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智慧

 新用户99775517 2022-09-16 发布于山东

一、老子养生学

      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养生哲学大致分以下三个方面:

      1、清心寡欲

      健康长寿除了身体外,精神也要健康,精神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只知道保养身体,不知道保养精神。人是肉体和精神两部分组成的,精神主宰着肉体的一切活动,精神垮了,身体上的病就来了。要健康长寿,既要讲究饮食、睡眠、生活环境等物质条件,更要重视思想和情绪等精神条件。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2、强调守中

      老子《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多说话容易很快导致事情的失败,不如保持适中和心中的虚静。还有一句话是:“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意思是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天,谁造成的狂风暴雨啊?天地,天地制造的狂风暴雨尚不能持久,又何况人呢!所以人还是“守中”比较好,“守中”才能长久,才能长寿,狂风暴雨式的生命方式总是短暂的。

      老子要求人们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思是做到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角而不至于把人划伤,正直而不至于无所顾忌,明亮而没有刺眼的光芒。这就是说,我们养生的时侯做任何事都不要过,这样生命才不受过多的损失和冲击。南朝大养生家陶弘景就说过:“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3、静以养生

       老子在《道德经》中深刻细微地描述了人做“入静”时的体会和感觉,并深得其中奥妙,才提出这一哲学观点。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意思是尽量使心灵虚寂,要切实坚守清静,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事物尽管变化纷纭,最后都各自回到它们的出发点,回到出发点,叫做“静”。

      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要养生长寿就要习静。在老子看来,养生应清除心中的各种欲念妄想,使心神安守于内,欲念妄起致心神不宁,人的健康就会受损!因此,习静、守静,成为了后世养生家们经常引用的最古老、最经典的练功诀窍。

         ──李书涛   

二、 处事方法论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讲到了处理复杂事情和解决困难的方法论。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意思是:以无为之心去作为(才会有大的作为),以无事之心去做事(才会成就大事),以无味之心去品味(才会品出真的原味),以小为大,以少为多,用恩德报答怨恨。解决困难的事情要从容易处着手,做大事要从细小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必须要从简易开始,天下的大事必须要从微小的事情做起。轻易许诺必然减少信用,把事情看得简单了,必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到困难,所以他才始终没有困难。

      我认为:这是老子给人们指出的,做事情和解决处理复杂、困难事情的方法论及成功秘诀。

      有诗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说:做事情不要太刻意的带着自己的主观思想和框框去分析及预判,否则,处理的事情就会出现偏差,不尽完美。云谷禅师曾说过:“平常时一般人的行为,都是根据念头转的,凡是有心而为的事,不能算是自然,不著痕迹”。仔细想想,我们所做的和经历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意想不到的收获或成功会在不经意间突然出现。比如:买彩票中大奖的,很多是无意间中的;成为大富翁的,他们开始谁也没有想到将要成为大富翁等等。但是,前提是要“为”,一辈子不买彩票,绝对不会中奖。这就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人们常说:“复杂的事情简单做,就是专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是行家。”其实,一切事物的规律就存在于事物的发展变化之中,只不过一般人看不出来,掌握不了罢了,专家把复杂的事情讲的很简单,我们听了以后,感觉简单易懂,就是这个道理。比如说:攻克一个难关或者难题,要从其最薄弱的、容易攻克的环节去解决问题,以找到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问题就简单了!大道至简,执简驭繁。这就是:“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俗话说:“大意失荆州”,“小心没有过火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就必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反而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这就是:“多易必多难”。

      以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李书涛浅悟

     2010年3月16日

三、为人之道(一)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讲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解释: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了解自已的人才是高明;战胜他人的人属于有力量,能战胜自已的人才属于真正的强者。

      “自知”是通过外事外物反观自已,从而悟出生命的本来面目,了解了自已的缺陷和偏见,才配当有大智慧,也就是高明。

      “自胜”是在了解了自已的基础上,能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战胜自已的私欲和偏见,以弥补自已存在的缺陷,取得更大的成就,这样才是真正的强者。能够以武力战胜别人的人,只能称其有力量,不能说明其真正强大。

       人的私欲是无止境的,而且其危害很大,一个能战胜自已的私欲和偏见的人,已经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了,我是谁?谁是我?己经不再重要了。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能无所不容,万物皆容,他自然是最强大的!

