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 书籍信息 作者: 古典 内容摘录 第四章 破局思维 升维思考,解决复杂问题 人生就是一次次破局的过程。所谓的“局”,就是“系统”。 高手并不是能力比我们强、智商比我们高、定力比我们好,只是因为他们思考比我们深、见识比我们广,他们看到了更大的系统。从这个角度来说,小人之小,也并不是品格的低微、智力的稀缺,而是格局之小、眼界之小河系统之小。 生活中的无解问题: 案例1:永远的减肥 案例2:你为什么不陪我? 案例3:产品不好,还是销售不力? 案例4:扶不起来的职场阿斗 一件事之所以来来回回,是因为这个局里根本没有解决方式。除非你能看透这个局,破局跳出,才能停止扎种轮回。 事情有两种改变的形式: 第一序改变(状态改变) 第二序改变(模式改变) 第二序改变,就是破局的关键。 所谓的跃迁,就是一次次让自己做第二序改变,一次次地破局。而改变的第一步,就是识别所在的系统。 一个系统至少包含三个因素:元素、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功能。 系统由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比元素更重要。 只要不改变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功能,即使替换所有的元素,系统也会保持不变,或缓慢变化。 还原论和系统论 在解决独立、单点、局部的简单系统时,还原论的思路更加有效;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系统论的方法则更加有效。 这个世界的绝大部分运作,都不在你眼前发生,世界早已先你而行。 新手要学习系统,老手会利用系统,而高手则需要破局。 系统里的两个重要关系: 时间关系→“回路” 空间关系→“层级” 一个回路的最显著特征就是自我强化的正循环和负循环。 4种增长引擎:好习惯、从兴趣培养到能力养成、快速学习的知识IPO、企业管理中的“信——任”循环。 4种死亡螺旋:穷者越穷、投入不足、工作狂循环、做自己。 如何创造正循环、停止负循环?
高效能人士的自我管理体系: ·资源层:个人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情感资源; ·方法论层:使用资源、提高效率的方法论; ·目标层: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背后的价值判断。 勤奋的三重境界:低水平勤奋靠努力;中等水平勤奋靠方法论;高水平勤奋靠选择目标。 一定要相信,你今天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经历过,并且找到了更好的方式。你所要做的,只是学习。 不过任何东西过多,总不是好事,尤其在高层系统不明确的时候→“成长界的王语嫣” 所有的多层系统都有两个共同点: 上层决定下层 下层无解,向上一层 一个人的外在成功,是“能力—站位—趋势”的多层体系。如果努力了还没有成功,不妨关注下站位和趋势。 知识体系是一个“信息来源—学习方法—联机大脑—解决问题”的系统。如果信息来源太多,不妨升级学习方法;如果学习方法不行,不妨尝试外包一部分知识,重要的是时刻回到顶层思考——这对我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 ETA脱困四问: 第一问(Emotion):我在什么情绪之中?给自己的情绪打个几分?(找出情绪类别) 第二问(Event):发生了什么?尝试客观不带情绪地描述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发现不能客观,还带有情绪化的语言,请返回第一层,继续处理自己的情绪。(挖掘情绪背后的事实) 第三问(Target):我原本想要什么?情绪一定是对自己的不满意,通过对情绪背后事实的描述,就可以发现产生情绪背后的初心——某种期望或目标未能达到。(找到期望目标差距) 第四问(Action):我如何改进?找到目标差距,就要正视自己,如何改变行动从而达到期望的目标。(行动改变) 控制点:让复杂的事尽在掌控 把控一个多层系统有三个原则:多层布点、单点可控、目标折射 所谓成熟,就是理解了世界的复杂性,不再要求一味走直线。在路线问题上,拥抱折射,在最终结果上专注不动。两点之间,阻力最小的线最快。 案例:如果穿越到古代,成为皇帝,要控制知识分子,你该怎么办? 方案A:焚书坑儒 方案B:文字狱 方案C:找群宫廷文人,与之写文对骂 方案D:科举制度 故事:天哪,她有个大牙缝! 世界是个大系统,世界属于能理解它的人。 ![]() 东篱小记 这一章是全书之中比较难懂的一章。 “第一序改变”“第二序改变”“系统”“回路”“层级”“控制点”……好多“专业术语”几乎都是第一次听说。 简单理解,这一章无非是教会我们要跳出框架看问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先看清问题所在的“系统”,找到问题出现的部位,然后,“向上一层”去解决问题。 正如一个打乱的魔方,掌握诀窍的人能在数秒钟之内快速恢复原状,当你没有这样的诀窍的时候,怎么办? ——一个很简单的办法是:拆开、重组。 这应该就是“向上一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吧? 为了帮助看清系统,古典引入了“回路”和“层级”两个概念,一个让你看得更远,一个让你看得更深。 当然,理解是一回事,运用是另一回事。 要实现“跃迁”,需要的是去做。 正如万维钢给这本书的序言中的那句话一样: “你读这本书不是为了也当一个鸟类学家,你想当一只飞得更好的鸟”。 2018.1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