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淞风物】松潘路辛家湾

 吴淞风物 2022-09-18 发布于上海

     周家牌路叙略

周家牌路,位于杨浦区南部。据杨浦区地名志记载,其西起松潘路,经临青路,东至宁武路截止,与海州路相接。长914米,宽5.7-6.2米,内车行道宽5.5-6米。

该路始筑于1926年,路址原是河浜,空地和小路,1926年起填浜筑路,因沿路原有周家牌楼得名,故有称周家牌楼路者。马路原为弹街路面,解放后改铺水泥路面,后改作沥青路面。上海解放后,沿路东段多为工厂,有上海家具机械厂、纺织配件铸造厂、铁丝厂、精艺床上用品厂等工厂和上海第九棉纺厂技校,间有小商店三家,路西段有大量旧式里弄集聚,其余路段则为大量简屋充塞,路西端设有农副产品贸易市场,附近因人流量庞大,也由此形成自然的马路菜场,颇具人气。
周家牌路一带的成片旧里较周边地区具有显著的识别度,然而当地却并没有类似八埭头那般拥有明确的区片地名。有鉴于此,笔者为归纳便利起见,在未来对当地史事的研究工作中,将统一称周家牌路临近地区为周家牌,特此说明。


     松潘路叙略
松潘路,位于杨浦区南部。南起杨树浦路,经周家牌路,至杭州路截止。长356米,宽14.7-15.3米,内车行道宽9.7米。沥青混凝土路面。

该路于1911年起始有规划,初名基达路,或名开答路,英文名Quetta Road,即以现今巴基斯坦的奎达而得名。1915年改以四川省松潘县为名,称松潘路。路址原系河浜、小路、坟地和农田。1911年规划设计宽15.2米,至1925年筑成,1929年改铺设弹街路面。上海解放后,沿路多为居民区和商业区。有松潘菜场、浴室、玻璃、食品、油粮、百货、衣着用品和皮鞋等商店30多家。有旧式里弄积善里、明德里和松茂里等。路北端有辛家湾等处,聚集有少量合院民宅和自建简屋。有8路无轨电车在此单向行驶。目下因市政动迁,松潘路已几乎无人。


     辛家湾
辛家湾,位于杨浦区眉州路街道中部,杭州路以南,松潘路西侧一带。
古时,杭州路与松潘路皆为河浜,杭州路东西向的河浜恰巧在此地向北打弯,形成一处河湾。清代时属上海县管辖,至清康熙年间,有辛氏一族迁至此地,居于两河浜交会点南岸,形成村落,故将东西向河浜命名为辛家浜,村落命名为辛家湾。辛家来此定居后,陆续建有老宅基20多间,其范围包括今松潘路159弄2~16号、松潘路352~360号、松潘路 153-155号、松潘路135弄等,建筑主体为三栋一正两厢的三合院落和少数平房。至民国时期,随着周围河浜陆续填平,杭州路、松潘路辟筑,辛家湾一带的人流量逐步增加,市面日趋繁荣。


   辛家湾范围

     辛家祠堂与中华工业进德会
民国初年时,辛氏一族在辛家湾西侧新建有一两进住宅,其体量十分庞大,后改作辛家祠堂。
彼时,因蔡元培为改良社会风气,于1918年倡导建立北京大学进德会的影响,进德运动一时间成为风尚,全国各地蜂起效仿,皆有建立起类似的组织。在上海,居住在爱俪园的犹太商哈同罗迦陵夫妇受到这一思潮的影响,也决定跟进,便于1919年授意建立中华工业进德会,并由爱俪园总管姬佛陀担任会长,全权负责会务事宜。

