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个教师节思绪 范维胜 1983年7月入职,1985年过了第一个教师节。每逢教师节,我总有一些感触,今年的第38个更是如此。 今年的教师节是孤独的,甚至连自己都不相信今天是教师节。但是,孤独,不等于寂寞,也不等于孑然。因为 有这么一位真正的孤独者,他就是被称为“眉山第一抄人”已年满九十的一位老先生。这位家住四川眉山的老先生,从八十四岁开始用毛笔小楷抄写《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花了整整四年时间才大功告成。你想,老先生拥有何等健康的身体和超强的毅力,完成两部加起来百万多字的长篇巨著,毛笔书法不仅要有笔力功底,用蝇头小楷抄写,单是“坐功”,对八旬以上的老人就是巨大的考验! 这要承受多么大的孤独!想一想这位老先生,你的内心一定充溢着感慨和激越,血液中沸腾着奋进的因子。老先生孤独地抄写过程蕴藏着多么伟大的精神力量! 这种孤独的品味岂是我们一般人能品尝得到的? 所以,哲人总是这么认为,孤独是人生中一种自在的状态,但并非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它的真实意蕴。“古来圣贤皆寂寞”,为什么?因为孤独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在孤独的境界里,你的灵魂自由了,耳畔也不会再响起尘市里的喧嚣了,你也不会听到朋友吵人的声音或是手机、电脑如蛙鸣般的乱响了。孤独是人生的一种享受,更是对生命的一种诠释。 因此,我有理由这么说,孤独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思想者的境界。这样一想的话,我还是称不上孤独的。 首先是台州的名誉上的学员给我发来问候的短信,暖暖的。接着海曙、江北的老师给我送来祝福!再就是马老师一句师父的称呼,特亲切,可我是一位不太称职的师傅,个中的原因太乱了,我也无法理出头绪。永远记住的事是昨天早晨,也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2022年的9月9日上午第2节下课收到的凝聚着我的8F3班一份残缺不全的还没有制作好的教师节“贺报”,它让我的这份孤独有一种纯美的感觉。于是,我就想引用一些古代诗词中的抑或现代诗文的句子来说一说我对自己教育生涯的一些杂乱想法······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位十九岁的男孩跨出巢湖师范专科学校的大门,走入了教育岗位。那时他对于教师,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有名望的语文特级教师有着一种的最初感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那时的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陈钟樑、欧阳代娜、过传忠、陆继椿等老师就是我心目中教师最伟大而神圣的形象代表。他们的课例深深地刻入我的骨髓。于漪先生的《春》《荔枝蜜》、钱梦龙先生《愚公移山》《中国石拱桥》、宁鸿彬先生的《狼》《皇帝的新装》、陈钟樑先生的《神奇的极光》等等,我都能倒背如流。 有了这些大先生的感召,于是乎我在语文教学的路上孜孜追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时的痴情无异于一个痴情小伙子的热恋,那就是——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接下来就有了无数的教师节,无数的祝福语,无数的人对于教师那种不切实际的无数的愿望。每一个教师节,都有不同的新感受。今年已经是第38个教师节,可是,第二十五个教师节我却有着一种刻骨铭心的体验: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为什么会这样,我说不清楚,只是从这个教师节开始我对于未来的教育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从而我在心中默默地祈祷: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今年,已经是我走上教育教学岗位的第40个年头了,一路上,有许多老师的关爱、支持、帮助,我都表示我由衷的敬意,因为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如何让我遇见你,在我最美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因为,世上行走的每一次遇见都是对自己或他人的成全。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祝愿我的老师和我的老师朋友不只是教师节快乐,每一天都应该快快乐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