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欣赏杨维桢的书法,只有概念清晰了,才会少走弯路

 柳店印象 2022-09-18 发布于安徽

       如何欣赏书法?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古今之人有许多高论值得参考。以我个人的经验,在欣赏开始前,似乎要大体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是从欣赏者的感受、书法存在的实然状态出发,看到什么,引起怎样的视觉、心理反应就说什么,还是在反思中,就书法应该是什么来言说?其二,是孤立地看待一件作品,还是将所见作品放在书家的作品系列中来品味?是仅就书家个体来述评,还是将书家及其作品置于书法史的大框架或上下文中来把握?

其三,是从文化美学层面的风貌、品质等入手,一步步地剖析到线条、笔法等,“远观其势,近取其质”,还是反过来进行?若仅就技法而言,是由大的章法形式到行列、字组,再到具体的点画细节,还是反过来欣赏?其四,面对具体作品时,会涉及时代不同、书体不同、书家不同、碑帖不同等问题,我们的认知和判断要以何种标准为参照?是采用单一标准还是多重标准?这些都需要在心里进行过滤,有一个大致的综合想法,然后选定一个立足点,发散开去,再聚拢回来。如此,欣赏可能会更顺利、更有效。

就杨维桢的这两件书法作品来说,首先要观照其整体风貌,然后再琢磨其细节,进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在与作者其他作品的比较中,在书法史的脉络中,洞悉其文化、美学意蕴。《鬻字窝铭》是件长条幅作品,所写为行楷书,一入眼便能看出字距与行距比较接近,如星繁花满,气息绵密。而“俾篆诸楣曰”以下的留空,与首行、末行下的空白既错落又呼应,显得密中有疏,透气、通达。其用笔、结体,厚阔劲健,灵动、古澹中透着倔强、拙拗、冷峭和妍丽,可知其将唐楷、章草和“二王”的笔法、气息进行了融合,形成一种万马列阵待发式的结构和意味。

这件作品虽已突破魏晋风韵,但“大将班师,三军奏凯”,还没有完全形成“破斧缺斨,倒载而归”的面貌。这可能与书体也有关系。由作品所写内容看,不仅语妙句奇,亦可了解作者在文字学方面的深厚学养。再联系到他高士或隐士身份,以及其元末东南诗坛领袖之地位,便可更深入地把握作品中的个体精神和时代精神。正如乾隆第六子永瑢观后题诗云:“句奇语妙字苍古,乃知此老真文雄。”显然“真文雄”是“字苍古”的底蕴,而更深的底蕴则是“想见羽衣摇醉笔,梅花铁笛开春风”。

《宴啸傲东轩诗》是行草书,所写内容为作者的一首自作七律诗,诗前有小序,诗后有款记。这件作品为横幅,尺寸虽不大,却写得酣畅淋漓。作品的章法安排很别致,小序部分字略小,且上下都较诗部分内收一字;后面的款记部分共五行,其中一行与诗部分上下一致,另四行在天头位置向下降一字,使前中后三部分在视觉上错落有致,又不留下刻意为之的痕迹。作品内又有三处面积不等的留白,相互间协调又与四周呼应,气脉贯通,浑然一体。字的整体风格、气息,以及结体、用笔,包括具体的线形、线质、线性等与作者的《游仙唱和诗》《城南杂咏》很接近,也能看到《张氏通波阡表》《跋邹复雷春消息图卷》《真镜庵募缘疏卷》等的影子。

书家信手涂抹,却能自然地掺入章草的笔法和结体,使行草夹杂,于粗服乱头的狂纵中彰显法度和性情,虽非极精之作,但其所具有的跳荡节奏、奇古气势已一目了然。而由此,我们不仅可以想见其人品、才情、学问,也可以看到他对古法、时人的大胆突破,在追求野逸中凸显可贵的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

“高情不逐时人好,何处当令识者传。”这两幅作品,虽不能称为杨氏的代表作,却也“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余裕”,可大致看出这位铁笛道人在行楷书、行草书中步履自高的驭奇和创造、排遣和寄托,亦可推知其书法在元代乃至整个中国书法史上矫矫不群的地位,以及对于当代书家多方面的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