   哈同、罗迦陵夫妇

   姬佛陀

姬佛陀,本姓潘,幼名潘小孬,江苏徐州睢宁人。1885年,姬佛陀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府睢宁县高作镇潘家庄的贫苦农家。幼时好学,在家乡私塾为旁听生。后前往上海谋生,考取犹太地产商哈同洋行的收租员一职。由于其勤奋、机敏、相貌英俊,得到哈同夫妇的赏识,成为爱俪园总管,并为他改名姬觉弥,因其笃信佛教,故自名佛陀,觉弥为其字。他精通商务的同时,又热心于文化事业。他自称为书法家,但不循规蹈矩,所用笔墨品种浩繁,有的笔甚至如同拖把扫帚般大小,写字时常常不是伏案作书,而是将纸摊在地上,像卖艺似的挥毫,为人称奇。他在爱俪园内创办仓圣明智大学,自任校长,注重《说文解字》和佛经教授,曾聘请王国维、章太炎等国学大师任教,王国维再次完成《戬寿堂殷墟书契考释》。徐悲鸿穷困时亦曾得到姬佛陀的收留资助。此外他还主持翻译了第一部古兰经中文全译本留存后世等。
1919年中华工业进德会成立后,姬佛陀四处奔波,其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宗旨,在上海各地设置分会,开拓会务。作为面向工业人员的组织,姬佛陀首先考虑在南市、闸北、杨浦等工业聚集区发展会员。1920年,姬佛陀着手在杨浦设立分会,见辛家湾地处工业区核心,又紧邻周家牌路的成片住宅区,适宜在此发展,便租赁辛家祠堂的房屋,设立分会,并任命柯执柯、程海标为正副会长,张亦和为庶务司理,总理分会业务。至当年三月,又租赁辛家湾平房16间,创办义务学校,是为杨树浦工业进德会义务学校,于3月22日下午召开开校典礼,有数百人参加。该校教员由叶灿如、魏绍章担任,学校专收工人子弟,免缴学费,颇受当地工人欢迎。该学校的成功经验后来也复制到浦东等处,进德会得以系统性的在南市、闸北、杨浦、浦东四处落成义务学校的建设。

   中华工业进德会会员章

有关该进德会后续的活动情况,鲜有记载可供佐证,至20世纪30年代,已几乎没有活动迹象,一说该组织在哈同离世后便已停摆,亦或最晚在八一三事变,上海沦陷后停止活动。

     辛氏名人
      辛氏一族,据闻其祖籍山东,清康熙年间迁居此地,世代繁衍。虽后世多籍籍无名,留存记载较少,但百余年来仍有值得铭记的人物与事迹。

  辛和尚
      辛和尚,字和祥,1891年生人。杨浦区辛家湾人。据杨浦区志载,其幼时家贫,读过半年书。后随父进入英商杨树浦水厂做工。他继承父业承包了自来水厂净水的黄沙井,负责黄沙翻洗及调换。他工作勤恳,深得外国领班的赏识。聪明好学的辛和尚,在工作中学会英语会话,逐步掌握了打样技能。
数年后,辛和尚离开自来水厂,返回家中做起了木匠,并创办辛和记木作,在当地小有名气,辛和尚家由此走向富裕,也因此引来盗匪的注意。彼时杨树浦一带的治安欠佳,屡有盗匪流窜,在1908年时辛和尚家便遭劫一次,邻居有一人也在该案中遇害。至1914年端午节夜,辛和尚家再次遭劫,近百余名劫匪各执枪械刀具夜袭辛家湾,此时辛和尚正与司帐倪生奎和徒弟顾金桃一起清账,他们破门而入,当即劫走现洋钞票近三千元,劫匪仍不满足,又冲入内室抢劫,所幸辛家有一人名辛性喜,是猎人出身,备有鸟枪,便与倪顾二人持枪反击,辛家人又敲锣打鼓发出告警,附近民众也聚集起来应对劫匪。此事很快惊动了杨树浦捕房,随即派出大量巡捕前去捉拿劫匪,双方在辛家湾爆发枪战,最终以劫匪被捕数名,击毙数名,其余劫匪四散奔逃结束。
所幸,此次劫案对辛和尚的事业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后来,随着木作业务的不断拓展,辛和尚也不愿止步于木作手艺,又着手进军建筑业。他将辛和记木作迁至文林路,今永嘉路附近,更名为辛和记营造作,转型成建筑家。他善于管理,经营有方,重视质量。辛和记信誉日增,业务应接不暇。辛和尚由此成为沪上有名的建筑家。承建的著名建筑物,有先施、永安两公司,上海申报馆,江南造船所等20余幢大型建筑。之后,南北巨商纷至沓来,纷纷委托辛氏承建新楼,其在外埠承建的著名建筑物有南京劝业会、东南大学图书馆、北京邮电总局、奉天兵工厂和天津宝成纱厂等多座建筑。
只可惜天妒英才,至1927年,辛和尚离世,年仅36岁。