  ——李书涛浅悟

   2010年3月18日

四、为人之道(二)

     《道德经》云:“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识不足则多虑。见识不足、难以决断就会思虑过度、担忧狐疑、没有安全感。所以有时候,多思多虑、惶恐不安的生活并不是外界给我们的,而是自己见识浅薄造成的。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充实自己,开阔眼界。“读经长学问,读史长见识”——多读前人的优秀书籍,借鉴前人的智慧经验,遇到事情自然心开意解,知道如何应对处理。

       威不足则多怒。威德不足以服众就会容易发怒。有人用发怒来树立威望,其实会事与愿违,因为发怒暴露出了德行的不足。威望都是从德行而来,道德的力量可以摄服一切大众。而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表现出的,必定是谦虚恭敬和平易近人。

       信不足则多言。信用不足的人,说话别人不相信,通常就会费尽口舌去做过的解释。《易经》中云:“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话多有时候从侧面表现出了一个人信用的缺失,所以守信非常重要。

        ── 李书涛

    2010年3月22日

 五、处世哲学——老子养生观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是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中的一句话。意思是: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害,因此,才可以保持长久生存。           这句话是老子处世观和养生观的高度浓缩和最确切的表达。哲学上说:“矛盾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也就是常说的物极必反,亢龙有悔。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发展极限,一旦超过限度,就势必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人们常说真理再向前跨一小步就是谬误。一点不假。这是经过实践论证而得到的结论。知足是明智的,知足就会少一些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是大智慧的表现,只有知道停止方能长盛不衰。      

      人们为了争取比别人强,争取名誉、地位、财富,就不惜利用各种见不得人的手段去做事,在此过程中他们出卖的是自已的人格,耗费的是自己的精、气、神,换取的呢?是一点点可怜的自尊!这种以沉重的代价换回所谓的尊严,值得吗?又何况往往还做过了头,反而受到耻辱,甚或名誉扫地。尤其是那些违法犯罪的人和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人,从一般老百姓到高官厚禄的高官们,不都是为了钱财、地位、名誉争强好胜而导致的吗?最后犯了罪,落得个人财两空,名誉扫地,疾病丛生,甚至抑郁自杀或被他杀等等!这时潜意识还不得不发出信息让机体得病,以维护你那点可怜的自尊心和虚荣心!这都是没有把握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处世观和养生观的结果!      

       第四十四章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李书涛浅析

六、析“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中说道:“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指小鱼。

      意思是:治理大的国家如同烹饪小鲜鱼。

      我认为这句话有如下四大法则:     

      一是,要文火不要武火,否则小鲜鱼就煎糊了。含义:要想改变人们,就要教化人们,要潜移莫化,不要太急进。

       二是,不要乱翻动,否则就会将小鲜鱼煎烂。含义:定的政策制度不能随意改变,不然人们就无所适从。邓小平的政策一百年不变,应该就是由此而来。

      三是,不要加佐料或者少加佐料,否则就失去了小鲜鱼的原味了,不是鲜鱼了。含义:不要限制人们,让人们自由发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四是,要及时烹饪,否则小鲜鱼就变质腐败了,不能吃了。含义:干事要抓住机遇,稍纵即逝。邓小平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即来于此。

       本人认为我们老祖宗这句话是无价之宝!不管我们是治理国家,还是管理单位、企业等等,都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

     ——李书涛浅见

 七、谈“和气”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无名的“道”产生出混沌的自然界宇宙的原质,称之为一,这个“一”仍为道(先天之道),它又分化出阴阳二气,即天地二气,阴阳二气交合而产生了第三个产物,三可以理解为天、地、人三才,三可以产生万物。万物背负着阴而向阳,阴阳二气交合作用而产生和气、和谐的状态。

       和气、和谐的状态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的状态。如果人的这种状态被打破,那么,人机体的各个脏腑功能就失调了,脏腑功能失调了,人的病也就产生了,并且也很难治愈。这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阴阳失调”,所以,《内经》上说“阴平阳密,精神乃至;阴阳离绝,精气乃绝”。阴阳平衡失调了,不和谐了,失去和气了,人的病就产生了。

