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繁星曙光,授艺传馨 | 郑曙星教授和她的学生们

 顺其自然h 2022-09-17 发布于北京

“如果能让学生体会到

世界上音乐竟是如此奇妙……

我就会感到一生无憾了!”

图片


今年教师节巧遇中秋节,双重喜庆,为这个职业节日增添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9月12日,中秋小长假最后一晚,“繁星曙光·铭记师恩——著名钢琴教育家郑曙星教授学生感恩音乐会”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如期上演。不论是严格的防疫环境,还是风雨交加的台风天气,都无法阻挡郑曙星教授的学生们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策划组织与举办这场音乐会。

图片
图片
图片
当晚,郑曙星先生聆听了全场音乐会,虽然身体有点累,心里仍是很高兴。学生们爱她,也爱护她,正如她当年如母爱般无私地爱护着她的学生们。
图片

郑曙星

钢琴教育家

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曾任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九三学社”上音支社主委、第十届上海市人大代表。享有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获得上海市宝钢高雅艺术特别荣誉金奖。

1930年5月28日(农历庚午年五月初一),郑曙星生于大连,祖籍福建。自幼开始接受系统的钢琴音乐教育,少年时期就读于哈尔滨俄国人创办的音乐学校,随音乐学校校长B·л·格尔施戈琳娜教授学习(校长为俄国犹太人、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及米兰音乐学院,获意大利皇家音乐学院竞赛钢琴大师称号)。又先后师从美国奥伯林音乐学院的福路教授、俄国的勃伦斯坦教授、德国的威廷伯格教授以及中国的李嘉禄和吴乐懿教授。学生时代的郑曙星经常参加演出活动,作为当时唯一的中国学生且成绩优异而深受好评,被俄国报纸赞誉为“中国郑”。改革开放以后受文化部派遣,郑曙星作为访问学者赴东欧各国及前苏联进行教育考察和学术交流。

1954年,郑曙星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留任附中教学,期间经常参加兰心大戏院的音乐会和其他演出。期间,郑曙星继续随苏联专家进修,还有两年专任苏联专家的课堂翻译。此后,历任教研组长、钢琴系副系主任、系主任(1986年起)等职务,为国家培养出大批钢琴专业人才与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其中,不乏全国各地专业音乐高校与文艺院团的领军人物,包括著名作曲家陆在易、林华、奚其明、刘念劬、音乐出版家陈学娅等;专业钢琴家与钢琴教育家江晨、周铿、苏彬、朱迪、常桦、夏小燕、唐瑾、解静娴等,他们正在为中国钢琴音乐在国际音乐舞台上的传播推广不遗余力;指导钢琴专业学生易小敏、郑洁、解静娴等先后在美国、日本、德国举行的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重要奖项。郑曙星教授还经常活跃于各类社会音乐活动,为音乐普及教育作出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曾多次担任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钢琴比赛评委,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学科、学术评审专家等。

郑曙星教授曾录制多种钢琴教学录音录像带,如《世界儿童钢琴曲集》《车尔尼快速练习曲作品299》《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柴可夫斯基少年钢琴曲集》等。发表在《音乐艺术》《钢琴艺术》等核心刊物上的音乐文论,包括《情真意切——阿什凯纳齐钢琴独奏会听后》(1980)《钢琴家霍罗维茨教学掠影》(译文,[美]格林·帕拉斯金,1984)《“音乐、音乐、音乐”而不是“手指、手指、手指”——钢琴演奏对话录之一》(1996)《音乐是他生命中永恒的主题——著名钢琴演奏家、钢琴教育家李嘉禄》(2008)等。

她慧眼识才,爱才也惜才

郑先生授业主要在钢琴专业演奏,但她对学生的培养方式是全方位的言传身教,不仅限于专业领域,真正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那一代上音人朴实无华的真挚情感、教书育人者无私奉献的执着精神。她慧眼识才,爱才也惜才。

