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业者的21条军规 | 利用非对称性构建创业企业的竞争优势

 学院2009 2022-09-19 发布于北京

 郭斌 随机行走的文字 2020-03-15 20:18
飘摇音乐:周迅 - 亚洲新生开学了

文 / 郭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由于竞争无处不在,如何建立竞争优势就成为企业需要思考的战略级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如何构建和维持企业竞争优势会成为战略管理领域研究学者尝试回答的极其基础性也是极其重要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基本上都会是围绕着“能力”或“资源”这两个关键词。这也是战略管理领域过去50年里所发展的许多解释竞争优势来源的理论所关注的焦点,例如核心竞争力理论(core competence theory)、资源观理论(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动态能力理论(daynamic capability theory)。
毫无疑问,能力或资源视角具有非常强大的解释力,不论是在理论逻辑上还是在现实世界里。
不过,在这里,我们可以尝试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来对企业竞争优势进行拆解,也就是“非对称性”视角。需要说明的是,“非对称性视角”本质上并非背离“能力/资源视角”,它们具有底层逻辑的一致性。
而且,我们接下来的讨论,既可以放在创业企业这种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情境,也可以放在更为广义的企业情境。一些机制我们在此前的“创业机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与创业企业能力基础的交集”一文中也有过讨论,不过我们这里关注的重点不是创业企业如何识别创业机会,而是创业企业如何构建优势。
本质上,当我们说一个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时候,我们所指的其实就是在某个对于竞争优势的生成具有重要影响的要素上拥有了相对于它的竞争对手而言的非对称性。我们可以把这种作为竞争优势基础的非对称性拆解为三个维度:能力差、信息差、时间差。

1


能力差
通过不断的资源投入和长时间的积累,逐步建立起企业的能力基础,这固然是可以用来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但是对于创业企业而言,由于它们在创业之处通常是非常缺乏资源的,加之它们需要尽快地获得生存机会,不得不将注意力集中在短期的业务机会上,不太有太多的资源和时间来进行更为长期的战略性投资。因此,它们利用能力差来构建竞争优势的策略需要另辟蹊径。
利用跨行业、跨情境的能力降维来获得能力差是一个可以思考的方向。我们知道,有些时候,在某个行业或领域具有稀缺性的能力或资源,在另一个行业或领域可能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并不具有稀缺性。或者说,在一个行业或领域内被认为非常复杂的能力,在另一个行业或领域可能是一种相对普通的能力。例如,在一些行业里,如何管理库存在一些行业里可能会被认为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但是这些企业所面对的管理问题复杂性相对于那些大型零售连锁企业、像汽车制造这样具有非常复杂的供应链的领域或者是对于像富士康这样的巨型电子制造服务商而言,是完全不处于一个量级的。考虑到能力的稀缺性在市场机制下会反映在能力的价格上,因此将能力从高维度引入到低维度领域,不仅仅意味着解决管理问题的难易程度,而且还意味着能力的价差,而这将为企业带来效率提升和能力价差的双重收益。
另外一个典型的能力差来源是组织与个体之间的能力差。组织是由个体所构成的,但是,组织的能力却可以大大超出组织内的个体所具有的能力总和。事实上,这也是组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强大的企业,不会放弃对那些高能力个体的追逐,但与此同时,它们会利用组织管理体系、流程和最佳实践来放大组织与个体之间的能力差。因为在提升组织效率的同时降低对组织内个体的能力要求,将会为组织带来巨大的能力差收益。尤其是在彼得.德鲁克所说的“知识工作者”成为经济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能力基础的时代,能力差收益作为一种隐形的竞争优势来源,会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2


