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之初,性本善”中的善,并非善良的意思,而是与“上善若水”的善相同。

 知本学社 2022-09-15 发布于山东

《三字经》开篇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很多人简单地将“善”解释成善良的意思。这与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成了鲜明的对立的观点。还有人将“善”解释成“变化”的意思。

在我的理解中,上面的都不妥当。原因如下:

首先明确一下:性,指的是天命所赋予的。本,就是根本、本原。所有的善、恶,都是一个人在后天形成的。在初生的时候,是没有善恶的。而且,善、恶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所不同,甚至还会互相转化。因而,一个新的生命到来的时候,就将其定义为“性本善”,那么,与之对应的“恶”在哪里呢?

所以,人之初,其本性是没有善恶的。

既然如此,如何理解这个善?我们需要提起一个词:赤子之心。人之初,其心纯朴,无沾无染,洁净无瑕。因而,心中无妄想、无是非、无善恶。

“上善若水”中的善,指的是一种德。水具备上等的德,就是“善德”。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解释说:因为水有上等的德,因而是最接近道的。原话如此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提出了三个方面说明水有上等的德:利万物,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回头再看“人之初”,对周围的一切无害。不仅无害,对身边的亲人还是大利,因为新生命就是新的希望。不争,心中无求,只有本能的吃与睡,满足生命自身的需要。随便放置在什么地方,都会安然处之。或许有人说,一个小婴儿没有人的意识。正是因为没有人的意识,没有受到人类的是非、善恶的沾染,才会如此。因而,“人之初,性本善”中的善,就是一种上德的状态。

“性本善”中的性,是其天性、本能,里面没有人类在自身发展中产生的“人类我”的概念。由此可以进一步理解,“性本善”,就是天人合一的安然状态,不是人类常识的“善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