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欲寻东坡,且往江湖丨《在故宫寻找苏东坡》

 东篱悦读 2022-09-15 发布于云南

欲寻东坡,且往江湖

文/东篱

过了元旦,文学史上的超级大V东坡先生,离世整整920年了。

作为东坡先生的忠实粉丝,把《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作为今年阅读的最后一本书,算是向偶像致敬吧。
有人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拿这本书与刚刚读完的那本《斑斓志》相比,确实有些高下立见的感觉。
从阅读的流畅程度来说,《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比《斑斓志》好读得太多。
全书约20万字,仅参考文献一项就列了八九页,这充分说明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下了很大功夫来查阅文献资料的。
但“参考”得太多,从另一面来说就是——别人的东西罗列得太多。
而作者书写的对象又是家喻户晓的东坡先生,这就很大程度地减轻了读者的负担:作者刚提及一段逸闻——这个我听说过了,过;作者又来一首诗词——这个我读过了,过……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故宫”。
作为艺术博士,又是故宫博物院领导,作者从艺术角度去解读东坡先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于是,作者由《归去来兮辞》《寒食帖》《枯木怪石图》等东坡先生存世的书画作品出发,对书法、绘画乃至茶道娓娓而谈,即便是我这种毫无艺术细胞的人,读来都觉得兴趣盎然。
为了给读者献上一道丰富的视觉盛宴,作者还精心挑选了45幅珍贵的书画作品作为插图。
可是,作者又反复强调一个观念:欣赏书画作品,必须要看真迹才有味道。如在讲述《潇湘竹石图》时说:
“很多年前,我曾拥有一件它的廉价印刷品,但那劣质的印刷对绘画无疑是一种损害,让苏东坡的笔触漫漶不清。它不是拉近,而是推远了我们与那个时代的距离。”
以作者的地位和对艺术作品的品味,相信这件“廉价印刷品”至少比读者七十多块钱买的这本书里插图质量强得多吧?
——那,这本书竟是要推远我们与东坡的距离?
或者说,作为读者的这个层次,欣赏的水平与能力有限,这样已经完全足够了?

如前所述,这本书参阅了大量文章或著作,也能看得出作者的喜恶,比如对木心和余秋雨似乎颇有微词。

在全书结语里,提到木心曾说过李白、苏东坡、辛弃疾、陆游的豪放都是做出来的,作者认为“这话有点随便了”,这是表达各人不同的观点,无可厚非,可紧接着便是一句“假如豪放那么好做,那就请木心先生做来看看。”
更为明显的是余秋雨,以至于读完这本书之后我都强烈怀疑这两位是不是结过什么梁子,忍不住到网上去搜索。
第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在引用其他人的文字时,作者几乎都加了敬称,如“李泽厚先生”“贾平凹先生”“学者”“我的朋友”等等,而第265页提及余秋雨时,便是“余秋雨在散文里说……可见,他完全不懂苏东坡。”
而第14页则有“有人说,苏轼的困境,来自小人的包围。所以,苏轼要'突围’。”这似乎是指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一文吧。
第二个明显的特点,是前所述,作者在书后详细列了参考文献,如贾平凹先生,即便只引用了他《丑石》里的几句话,也都赫然在列。
我仔细地逐个查看过,独独不见余秋雨。
以上是个人阅读时的一些偏见,好在作者在序言里曾由“对于一部作品,连码的人都没有”的遗憾,故此直言。
总体来说,作者从故宫收藏的艺术珍品,由书画及人,把东坡先生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史联系起来,不啻为一个独特的视角。
只是,正如李泽厚先生在《苏轼的意义》一文里所说那样,东坡之所以为东坡的关键所在,是他“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那么,东坡很可能不在庙堂高处,而在江湖远处。
2020.12.2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