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帝师翁同龢的楷书

 荣纳堂 2022-09-19 发布于天津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松禅、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我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家。清咸丰六年(1856)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先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官刑、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中法战争中,主张抗战,并支持刘永福黑旗军保卫疆土。
从翁同龢的楷书来看,有颜真卿、褚遂良的笔意,点画厚重,力在字中,在收敛之时亦有纵势,运笔时多取直势,苍老雄浑,厚重之余,有一股狠劲,有飞扬跋扈之气,正如翁同龢的性格,表面忠厚,内有狠劲。
既有颜楷的正大,又有柳楷的筋骨,还有赵体的流美,欧楷的严谨法度,甚至还参以北碑的笔意,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写出了一种新高度,而点画上,也是十分饱满的,浑厚大气,跃然纸上,不愧为大家之气象,并且,他的楷书在灵动性的处理上,更是一绝,众所周知,楷书难以灵动,而他的楷书却做到了极致,无比伦美,让人叹服!
点画精准,尤其是转折之笔,充分展示的方笔的个性,斩钉截铁,没有一丝拖带,尽显干净利落,线条上也是非常流畅的,自然清新,以粗线条为本的同时,也有明显的粗细对比,形成一种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他的行书,也非常有看到,尤其是融合了董其昌,赵孟的笔意,写出了一种新境界,同时融合“馆阁体”的端庄大气,他的行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线条上,给人一种粗重的感觉,虽然粗重,但是却不笨重,线条流畅自然,富有弹性,粗细不均,对比明显,而且浓淡分明。
点画的特点是讲求厚重,藏头护尾,力在字中。翁同龢用笔收敛之时亦有纵势,运笔时多取直势。书作起笔时逆入、调锋之后顺势直下,笔意舒展,至收笔处戛然而止,干脆利落,力到笔到,斩钉截铁。作品中重笔与轻笔交相互映,折射出他驾驭毛笔的高超技艺。他的用笔,二王一脉的行草善于提、按、转、折,尤其是在提和转上更具灵便之法。而北碑方笔一派,虽有飞扬跋扈之气,但用笔时有重按与方折,故显凝重之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