信息差

如何在高度竞争、高度动态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快速准确地识别商业机会、如何快速地适应和应对环境变化、如何高效地完成企业相关的业务和管理决策,都取决于企业是否能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而这可以进一步地分解为如何更为有效地获取信息和如何有效地解读信息。就此而言,信息差并不仅仅来自于获得了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信息以及在信息的质量上更高,而且还非常依赖于企业是如何处理那些具有多重来源、多样性以及混杂着噪声的信息。
两个非常经典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差的方式就是充分利用非正式网络以及有效地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对于高层管理者而言,他们在组织外部通常拥有更为广泛的非正式信息渠道,也有着更多的场合可以接触外部信息来源,如何把这些外部信息与组织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地分享和汇总,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这也就意味着那些企业家所参与的社交活动,往往成为快速获取信息的场合。至于获取市场信息,这个是所有的企业必然会去做的事情。但是,有不少企业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用系统化的流程来获取和处理这些来自于市场的信息,它们往往是依赖于那些个体的自发行为零碎地收集和整理信息,而且一个人所知晓的信息对于企业内很多部门或个体而言完全是不知晓的。这会导致这些信息的价值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企业内部,存在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就是组织内部分布式地存在着大量存在着具有潜在价值的数据或信息,但是这些数据常常是以“数据孤岛”的形式存在的。也就是说,由于企业组织大多是按照职能管理的方式设置和组建部门的,而每个部门在完成自身的职能工作的时候会获取和生成大量的数据,但通常他们或者是出于本位主义的动机去有意地封闭或分割一些数据,或者是既不关心也不知道企业内部哪些其他部门可能会需要这些数据。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打破信息孤岛,把这些碎片化的数据链接成一个整体来进行共享式地利用,这就可以在数据层面实现整体价值大于个体价值叠加的效应,进而获得信息差所带来的收益。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方向的原因之一。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把企业转变成数字化的组织,这意味着企业需要:(1)建立起现实组织的“数字孪生”,从而将整个组织的状态和变化变成数据化,进而可以帮助管理者和员工更有效地完成业务和管理决策;(2)更为敏捷地实现端到端的信息流,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整个价值链的高效率协同;(3)打破组织内部的数据孤岛。所有的这三个方面,都毫无疑问地会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获取来自于信息差的收益。

3


时间差

企业需要更快地识别商业机会,以及更快地将商业机会转换成收益,这将构成创业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基础。而所谓的更快,实际上就是把竞争的维度放在时间维度上,来获取时间差收益。
事实上,获取信息差收益在金融投资领域被发挥到极致,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机构投资者相对于普通的散户(个体投资者)拥有巨大优势的原因,因为机构投资者可以建立起强大的投资机会信息收集和解读团队。甚至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基于技术的数据获取和解读方式也被运用在投资领域。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基于大数据的算法甚至是利用卫星的城市灯光分析,来获得关于经济发展以及某些特定投资机会的关键信息。
从管理策略角度,时间差策略至少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实现。首先,我们经常会提到“敏捷性组织”的概念,也就是说把企业打造成具有对外部变化的超常敏锐度、对组织目标和任务的超强执行速度的组织。越敏捷的组织,在同样的信息差和资源情境下,可以通过更快的节奏获得在时间意义上的领先优势。在不同的行业中,所固有的战略节奏是不同的,这也就是所谓的“产业时钟” (industry clockspeed)上的差异。企业需要做到的就是至少要使企业自身的战略节奏快于本行业的产业时钟。这与我们前面所讨论的管理体系、流程、最佳实践、打破数据孤岛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需要企业建立起非常高效的目标导向、快速迭代、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
其次,跨地域的移用也是一个可以思考的战略性方向。我们知道不同的地域,由于经济发展、需求趋势的发展阶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需求的背后具有非常一致和稳定的人性基础,那么我们可以预测大概率地在一些发展超前的地域所出现的市场需求迟早会在其他一些地域中逐渐呈现出来。这也是为什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互联网领域的中国创业者都会去学习和模仿在美国出现的商业模式的原因,以及为什么近些年来有很多来自于中国的创业者尝试将中国的一些互联网商业机会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市场的原因。这就如同我们在正式考试开始之前,通过别人已经做好的类似试卷来引导自己的学习从而获得更好的考试成绩,或者是类似于我们通过“偷窥”关于未来的答案来更好地决定我们现在所需要做出的决策。当然,这并不是简单地拷贝答案,因为毕竟移植到不同的地域仍然会存在着不少需要进行本地化调整的方面。
在创新领域,一些研究学者也给出了一些利用时间差的产品创新方法。譬如美国MIT斯隆管理学院的Eric von Hippel教授所提出的领先用户方法(lead user approach)。他通过研究发现,与传统的观念认为产品创新主要是由制造商完成的不同,一些行业中用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作为用户的企业)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并且,这些被称之为“领先用户”的用户,他们的需求通常是大大超前于主流市场的需求趋势,甚至是远在市场产生明确的需求之前;这些领先用户不会等到市场出现现成的产品创新,而是会自行进行一定程度的产品改进和创新来更好地满足自身的需求。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能够利用来自于这些领先用户的信息,甚至是直接利用这些领先用户参与到企业的产品创新过程,将可以获得在市场竞争中的时间差优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