  辛丽丽
辛丽丽,杨浦辛家湾人,1963年生人,国家一级演员,任上海芭蕾舞团团长,上海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第一届上海市长宁区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等职。


辛丽丽于1970年入少年宫学习琵琶,1973年考入了上海市舞蹈学校芭蕾舞科,彼时辛丽丽不过十岁。那时候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的上山下乡运动还没有结束,其母担心她会被送去农村插队落户,于是在十岁那年将她送进了上海舞蹈学校,其初衷只是为了能让这个宝贝女儿免于远走他乡而已。所幸辛丽丽的先天条件好,亦热爱舞蹈,198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上海芭蕾舞团任主要演员。20年来,出色地演出了众多的独舞、双人舞节目,表演高雅抒情、风格纯净见长。尤其是她的保留节目《天鹅之死》,将天鹅垂死前渴望生存的情态通过她的舞姿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她相继在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吉赛尔》、《唐吉诃德》及《罗米欧与朱丽叶》和中国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雷雨》、《青春之歌》、《魂》、《蝶恋》等剧领衔主演。成功地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的艺术形象,还参加了《蝶恋》编导工作,独立创作了双人舞《缠》等。2001年又编导了四幕芭蕾《梁山泊与祝英台》等,历年来获奖无数。

   白毛女剧照,辛丽丽饰演喜儿

2011年,辛丽丽担任上海芭蕾舞团团长,她的工作重心从台前退往幕后,从舞者转变成创作者、管理者、教育者,尽管职务不断转变,但辛丽丽对芭蕾的热爱未减分毫。多年来,辛丽丽带领着上海芭蕾舞团一路前行。她把精力投入到下一代的成长上,悉心培养了范晓枫、吴虎生、戚冰雪等十多位国际芭蕾舞大赛的金奖获得者;她致力于舞团的艺术风格探索,逐步树立起属于上芭独有的海派芭蕾特色,也让上海芭蕾舞团一步步成为了拥有国际化理念、专业化水准、市场化运作的国内顶尖芭蕾院团。2020年,辛丽丽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辛丽丽指导学生(图片来源:上观)

有关辛丽丽老师的事迹在互联网上留有不少记载,亦有相当多的新闻报道,读者可细细查询,笔者在此仅略作摘录,不多作叙述。

     辛家湾的后续变迁与现状
由于民国时期战乱频仍,自20世纪30年代起,陆续有来自苏北、宁波等地的难民和谋生者来此定居,他们集聚在辛家祠堂以南的大片荒地上,搭建了成片的简屋,使辛家湾愈发拥挤,辛家湾的这一格局自此延续了数十年之久。
上海解放后,辛家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原状,之后辛家祠堂改辟为沪东纺织机械厂宿舍,祠堂东侧原有一片空地,也建起厂房,创办了永泰电器厂。祠堂西侧的小屋则成为了眉州路派出所所在地。除此以外,包括杨浦区第六十一粮店、上海人民法律书店、霍山机电门市部等也相继开设于此。截至20世纪80年代末,辛家湾地区住宅包含砖木结构三层楼1幢,两层楼房7幢,平房16间等,建筑面积2067平方米,居民60户,210人。
时间到了1990年,彼时为了配合浦东开发开放,解决浦东浦西间的交通问题,杨浦大桥的建设已经提上日程,而原先的宁国路最南端至杭州路截止,随着大桥的建设,也需配合向南延伸至杨树浦路,并予拓宽。如此,横亘在宁国路南端的辛家湾成为了路桥建设工程面临的第一个障碍,很快,辛家湾大部被征收动迁,路桥得以顺利建成,至1994年前后,辛家湾大部夷为平地,后续在此建成了高层住宅华荣公寓,以及变电机房一座,并保持至今。

