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文阅读

 m175 2022-09-16 发布于黑龙江
    要:

曾经的上尉纳沙·艾尔格兰在美国国内原本只是雇佣军, 对经济的需要促使他加入了战争, 战争对他的人生根本没有任何崇高意义可言。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日本。纳沙·艾尔格兰所训练的日本第一支现代化军队被妄图阻挡现代化进程的顽固武士集团所击败后, 他本人也被武士们俘虏了。在宁静的乡村中, 在与森圣元和其他武士的朝夕相处中, 使他对于武士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不但完成了对日本武士精神的观察、理解和传承, 而且还找到了作为一名战士所应有的荣誉感。影片《最后的武士》美国军官纳沙·艾尔格兰的视角实现了对于武士精神的观察、理解和传承, 从而记录了一位饱受战争创伤、失去人生目标的美国军官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所受的心灵震撼。本文通过对影片中所折射出的十九世纪中叶日本的社会现象, 进一步诠释了美国军官对日本人所遵循着的古老的武士教条所做深刻的理解。

一、辉煌的武士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就像中国的儒家思想支撑着封建社会一样支撑着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的所有的价值观。影片中对于武士道精神, 其最最精彩的一面在武士领袖森圣元身上表露无遗。作为一名武士, 他严格遵循着古老的武士教条:无畏的勇气, 无条件的服从 (对天皇的忠诚) , 对死亡的轻视。并视“和谐”生活方式神圣不可侵犯。因此即使势单力薄, 他仍然要战斗到最后一刻, 知其不可而为之。尽管是个悲剧式人物, 但森圣元无论在个人气势上, 还是在领导才能上, 都让整个武士团体敬佩不已。即使是初为敌人的艾尔格兰, 也逐渐为他超强的武士人格所折服。

1、忠诚至极

“起兵是为了效忠天皇, 使天皇不至于受到身边维新激进势力的绝对控制。”这是森圣元在郑重地表白他所领导的这支“叛军”乃是真正的“义军”。乍看上去, 似乎很有追求自由平等的张扬个性的风范。事实上在武士所受的教育中, 当武士进谏而不被接受的时候, 就应当用自己的手段来匡正君主的错误。当然在这种情况下, 武士通常会以死进谏, 表明忠诚, 并以此唤起君主的明智与良心。因此, 森圣元又说了“天皇一句话, 我就马上可以剖腹”的激昂慷慨。他是以生命作为对天皇忠诚的最后保障。

有人曾评判说:在武士道的上面, 穿上了儒家道德的衣服。其实中国的儒教早已被武士道加以曲解和利用了。它原有的那种上对下的慈爱, 下对上的忠诚的人本主义特点变成了下对上, 卑对尊的单方面的绝对服从, 变的更加的野蛮和残忍, 甚至有时会近乎可笑。当艾尔格兰来营救的时候, 森圣元居然也跟着跑了。明知是假传王命, 但也要遵守。至此影片不仅是为了缓和紧张、悲壮的气氛, 而且故意嘲笑了一下武士道的愚忠。的确, 只要我们翻看一下历时1千年之久的天皇统而不治的历史, 就会不言自明了。即便是那些推翻德川幕府的想把天皇重新拉回到政治舞台中心的集团, 也不过是为了把对天皇的控制作为他们所拥有的最强大的武器, 一切以天皇的名义行事而已。我们再回首二战中成千上万的日本士兵只是为了报答天皇的仁慈而情愿战死在国外疆场的情景, 就不会觉得不可思议了。

2、勇气至上

传统文化中非常讲究和平的佛教, 到了日本以后, 凭空多了许多“杀伐气”。佛教的爱人、爱物、无抵抗的精神, 被用来教化人们恬静地服从。面临危险和灾祸时卑生而亲死, 视生死如一。因此便有了影片中森圣元在唐代风格的宏大建筑下拜佛, 学了佛的慈悲却又大破杀戒的场景。