在教学中,郑先生尤其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天赋,让性格迥异、天赋不匀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享受钢琴音乐自身的高雅情趣,在练习中快乐地成长。不得不说,学琴的孩子即便再有天赋,也没有不吃苦不努力就能轻易成才的。尽管学生们普遍反映跟郑老师学琴总体上是快乐的,但回忆起当年接受先生严谨而又耐心的专业指导,总能在第一时间一针见血地发现问题所在,并解决各种练琴技巧和艺术表现上的“疑难杂症”,都纷纷表示这样的老师曾经让他们“又爱又怕”。

据钢琴系主任江晨教授回忆,郑老师在教学时讲过:“练过50遍还是500遍,你一坐上去,手一放上去,声音还没出来,老师就已经知道了。”的确,郑老师生动幽默的日常教学语言,宽严相济的教学风格,已经成为学生们津津乐道的学术话题。数十年里,郑老师在学生身上倾注了无数心血,培养出一代代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和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桃李天下。

再次接受她的亲切教诲

“繁星曙光”音乐会上,学生们带着年少时郑老师曾经指导过他们的多部中外名曲,以及他们成名成家之后的自选曲目与合作曲目,用真挚的琴声来表达鸣谢的心声,再次接受老师的严谨教学与亲切教诲。

图片

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王勇教授作为音乐会特邀主持,用轻松而动人的往事回忆与舞台上下串联互动,呼唤出演奏家们一一登台亮相。

首先登台的是上音首位钢琴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钢琴系主任江晨教授。她身着飘逸的孔雀蓝纱裙,与她所演奏的肖邦音乐一样气质优雅和充满诗意。

图片

三首肖邦《华丽圆舞曲》(作品34)和肖邦《幻想即兴曲》(作品66)在她的指尖翩然起舞,轻盈舒畅、淡定自若。在她心目中,肖邦的音乐与郑老师的气质最相符合。

图片

果然,又一首肖邦作品《幻想波兰舞曲》(作品61)从上音校友、曾获得多项重要国际比赛奖项的旅美钢琴家易小敏指下流淌而出。据回忆,这是当年即将毕业、出国留学前郑老师为她指导的最后一个曲目。多年过去,虽然对曲子的理解与表达已经不同于当年,对老师的感情却不减反增。在郑老师印象中弹琴“奔放、激动”的她,这次将《幻想波兰舞曲》处理得深邃而有内涵,繁复的半音关系被梳理得条理分明,撩拨人心。

图片

上音钢琴系副教授解静娴博士带来两首反差极大的中外钢琴名曲。娓娓道来的《浏阳河》(王建中曲)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涌动,是忆往事念师恩的钢琴咏唱,也是上音人演奏上音人作品的典范。

为了遵循郑老师鼓励不断练习新作品的教导,《卡门主题变奏曲》(比才/霍洛维茨)是解静娴为本次音乐会特别准备的一首作品。虽然仅有三周时间练习,她的临场表现却十分出彩。过人的技术能力和强劲的声音动势得到充分展示,在七尺琴上竟弹出了九尺琴般的效果,把音乐会上半场的气氛推向沸腾的极致。

图片

来自上音附中的唐瑾教授,下半场开场演奏相对冷门的莫扎特《F大调钢琴变奏曲》(KV398/416e),这是她当年考上音附小时候的考试曲目。她追忆起当年郑老师“出奇兵而致胜”的战略性曲目设计,让她有幸从遥远的家乡来到上海学习,从此改变了人生道路。

如今,这首变奏曲在她的指尖少了几分天真烂漫的孩童稚趣,多了几分成熟严谨的演奏态度。唐瑾的第二首曲目是来自家乡作曲家陆培教授创作的《山歌与铜鼓乐》,同样是上音人演奏上音作品,又是全场最富有现代音乐气息的独奏作品。铿锵多变的铜鼓节奏与奇异悠扬的山歌音调在钢琴的两端音区回旋呼应、交错对位,时而怪诞、时而激越,令人浮想联翩。

