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解《西游记》18:白骨精为哄瞒欺骗心幻化。谎言终会揭穿,做人应诚实。

 知本学社 2022-09-15 发布于山东

一句谎话需要十句假话隐瞒;十句假话需要编造百句解释。马脚,总是会露出来的。所以,劝君莫撒谎。这个道理说的是小说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先看小说中的情节。三藏师徒:
走入一座高山,正行到嵯峨之处,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行者陪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哪里寻斋?”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道:“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行者道:“弟子亦颇殷勤,何尝懒惰?”
因此上,二人有些口角。口角的原因在哪里?唐僧直接点明了:懒惰。而悟空却不肯承认,仍然为自己辩解。最后,悟空在云端里发现南山有桃子,说可以摘几个桃子吃,三藏才转怒为喜。
这一段描写中,有一个词需要注意。那就是悟空回答师父的问话时,是“陪笑”的。为什么会“陪笑”呢?这是因为悟空心里有所隐瞒。此处是人烟稀少的荒山,正如悟空所说,前不巴村后不着店,自然无处讨饭。但是对于悟空来说,这并不是真正的理由,悟空以前可以到几千里外化斋饭,何以今天如此回答?所以,悟空用一个真实的现实情况为自己开脱,却要“陪笑”回话。这是因为悟空不肯努力,被三藏看穿,并说破,指出了悟空“常怀懒惰之心”。本来嘛,师父已经点出了缺点和不足,改过就是了,但悟空却还顶嘴,自己为自己的懒惰做解释,说自己“弟子亦颇殷勤,何尝懒惰?”这分明是假话,并非真心话。
哄骗、欺瞒的心魔因此而生。

现在再看这个妖怪。与其它妖怪不同的是,这个妖怪从开始现身,就不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妖怪,也不知道名字、住处、外貌特征等。见到三藏身边有八戒、沙僧护持,妖怪不敢拢身。小说里这样写道:
妖精说:“等我且戏他戏,看他怎么说”。
这话里的一“戏”字,便是一个假象又一个假象的哄骗的开始。先是变成一个月容花貌的女儿,编了若干假话。逃走后又变成一个老太太,最后又变成一个老翁。一直到最后被悟空打死,才显出真相:一堆粉骷髅,唤做白骨夫人。
所有的谎言、假象都非常美丽迷人。所有的谎言、假象都是为了掩盖某个真相或者达到某个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为了实现某个目的,所借用的假象在表现上看来,都是真实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这些真实的现象连在一起,就是假象。因为这种联系,是违背自然的强行串联。骗术中有一种叫“九真掩一假”,就是用多个真实的现象,掩盖某个谎言、假象。在我们周围就有很多这样的假象。比如,街道某个拐角处,有一个农村老太太,用一个篮子装了些鸡蛋,说是自家散养的鸡下的“笨蛋”,因此价格高,而且卖的快。然而,卖完后,这个老太太便溜进超市,提了又一篮子鸡蛋,换了一个街角,继续卖她的高价“笨蛋”。为什么没有人怀疑她呢?这就是用了“九真掩一假”:老太太是农村的妇女,鸡蛋是真的鸡蛋,农村人在城里做小生意的模式也是真的,这些真实掩盖了鸡蛋不是“真笨蛋”的真相。

谎言最终会被揭穿的。
小说中,如何揭露真相的呢?小说里这样描述:
好大圣,念动咒语叫当坊土地、本处山神道:“这妖精三番来戏弄我师父,这一番却要打杀他。你与我在半空中作证,不许走了。”众神听令,谁敢不从?都在云端里照应。那大圣棍起处,打倒妖魔,才断绝了灵光。
这段描写正是揭穿谎言、假象的好办法。大众广庭之中、众目睽睽之下,所有的谎言、假象自然就会揭穿。悟空让众神在空中照应,自是应了大众广庭、众目睽睽之意。
哄瞒欺骗心,源于内心里的自私、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者别有用心,这些都是“妄”。儒家经典告诫人们:“无妄谓之诚,不欺次之。”无妄,即是内心里干净纯洁,没有私心杂念,不欺包括不欺人、也不自欺。无妄是内心的约束,不欺是行为上的准则。一个人若是能够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那就是无妄、不欺。

我们经常听到“善意的谎言”这个提法,很多人打着“善意”的旗帜说些虚假的话、制造一些假象。在“善意的谎言”这五个字里,“善意”是修饰“谎言”的,谎言才是真实的目的。这里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谎言掩盖真相?用自己心里生出的“善意”去掩盖真相,是否真的是“善意”?
限于世俗之人的学识、水平、修为,在对待一个问题的时候,难免会因为角度、立场、自己的情感等因素,难以做出公正、准确的解决方案。这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凡俗人常常用自己粗浅的认知得出的判断,去做出一个符合自己意思的结论。然而这个结论,却不一定符合对方。就像一个病人,得了不治之症,亲人家属为了安慰这个病人,“善意”地说是一个小毛病。于是,在治疗这个“小毛病”的过程中,病情逐渐加深,直到离开这个世界。让人悲伤的是,这个病人至死都不知道自己死于何因。

我们往往低估了一个人面对真相的定力。亲人家属以“善意”掩盖真相,是担心病人“害怕”。事实上,病人害怕不害怕我们还不确定,倒是亲人家属先害怕了。因为自己心里的担心,从而出现了“善意”的谎言,那么这个“善意”,实是“恶意”。曾经有一个孝顺的女儿,当病重的老父亲一再要求不要再治疗的时候,仍然坚持自己的意愿,让老父亲身上插满各种管子,在医院折腾了很长时间才逝去。过了多半年后,这个孝顺的女儿非常后悔自己的做法,坦言说自己那么做的目的只是担心他人说自己不孝顺。为了自己获得一个孝顺的名声,便用“善意”的谎言去做大家都不愿意做的事情。
《朱子近思录》中说:“人才着意于为公,便是私心。”为公、为善、为大家等,怎么就是私心了?其实这里的重点是“着意”二字。一旦“着意”,便是故意为之。就如同那个孝顺的女儿,其着意在“孝顺”的名声,而不是治病。若是为了治病,确定治不好,则不会再那么折腾了。
“着意”于某事,便是心中有“妄”。心中无妄,才不会着意,便不会哄瞒欺骗,才是真修行。切记,切记。
另外,小说也告诉了我们:生活中,若要揭穿某个谎言,一定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否则,只会让自己招来不明真相的人的责怪。如同唐僧,因为不明就里,反而怪悟空“打杀了好人”,不断念咒,从而让悟空头疼不已。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