经过中军诱惑, 左右军包抄, 三军合拢的一系列传统战术后, 武士们用相当的代价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然而望着越来越少的战士们, 面对着更强大的火力发动的第二次攻击, 森圣元还是义无反顾地和自己最亲密的战友一起更加坚定地捍卫自己的阵地, 甚至慷慨赴死。那么的英勇, 那么的无畏, 仿佛面对他们的是人生的巅峰, 最高的境界。“花是樱花, 人是武士”。因为樱花当它最美的时候, 正是立刻要凋谢的象征。所以武士当他最荣耀的时候, 就是效命疆场的刹那间。在二战中, 作为一种训练方式, 年轻的陆军新兵们每天晚上都要背诵一段从古代武士流传下来的古老格言:责重于泰山, 死轻于鸿毛。在作战中, 那种根深蒂固的视伤痛与死亡为理所当然的思想, 使得日本士兵根本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并且将之视为懦弱。飞行员经常不带降落伞就起飞了, 而连队中也常常没有医务兵。士兵们则毫不怀疑地认为与其被俘虏, 不如战死。因此, 在面临难以挽回的失败时, 成千上万的士兵会采取自杀方式, 而军官们仍会进行切腹, 或者仪式性的自杀。他们之所以这样做, 就是遵循了17世纪武士手册上的话:为必然发生的失败而死, 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3、阴柔之美

如果说森圣元代表了武士道最光辉的一面, 他的妹妹———善良、含蓄、细腻、坚强的多丽子则集中体现了日本传统的阴柔之美。这种美首先在于隐忍。在本片中即意味着忍受内心的煎熬而去照顾一个具有杀夫之仇的男人。

武士道对少女的训练乃是:抑制其情感, 强化其精神。遇险情能拔刀而起, 自尊不屈。女儿们活着是为了父亲, 妻子们活着是为了丈夫, 而母亲们活着是为了儿女。这样, 从小她们就没有自己独立的意识, 她们一生完全在奉献。仰慕武士的日本女人的共同偶像———历史上一位武士的妻子, 她发现自己被丈夫的仇敌所爱慕, 便假装赞同他谋杀她丈夫的计划。趁着黑夜, 充当丈夫的替身, 而死在了刺客的剑下。女子为其舍弃自己, 其夫为君主舍弃自己, 而君主则顺应天意完全听从神明。可以说这是一层层奉献的阶梯。

因此, 多丽子遵循哥哥的教诲, 把武士丈夫的牺牲看成是殉道的光荣, 隐忍内心痛苦的挣扎, 细腻周到的服侍战场上杀害了自己丈夫的异国人艾尔格兰……这的确还原了真实的受过武士道精神熏陶过的日本传统女人。

日本社会中的女性地位是它与美国社会的重大分歧之一, 也是在西方很可能引起愤慨的一个题目。所以影片中对于这种所谓的看似痛苦多于幸福的多丽子爱上艾尔格兰后的似水柔情的渲染, 不过是美国人一厢情愿地对于武士的女人的思想解放罢了。在西方, 男女可以通过自然交际流露爱情, 而在当时武士道影响下的日本, 这种方式是受到了严厉的阻隔的。或许这种符合人性自然的唯美主义描写, 是为了照顾美国观众, 特别是女权主义者的感受吧。