图片

上音访问学者、上海师范大学钢琴系翁怡副教授演奏了最后一首独奏作品,也是本场最早创作的一首中国钢琴作品朱工一的《A小调序曲·小溪》,五声性音调与流水般的织体,让这首鲜为人知的钢琴小品显得格外清新脱俗。

图片

此后,双钢琴上分别呈现了双钢琴组曲选段,八手联弹到十六手联弹。翁怡联袂老同学、上音附中讲师姜姗演奏了阿连斯基《第一双钢琴组曲》中的圆舞曲,配合默契,意外中有惊喜,充满谐趣。由作曲家、即兴钢琴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专聘教授刘念劬特地为音乐会编创《外滩钟声与黑猫警长》,成为在场小琴童们最喜爱的作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最终作为返场,又呼唤出了上音校友、旅法钢琴家蒋超与上音附中讲师欧阳菂,成功地实现了将拉维涅亚克的《加洛普进行曲》在两架钢琴上完成十六手联弹,几位演奏家轮流与台下观众互动鼓掌,向着观众席中的郑老师致敬鸣谢。尽管因防疫要求现场只有半数上座率,但掌声依旧雷动,热情始终洋溢。

她的精神品格,薪火相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求真求实,真诚博爱,是郑曙星教授笃行的教育理念。郑老师曾说:“如果能让学生体会到世界上音乐竟是如此奇妙,可以冲撞到你的内心,震撼你的感情,我就会感到一生无憾了!”在音乐中体验人生的丰富性和各样美善的事物,不断助人探索出美妙的音色与音乐的真谛,这背后既有郑老师的辛勤浇灌与悉心照料,也有学生们加倍的珍惜与刻苦奋进。

郑老师的学生们不仅在琴艺上日渐长进,更是在一种高尚精神品格的熏陶下耳濡目染。郑老师热爱教学、淡泊名利,在日常教学中始终秉持强烈的人文情怀与孜孜不倦的专业精神,巧妙地运用各种丰富的指触与独特的音色来告诉学生如何辨别美丑与雅俗,将一颗颗追求精益求精与高尚品格的种子埋藏进年少的学生心里,等待着它们慢慢发芽生长。这种不求利己、无私奉献的园丁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短评

怀旧·争鸣

简酩迪(音乐美学与批评专业方向2021级研究生)

怀旧(nostalgia)是本场音乐会的一条不言自明的主线。无论是江晨、易小敏的肖邦,唐瑾的莫扎特,还是解静娴的《浏阳河》,这种“怀旧”无关选曲本身的风格与内容,而是一种郑曙星教授与其弟子之间所独享的音乐回忆,最终伴随每首作品在音乐会上被演绎而得以公开,将一段段被教学时光所堆叠覆盖的音响记忆重新展开于听众面前。

尤其对于当事人而言,音乐在诉说着它往昔的面貌,并通过今日差异化的重现,昭示着作品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与完成。其中,肖邦似乎被置于了这样一个氛围的中心,承载起几代有关钢琴与钢琴家的所有情结与投射,这些意向却又在音乐中得以合一。

诚然,这种再现不仅仅停留在对过往的追忆上,新的演绎还映射出了新的关系。弟子们在郑教授对中外经典作品的指导中成为了他们自己,呈现出钢琴演奏上风格各异、极具特色的不同侧面:江晨演绎的《华丽圆舞曲》情感的能量似乎要冲破音乐的形式;易小敏诠释的《幻想波兰舞曲》沉郁顿挫而内省克制;解静娴演奏的《卡门主题变奏》充满了音响的张力与音色的戏剧性;唐瑾弹奏的《山歌与铜鼓乐》音乐形象鲜明而生动;刘念劬创作的《外滩钟声与黑猫警长》则展现出了一个作曲家的音乐想象与结构的才能。各个演奏家及其演奏作品在突出自身区别于他者的特质中,显现个体的独立性,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一种多元而多样的“争鸣”之态。

从怀旧到争鸣,从过去的肖邦到今天的演奏家自己,以郑曙星教授为一个原点,向外开枝散叶,灼灼其华。


图片


来源:钢琴系、音乐学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