      如同一个家庭,失去和气、和谐了,家庭也就出现矛盾了,就会经常出乱子,那么,这个家庭也就有病了。所以,我们的养生宗旨,就是要保持自身的阴阳,始终处于一种和合状态,也即和气、和谐状态,不至于太过偏颇,这样,身体就不会出现太大的疾病。

       ──李书涛

八、老子处世(养生)观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章里有这么一句话:“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亡)”。

     “物”,泛指一切事物,也包括我们人类。“壮”,指过于强盛、过于强势。“道”,指大道、原则、规律。“已”,指衰败、灭亡。

      一切事物,凡是气势过分强盛之后就会趋于衰老,因此,逞强好胜是不合乎“道”的,不合乎“道”,必然很快就会灭亡。

       物极必反,《周易》中的“亢龙有悔”都与“物壮则老”有相近的意思。老子在这里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做事情不能太绝了、太过了,太过了,事物就会向相反的方面发展一,灭亡的期限就快到了。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里说过这么一句话:“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意思是说:飘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天,谁制造的飘风暴雨啊?是天地,天地造成的飘风暴雨尚不能长久,又何况人的狂妄行为呢?

       当我们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或成绩时,不可沾沾自喜,更不可妄自尊大,而应该保持一个适当的“度”,否则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我们常常用乐极生悲来形容那些得意忘形的人,这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为什么这么难以把握这个“度”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人们背离“大道”太远了,无法和“大道”合而为一。

      何为“大道”呢?大道就是指自然界的规律,人们要顺应自然,回归自然,自自然然的去生活,去作为,不要违背自然,要天人合一。这样就不会“物壮则老”,事物就可以长久生存,人类也是如此,就可以健康长寿!

       ——李书涛

 九、老子管理学

       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中说道:“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随,百姓皆谓:'我自然’”。

       解读:太上,最高层次的,不知有之:被管理者,被领导者,不知道或感觉不到有管理层、领导层的存在;其次,次一层的,亲而誉之:被管理者、被领导者,对管理者、领导者,愿意亲近并且赞誉之;其次,再次一层的,畏之:被管理者、被领导者害怕管理者、领导者;其次,最后一个层次,侮之:被管理者、被领导者侮辱或侮骂管理者、领导者。

      由于你的诚信不足,所以他人不会信任你。(悠兮~感叹词)那些高境界的人,视语言很珍贵 ,不会轻易发号施令,人们把事完成了,做事的人都认为,这是我们自然应该完成的事,没有必要奖赏的!

      为什么出现畏之、侮之呢?这就是“信不足的表现,你诚信不足,别人就不会信任你”。为什么有太上不知有之和亲而誉之呢?就是“其贵言”,即管理者和领导者视语言很珍贵,不轻易发号施令,因此,“功成事随,百姓皆谓我自然!”。即百姓把事干好了,谁也不邀功,都说“这是自然而然的,应该做的”!

      我认为这是老子的社会管理学,它也非常适应当今的社会、企业管理。这也是老子“无为无不为”核心理论的具体体现!

    ——李书涛浅悟

 十、谈道德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谈到了“德”。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言之薄,而乱之首。”

       解释:具有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形式上的“德”,所以实际上是有“德”。下德的人死守着形式上的“德”(即追求德),所以实际上是没有德。上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下德的人在形式上表现“德”并有心作为。上仁之人,勉力博施于人,但无私心意图。上义之人,勉力施为,但常有私心目的。上礼之人,勉力施为而得不到回应(报),于是就扬起胳膊使人强从。所以,丧失了“道”而后才出现“德”,丧失了德而后才有“仁”,丧失了仁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表现,是社会动乱的祸首,或者是祸乱的开端。

       解析:真正具有道德的人,根本就没有德与不德的概念,不是在形式上和口头上老是表现,而是自然而然的行为。所以,在别人看来,他的行为才是真正合乎道德的,这就是“上德”。也就是说,大道无言无名,大德同样也是无言无名。

       所谓具有道德的人,是在形式上和口头上表现出有“德”,是故意做作,让他人认为他有“德”,这就是“下德”。所以那些具有下德的人,把道德看的很重,生怕失去了德,做什么事情,都要用道德去衡量。这样一来,他所做的事情也就没有真正的道德了。

