而哭泣。老和尚对他年轻徒弟说:“你背她过河吧。”徒弟为难:“师傅,这是女人。“老和尚没有再说什么,自己蹲下身,背着女子过了河。女子道谢,赶路去了。老和尚与徒弟继续行脚。很久之后,徒弟突然说:”师傅,你刚才犯了色戒。“老和尚大喝一声:”我早就放下了,你一直背着?“

这个故事的重点就是老和尚的大喝。老和尚放下的是什么?小和尚一直背的是什么?

在老和尚心里,有人要过河。在小和尚眼里,这是个“女人“要过河。小和尚心里有”男女“的区别,并且认真遵守戒律,不能碰女人,所以不肯背”女人“,也就没有帮助她过河。老和尚心里没有”男女“的分别,只是一个”人“,所以背她过了河。小和尚因为心中有分别,所以心有挂碍。老和尚心无分别,所以心中无挂。因此,老和尚才如此大喝!

我们应该明白了:老和尚放下的是“人“,没有男女。小和尚从未放下的是”男女“,而不是”人“。老和尚帮人过河,有了功德。小和尚啥也没做,凭空添了罪过。这一切,都是缘于”分别心“在作怪。

这种“分别心“随处可见。平时常见到的、听到的如”挑三选四“就是分别心。”朝三暮四“的故事也是分别心。一切有关的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好与坏、对与错、多与少等等,都是因为心有分别才出现的。

《坛经》中记载:六祖带着衣钵逃难时,有一同门叫张惠明的僧人追上了他。六祖见逃脱不掉,便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自己躲藏在石头后面。惠明见了衣钵,激动不已,无法拿得起。便喊:我为法来,非为衣钵而来。六祖便现身,为惠明说法。待惠明静下心来后,六祖便说:“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因此大悟。

惠明悟到了什么?经中未说。但从六祖的话里,我们可以理解到,一个人的心里,没有了善恶的分别,此心便开始清静。一颗清静的心,就不会再有挂碍。当我们在思考善恶、是非、美丑、得失等等的时候,内心的状态就会如同大江大河一样,波浪翻滚,如何平静?六祖说的“不思善恶“,就是去掉心中的分别。

九华山有一个肉身舍利,叫大兴和尚。他是1985年示寂。在世时的行为有些疯疯颠颠。饿了渴了,就去村民家里要吃要喝。遇到家里没有人,他就自己找钥匙开门,找吃找喝,还会在村民家里睡一觉。有时村民捉弄他,给他的饭里带有肉,给的水里添了酒,他也不加分别地吃掉喝光。在他的这些行为中,他已经犯了若干的戒。在俗人心中,这样不断破戒的人也能成佛?也会修成肉身舍利?

道理很简单:心无分别,便无戒可破。老和尚背女子过河,心中无“女“色,背上便无“女人”。小和尚虽然背上没有“女人”,但在心里一直装着“女人”,就是破戒。大兴和尚心中没有“酒肉”,吃肉喝酒就是简单的吃饭喝水,当然也没有破戒。张惠明心中有善恶、对错的区别,知道自己强取衣钵为恶,所以拿取不动衣钵。待心中“无善无恶”,便无所谓“得与不得”,从而得法而去。

佛陀自己说,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餐饭,一是证道时牧羊女供养的羊奶,再就是涅槃时叫周那的人供养的新鲜的树菇。最后一餐时,佛陀将自己没有吃掉的树菇,让周那不要给别人吃,埋到树底下。因为佛陀知道,周那供养的树菇“不净“,佛陀不希望别人吃后,如他一样腹痛如绞。佛陀既然知道不净,为什么仍然吃了呢?因为佛陀没有分别心。他不会因为”不净“而不吃,他会因为这是诚心供养而欣然接受供养,这才是真慈悲。

有和尚在路上行脚。无意中脚下踩死了一只虫。路人见了,将和尚叫住:“你们出家人不杀生,你刚才踩死了一只虫。”和尚说:“阿弥陀佛。这虫是施主杀死的。”和尚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和尚是无意为之,路人是有心见之。其次,和尚与虫在此无意中相遇,因此而建立缘分。虫子结束了虫的修行,进入另一个轮回,又一个新的开始。在和尚看来,无生无死。路人见之,有生有死。第三,和尚踩死虫为实,却无踩虫之心。路人将此“杀生之过”强行放在和尚身上,这便是“大恶”。这个路人的“恶”,来源于他的“有心”,就是分别心。

时下,如同上面的“有心路人”一样的人不少。所谓的“修行者”不少,信佛者不少,持“不吃肉”戒的不少。心中有戒,便有分别。食物原本无荤无素。坚定的吃素,与喜欢吃荤,都是分别心。以为吃肉“不净”,见到“肉”就想到众生的苦痛,以为自己慈悲;见别人吃”肉“,就以为别人结了“恶缘”。这些想法都是犯有严重的分别心。如此这样,怎么修行?

佛陀住世时,魔王波旬对佛陀说:“我虽然奈何不了你。但五百年后,我的徒子徒孙,将穿你的衣服,住你的庙宇。“佛陀默然良久,眼泪悄然而下。因为种种分别心,就是心魔,就是波旬的徒子徒孙。那些自称“修行者”的佛系居士们,时常将这经那经挂在嘴上,把这戒那戒放在心里的,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执着,从而让心魔在自心里安营扎寨了。

“以戒为师。”佛陀入灭前说过。但,佛陀并没有要求后人把“老师”一直背在背上。

放下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