   1990-2010年代辛家湾地区变迁

     辛宅的余留
1990年代的动迁并没有覆盖辛家湾的全部地区,辛家湾的东南部,即松潘路 135弄处仍保持原状,此地居民直至近几年才随松潘路、周家牌路、杭州路一带街区的整体动迁而陆续迁离,至2022年,包括辛家湾在内的整条松潘路仅剩极个别居民留守,且部分建筑业已着手拆除,不过这并不代表辛家湾的彻底消失。
2022年9月初,有笔者之挚友杰克森在松潘路一带拍摄风貌,行至135弄深处,发现一处老宅残余,当即报知笔者,笔者闻讯,即于数日后启程查看。
经实地调查得知,该宅为辛氏宅,面阔三间,原为三合院落,一正两厢格局,1990年代当地动迁兴建华荣公寓时,其西厢房被拆,之后东厢房和正房东侧被翻建,至当地剩余住户迁离后又拆除,至今仅余墙门和一间正房。该宅墙门为仪门式样,横额上书“正气遗风”四字,字迹已不清晰,有遭人为破坏的痕迹,所幸仪门整体保留状况尚可。进门入天井可见正房一间,并无装饰特色,且破坏严重,屋内一片狼藉。

   辛氏宅

   辛氏宅墙门

   “正气遗风”匾额(Hồ Tuấn 摄

适时,有当地留守居民经过此地,见笔者拍摄该宅,停留稍许,笔者便与居民攀谈,询问当地故事。居民随即指认该宅为辛氏宅,并称该宅即是芭蕾舞演员辛丽丽家曾经生活起居的地方。笔者随即记录有关信息,并在后期与相关文献记录和其他居民的回忆进行比对。从目前的调查情况看,辛丽丽老师出自松潘路辛家湾的说法是毋庸置疑的,但历史上辛家人在辛家湾少说也建有三幢合院,辛丽丽家是否就发迹于这栋幸存的老宅,目前的资料还不能给予完全的肯定,将来笔者如若能有幸亲自拜会辛丽丽老师,或将能揭开这一谜题。
眼下辛宅的处境十分不利,随时有被拆除的可能,然而笔者认为,虽然辛宅受损严重,建筑结构与格局已产生根本性的变化,但并非全无可取之处。当地多里弄建筑,少有传统建筑,辛宅的风格在当地留存无多,尤其辛宅的仪门,保存尚且完善,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若将来能保留该处仪门并予修复,使人们能为此驻足观赏的同时,也是对当地行将消失的历史脉络的一种保护。
文章最后,笔者在此特别感谢挚友杰克森对当地情况的及时告知,也感谢当地最后的留守居民向我们提供有关辛家湾的重要信息。 

   辛氏宅正房


 以下为趣味报纸版面。由于公众号文章的图片在上传过程中多有质量损失,易造成图片模糊,如诸君欲获取该期趣味报纸高清原件,可移步至本社微博@吴淞风物 下载观赏,分文不取。

附:本期老广告大赏

P1:

【朝】株式会社首都钢琴社

【中】保卫尔神效牛肉汁

【中】中华自来保暖壶

P2:

【中】逸园跳舞厅

【中】中西大药房 扑疟十粒丸

【中】斯多凡耳所、杏仁精

【中】上海电力公司电灶

P3:

【越】中华香烟公司西贡分店

P4:

【朝】拜耳 유비론

【朝】金千寿商店制粉部

【朝】诚鹤铭酒

P5:

【日】National干电池

【日】樱正宗日本酒

【日】Aloha Tonic 护发素

P6:

【朝】日商川崎汽船会社 “K”Line

P7:

【中】美丽牌香烟

P8:

【中】宝威大药行 解百勒麦精鱼肝油

【中】散拿吐瑾延年益寿粉

【中】百福牙刷

【中】欧亚航空公司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