二、没落的武士

这一时期是武士作为一个阶级存在的最后没落时期。无条件地拥有一生的恩宠, 英雄事业从来不缺乏它的追随者的旧时代行将结束。故事发生在美国海军准将柏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日本的大门, 日本正思考着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如何推进近代化的时期。影片中天皇需要重掌幕府时代旁落多年的皇权, 以避免来自欧美各国的殖民地化, 保持国家、民族的独立, 建立统一的国家。明治政府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巩固中央集权国家, 渴望建立一支强大的常备军。这一时期先有1871年从欧洲研究兵制回国的山县有朋提出《军备意见书》, 主张实行以欧洲兵制为楷模的征兵制。后有1872年11月明治政府发布《全国征兵之诏》和《太政官告谕》, 强调兵制要建立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 宣告“配双刀, 称武士, 抗颜坐食, 甚至杀人而官亦不问其罪”的封建兵制已经结束。然而, 倒幕成功后的明治维新, 在最开始并未给予维新主力的下层武士们多少好处。相反, “士农工商、贱民”的封建世袭身份制的废除,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四民平等的同时, 也取消了武士阶层曾经享有的特权。此后几年, “征兵令”和“禁止复仇令”的颁布, 进一步剥夺了武士存在的必要, 本来就没有什么生活来源同时也不太会自力更生的武士们对此大为不满。到了1876年3月, 明治政府颁布了“废刀令”, 禁止民众带刀出户, 等于是彻底禁止了武士的权利, 终结了武士的身份, 也终于引发出一系列的武士暴乱。明治头十年内共发生不平武士的叛乱21起。如1876年发生的“神风连之乱”、“秋月之乱”、“荻之乱”等。当然, 这些叛乱最后都被明治政府毫不留情地镇压下去了。

三、纳沙·艾尔格兰上尉的心灵震撼

影片选择了外国人纳沙·艾尔格兰的视角实现了对于武士精神的观察、理解和传承, 从而记录了一位饱受战争创伤、失去人生目标的美国军官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所受的心灵震撼。艾尔格兰在美国国内原本只是雇佣军, 对经济的需要促使他加入了战争, 战争对他的人生根本没有任何崇高意义可言。他沉沦着, 用醉生梦死的酒精和朝生暮死的暴力麻痹着自己。战争不可避免的杀戮和他本能上对生命的眷念所产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时纠缠着他。这名曾经的美国上尉,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 被推荐给来自大洋彼岸的新成立的明治政府代表, 去给日本训练第一支现代化军队。艾尔格兰所训练的军队第一个要对付的, 就是妄图阻挡现代化进程的顽固武士集团。然而, 在和武士集团进行了一场激战后, 艾尔格兰所训练的军队被击败, 而他本人也被武士们俘虏了。在宁静的乡村中, 在与胜元和其他武士的朝夕相处中, 使他对于武士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里最初东西方在观念上的显著冲突便是他和武士们在对待死亡的态度差异。当然电影安排了通过人性中的共同之处使文化差异很大的两者之间最终相互接纳:纳沙内心在美国剿杀印地安人土著居民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于强势种族的怀疑和个人痛苦, 使得他在逐渐接纳反叛武士这个当时在明治社会中同样属于弱势群体的团体时, 过程和情感的转变都比较自然。

艾尔格兰感受到的武士道的精神, 其实不过是本性中善和恶的一次交锋最后的逃避, 军人的杀气已经写在他的血液里, 武士道把忠勇和杀人艺术奉为信仰, 这种和田园生活同时出现的新鲜信仰很快给艾尔格兰分裂的人格找到了渲泄的出口。当战斗不再是生存的手段, 而是自我的实现, 是对自己的信仰殉道的时候, 战士就得以排除一切杂念, 成为彻底的战魂。武士教导艾尔格兰:“你有太多的心”, 是啊, 患得患失是战斗的障碍, 担心伤及无辜也是障碍, 武士道把这些都解决了。从此艾尔格兰不需要为昔日的屠杀内疚, 不需要思考战争的意义, 因为武士道告诉他, 战争的意义就是战争本身, 别的都不重要。在此纳沙·艾尔格兰竟然发现自己居然不由自主地爱上了武士文化, 从武士道的精神与肉体修炼中, 他似乎又找到了一个战士应有的荣誉感。“武士道是对死的一种觉悟”, 武士道的理想境界不是生存, 而是死亡, 田园终老的武士不是好武士, 战死沙场或者自杀才是理想的归宿。或许艾尔格兰的个人心灵震撼经历启示我们: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光是精良的武器决定的, 更重要的是军人的素质。

四、结束语

武士道精神不仅在旧日本的精神建设中做出了贡献, 而且还是形成新日本的根本力量。今天的日本, 经济高度发达, 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水平, 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推动, 没有蕴含在国民之中的集团效忠意识, 要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实在难以想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