      为什么要讲仁、义、礼、智、信啊?就是人们之间缺少了应该自然有的道德,应该自然有的仁、义、礼、智、信。缺乏了,才要刻意的大讲特讲,弘扬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应该是自然存在的,不是故意以形式表现出来的,一旦讲出来或故意表现出来,就不是真正而自然的“道德”了。

      人在宇宙之中,人生是非常短暂的。在这短暂的一生之中,我们应该如何有意义的度过呢?这是我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我们人类之所以比其它动物高明,就是因为人类有自已的思想和思维意识,能够区分善、恶、美、丑。正因为有了区别对待,我们人类才会存在着道德的标准,当然这些标准也是人为规定的。在老子看来,真正的“德”是无需形式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做为一个人的参考标准 。我们在参透了这一思想的同时,也就明白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想,什么不该想。

       以此,让我们自已真正做一个大写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枉负为人一生!

    ——李书涛浅悟

    2010年3月10日

 十一、大道至简

      老子《道德经》云:“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越是真理的就越是简单的。

       生活的真正意义其实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是拷问灵魂的究极问题。

       当一个人能透过纷呈的世相,探知到内在的本源时,那种真正大彻大悟的心境,便是素简。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才会有长远而宽阔的境界。层次越高,活得越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人应知命。“时”是时机,但有时,时至而运气未至,会落空;“运”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和合,三者不和合时,“运”自然不动,运不启动,人会受困;“势”是势差,势差越大,能量越大,犹如瀑布。三者合一称之为“命”。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知命,是知己命和天命。一个人知命以后,心中才没有疑惑,才会坦然接受一切。

        ──李书涛

十二、析“无为无不为”

      “无为无不为”是老子《道德经》的思想精髓。

       老子通过“大道”(控制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力量)的表现形式,来教化人们的行为原则。

      “大道”是无言的,无形的,无声的,但它无处不在。“大道”对我们的控制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却无法感觉到,这就是大道的平凡,它不以声色相诱惑,不以名利做引诱,不以武力相威胁,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使人们不得不顺从它的原则,归属它的怀抱,得到永久的安祥和平静,永远也不会受到伤害。这就是大道的伟大,大道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的平凡,而这才是老子所说的根本,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真谛。

      如果我们人类的领导者、管理者都能够掌握“大道”这个根本,能够效法“大道”那无为而无不为的做法,那么,就无需用各种手段来笼络人心,费尽心机地控制他人了,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归依到他们的身旁,来享受没有任何伤害的安宁、平等和祥和!

      做为领导者、管理者们要学会处于“无为”的状态,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去生活和工作,如同老子说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样领导者、管理者们的统治就可以长久,事业就会真正发展壮大,领导者、管理者的水平就达到了“不知有之”的最高管理境界!

    ――李书涛浅见  

十三、老子养生法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中说道:“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解释:精神灵魂和躯体高度有机的统一、合一,能够不分离吗?聚集精气致身心无限放松柔和,能够象婴儿那样吗?洗涤消除心中的杂念欲望,能够使心灵一尘不染吗?人在万物运动变化之中生存,能够做到宁静柔顺、无欲而逍遥吗?世间所有事都明白通达了,能够做到大智若愚吗?

      我认为这是老子教化人们养生的高级法则,人们如果能够真正理解并按照以上五点去做,且做到位,那么,健康、养生、长寿就不是问题了,人们修炼养生的目的就达到了!

       ──李书涛   

十四、老子为人之道——“七善”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里谈到了“七善”。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解释:最高的德行(性)就如同水的品德,水滋润养育了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名夺利,水处于众人所厌恶的卑下垢浊的地方,故水的品性接近了“道”。

      居善地:居住要选择地方,上善之人总把个人处于众人之下。

      心善渊:心胸要保持深沉宁静,上善之人的心胸宽阔渊博。

      与善仁:交友要真心相爱,上善之人交人具有博爱之心。

      言善信:说话要诚信可靠,上善之人言谈恪守诚信。

      正善治:从政要善于治理,上善之人从政能够治理有方。

      事善能:干事要利用特长,上善之人做事能够充分发挥特长。

      动善时:行动要抓住时机,上善之人行动能够把握时机。

        ――李书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