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默涵[著名文艺理论家]

 Loading69 2022-09-18 发布于四川
林默涵
林默涵
著名文艺理论家
代表作《心言散集》
林默涵,原名林烈,男,1913年1月10日出生,福建武平人,毕业于延安马列学院。著名文艺理论家[3]
其代表作品有《在激变中》《浪花》《狮和龙》《心言散集》等。[3]
林默涵同志于2008年1月3日去世。
基本信息
笔名
雪邨
出生日期
1913年1月10日
去世日期
2008年1月3日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性别
人物生平
教育经历
1928年初中毕业后,考入福州高中师范专科。
1935年到日本学习。
1938年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
工作经历
1934年到上海一家报馆工作。
1936年回国,先后在进步报刊《生活日报》《读书与出版》《世界知识》和《国民周刊》任编辑。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任《全民抗战》编辑。
1939年到马列学院哲学研究室工作。
1940年在陕甘宁边区文协主办的《中国文化》月刊做编辑工作。参加编辑《中国文化》。
1941年主持华北书店编辑工作。
1943年调《解放日报》编辑副刊。
1944年冬调重庆《新华日报》。
1945年任《新华日报》副刊部主任。
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上海,后赴香港参与编辑国统区出版的共产党机关刊物《群众》,和共产党领导的文学刊物《大众文艺丛刊》。
写作经历
林默涵生活照
1929年第一次用真名“林烈”发表白话诗。
1934年向《读书生活》等报刊投稿,发表文章。
1936年回国,开始用笔名“默涵”撰文。
1943年调《解放日报》编辑副刊,在该报上发表不少短论和杂文。
抗日战争胜利期间的政论、杂文和文艺论文结集出版的有《在激变中》《浪花》和《狮和龙》。
195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之际,为《人民日报》撰写了社论《继续为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文艺方向而斗争》。
此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艺理论文章和讲话,坚持运用毛泽东文艺思想,对党的文艺政策、文艺规律、文艺创作方法、传统文化等进行了开拓性的深入研究、探讨,在我国文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1961年组织文艺界集体讨论起草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文艺十条》),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工作的成功经验。还组织领导了现代京剧《红灯记》、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创作工作,并参与了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为我国的戏剧现代化革新和芭蕾舞民族化付出了心血。
1977年12月负责重新出版《鲁迅全集》并注释等工作。他带领有关专家和编辑骨干,深入研究,艰苦工作,使全集注释工作于鲁迅诞辰100周年前夕完成,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他主持出版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还整理发掘了大量的重要文艺史料。
个人生活
因病于2008年1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其他作品
杂文集
《狮和龙》
《浪花》


文艺论集
《在激变中》
《林默涵文论集》
《林默涵劫后文集》
《心言散集》
专论
《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旗帜》



社会活动
1928年在福州高中师范科求学时受革命思想影响,随后在福州、厦门、上海等地从事革命活动。
1929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到上海积极从事地下工作,参加罢课、游行、讲演等革命活动。
1930年调任革命互济会福建省总会秘书长,两次被捕入狱,经营救保释后,转入共青团福州市委任秘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上海青年救国服务团和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作抗日宣传工作。
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这对他的一生文艺道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950年被任命为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计划委员会委员。
1952年任中宣部文艺处副处长。
1955年任中宣部文艺处处长。
1959年被任命为中宣部副部长兼文化部副部长。
1961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召开高等院校文科和艺术院校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后,他主抓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7个专业的教学实施方案,组织全国著名的艺术学科专家深入研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适合中国国情的艺术教育教材体系。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迫害,被关押达十年之久。
1975年到江西丰城钢铁厂监督劳动。
1977年恢复工作。12月,任文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1978年5月担任恢复全国文联及各协会筹备组组长。他主持召开的中国文联第三届全委会第三次会议(扩大),成为文艺界拨乱反正的会议。力主平反冤假错案,对文艺界在文化大革命和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期间的案件进行全面复查。
1979年参加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的筹备工作,参与起草大会报告。会议期间,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兼大会秘书长,并当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为文艺界的拨乱反正,为文艺界的团结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担任文化部顾问。
1983年任文化部艺术委员会主任。
1984年任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
1985年经中央批准,发起和创建了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他任第一任理事长,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成立了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文化部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艺术人才的培养。后来,又被推选为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
1989年12月担任中国文联党组书记。
社会任职
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委。
人物评价
林默涵同志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精辟见地的文艺理论著述,在我国文艺史上留下闪光的篇章。他一生光明磊落,正直无私,敦厚谦和,生活简朴。他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他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名共产党员和文艺战士的优秀品德。他的逝世,是我国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他的崇高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怀念。
诗人牛汉有题为《为冯雪峰辩诬》的文章,说到1957年底冯雪峰撰写《鲁迅全集》第6卷中《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的注释。鲁迅这篇文章对30年代的周扬、夏衍等“拉大旗作为虎皮,包着自己,去吓唬别人;小不如意,就倚势(!)定人罪名而且重得可怕的横暴者”的描述,显然让周扬等长久不安,如鲠在喉;这在50年代对确立他们“正确路线”代表的地位肯定造成尴尬。因此,借着冯雪峰的被打倒,便以威胁利诱手段,要他“承担责任”撰写这篇文章的注释,为周扬他们“洗冤辩白”。冯雪峰难以抗拒,便起草了初稿。周扬他们对这个初稿并不满意,1957年11月的某天,在林默涵办公室,对注释作了改写。由周扬口述,林默涵当场修改,周扬又改了一次。稿子送出后,林默涵还给当时《鲁迅全集》编辑室负责人王士菁两次去信,称“鲁迅答徐懋庸文,经与周扬、荃麟同志商量,作了一些修改,请再斟酌”。这些情况,在1966年“文革”发生之后已陆续披露。
牛汉写道:80年代初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冯雪峰学术研讨会上,……几个发言者对冯雪峰在30年代与鲁迅的革命情谊作了热情的赞扬。坐在会场的林默涵举手插话:“我提个问题,请解答。冯雪峰是《鲁迅全集》的主持人和定稿人,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的注释中,作了歪曲事实的说明,辱没了鲁迅。这则注释是冯雪峰写的,这难道是对鲁迅友情的忠诚表现吗?请大家研讨。”(凭记忆追记,大意不错)会场上顿时哑默无声。这时,我站起来大声说:“我能解答这个问题。”……我说:“这个问题我以为不应由林默涵同志提出,默涵同志应该是能够解答这个疑问的当事者,至少是熟知内情的人。……”
参考资料
[1]
武平名人林默涵:不给组织添麻烦!他的“苛刻”令后人钦佩~ · 今日头条[引用日期2021-4-28]
[2]
林默涵故居 · 今日头条[引用日期2021-4-28]
[3]
林默涵 简历 - 名人简历 · 名人简历[引用日期2022-01-25]
相关合集
中国文联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
共12个词条394阅读
茅盾
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
周扬
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
巴金
中国著名作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