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课程教学研究 2022-09-16 发布于浙江


一、劳动课程核心素养(据《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劳动课程核心素养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

劳动观念是指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等方面的认知和总体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态度和情感。

劳动能力是指顺利完成与个体年龄及生理特点相适宜的劳动任务所需的胜任力,是个体的劳动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在劳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

劳动习惯和品质是指通过经常性劳动实践形成的稳定行为倾向和品格特征。

劳动精神是指在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在劳动实践中秉持的关于劳动的信念信仰和人格特质。

二、劳动课程的内容(据《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构建内容结构。

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

1.日常生活劳动立足学生个人生活事务处理,涉及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树立自理、自立、自强意识。

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任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

2.生产劳动让学生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直接经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体验从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淬炼生产劳动技能,体会物质产品的来之不易,认识劳动与自然界的基本关系。

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

3.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中认识社会,树立服务意识,体悟劳动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强化社会责任感。

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

三、劳动课程建构和实施要重视的五个关系(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修订组组长顾建军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观点,2022)

1.规范与开放的关系。立足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在凸显课程目标、内容结构规范性的同时,注重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力求二者的有机统一,既要防止忽视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基础性、结构性的倾向,避免课程内容的随意化、简单化,又要防止忽视劳动实践内容的多样性、开放性,避免“一刀切”“千人一面”。

2.劳力与劳心的关系。强调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同时注重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结合,注重劳动实践的价值引领和劳动精神劳动习惯与品质的培养。

3.劳动与技术的关系。现代芳动具有不同的技术含量,技术是现代劳动的要素,既要遵循芳动教育的基本逻辑,价值理论进行目标与内容的体系建构,又要从劳动的要素出发适当考虑劳动中的技术含量,让学生体验现代劳动形态与方式的最新发展,激发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活力与创造力。

4.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目标、内容以及实施方式上,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反映优秀文化、适度考虑经典内容,又要彰显时代特征,体现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劳动新形态、新工艺、新方式。

5.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既要关注学生在个体情境下的自理自立劳动,又要关注其社会场域下的融入新型劳动关系的集体劳动,以便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四、劳动课程实施要突显实践性(据《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劳动课程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学生参与芳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避免单一、机械的劳动技能训练,避免简单的劳动知识讲解,避免缺少实践、过于泛化的考察探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试验、淬炼、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

劳动课程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学生经历体验劳动过程为基本要求,推动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