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872年3月12日午饭后,曾国藩在南京府邸的西花圃散步,突然感到腿麻难以行走,次子曾纪泽将他搀扶回书房坐着休息。四十五分钟后,这位晚清第一重臣永远地闭上双眼。 曾国藩力挽狂澜,为晚清续命半个世纪,赢得毛主席的一句“予于近人,独服曾国藩”。曾国藩对中国近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却也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 进士出身的曾国藩本是一介文弱书生,却组建并带领湘军剿灭太平军,出身普通却仅用十年就成为晚清重臣。回顾曾国藩的一生,天资平平的他其实也不是一路坦途的。 科举考试,成为唯一出路 曾国藩在一次回忆时说到,自己考了七次才考中秀才,对于前六次的落榜亦不敢有怨言,只怪自己太笨,诗文又写得太差。 差到什么程度呢?第六次落榜时,曾国藩的文章被当作反面教材公示出来,考官在旁边批注“文理不通”。这次的“悬牌批责”,令曾国藩十分羞愧,但他知耻而后勇,随后的考试一骑绝尘。 曾国藩考了七次才考中秀才,而他的父亲曾麟书同样是一个不得志的书生,足足参加十七次童子试,才在43岁那年考中了秀才。此前,曾家父子一直被人调侃“祖坟没冒青烟,再怎么折腾也没用”。 在古代科举背景下,很多书生都将科举考试视作唯一出路,“学而优则仕”成为他们毕生的追求。曾麟书的屡试不第也许不被人熟知,但有一个人却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他就是范进。 范进是六大名著之一、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虚构人物。对科举执着大半生的他,所代表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下严重扭曲的文人形象,科举究竟有什么魔力令人如痴如狂? 过关斩将,方能名成利就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创立。直到1905年9月2日,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从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是对人才进行层层筛选的。读书人首先要通过童子试,获取“童生”的资格之后,才能参加国家的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分四级,第一关就是院试,院试合格的人才能成为“秀才”。一旦成为秀才就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特权与福利也随之而来。 秀才不仅免缴田税,也免除徭役,每年还能得到朝廷分发的口粮,秀才见到知县无需下跪。即使秀才犯了错,知县也不得对其用刑,律法规定一般富人不得私养丫鬟,秀才却可以。 朝廷为培养人才而给予秀才的特权,是一般平头百姓想都不敢想的,这怎能不教人趋之若鹜?科举成为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这座独木桥可以让人一步登天,却也可以难如登天。 院试之后是乡试,乡试是每三年举办一次,举办时间多是在八月,所以乡试也称作“秋闱”。乡试分三天考三场,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策问、诗赋,乡试合格者被称为“举人”。 乡试可以说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环,因为朝廷分配给各省的录取名额非常有限。明洪武三年,南京的录取名额为100人,广东和广西各是25人,其他省是40人。 一朝中举,今非昔比 明景泰七年,各省中举配额有所提升,北京和南京各135人,湖南、湖北和广东各85人,这个标准一直沿袭至明朝末期。明正德二年中举的范进,正是从广东乡试中脱颖而出的85人之一。 此时的范进正抱着家中那只会生蛋的母鸡,茫然地走在集市东头,左顾右盼寻找买家,只盼能卖掉这只母鸡,好买几升米回家让早已饿得两眼昏花的母亲煮粥吃。 当邻居找到范进并告诉他中举的消息时,范进根本不信,还假装听不见,一心以为邻居又在寻自己开心。等邻居将他强行拉回家,见到报录人和挂起来的报帖之后,范进才知道自己真的中举了! 范进两手一拍,笑叹一声后,仰面一倒便不省人事,再醒来已是疯了。这秀才与举人之间的鸿沟,他足足迈了四十年之久。 秀才只是社会地位得到明显的提升,而举人身份是进入官场的敲门砖。明朝的举人若不再往上考,可以去吏部报到,有空缺就会安排上任,因此县里的达官显贵都不愿得罪举人。 范进中举之前是穷酸秀才,受尽旁人的冷眼与嘲弄,连他的岳父胡屠户都奚落他是“现世宝”,怪他害自己脸上无光。可就在范进中举后,他便成了胡屠户嘴里的“天上的文曲星”。 胡屠户前后态度大相径庭,邻居们也是不甘落于人后,纷纷带着鸡蛋、白酒、斗米登门献殷勤,当中的佼佼者当属同为举人出身的张乡绅。 张乡绅和范进虽是乡里人,但一个出身富贵,另一个却是穷困潦倒,三餐不继,家境和社会地位天渊之别,两人可说是素不相识的,只因听闻范进中举便亲自登门结交。 张乡绅一进门就是一句“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一番虚与委蛇之后,直接给范进递来贺礼五十两白银还不算,甚至将自己在东门大街的一座三进三间宅院送给范进,这是何等亲近? 乐极容易生悲,范进的母亲看着家里翻天覆地的变化,竟骤然去世。葬礼上,县里的贵人们悉数前来吊唁,还请来僧人日夜念经超度,整个葬礼花费整整三百两白银,都是张乡绅买的单。 百善孝为先,刚刚中举的范进在家守孝三年。根据当时的规定,范进在这期间不得做官,不能赴宴,更不应考。三年后,范进进京参加会试,随后又高中进士。 中了进士的范进被授予部属的职位,考选御史,也就是中央纪委,数年后调任地方官员,被钦点成为山东学道。山东学道是三品大员,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管理全省教育事务。 范进从十几岁开始应考,几十年间一次次忍受落第的折磨,以及街坊邻里乃至亲人的冷嘲热讽,为科举耗费半生时间,直到五十三岁才终于中了举人。 已近花甲之年的范进终于扬眉吐气,也许还会感恩皇天不负有心人,中举前后的巨大落差,仿佛一步登天,换谁也会喜极而疯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