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叙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碌如玉,珞珞如石。 ![]() 【翻译】以往得到过“道”的:天得道则清明,地得道则安宁,神得道则显灵,山谷得道则充盈,万物得道则可以生长,侯王得道则能够成为天下的首领。 以此推而言之,天如果不清明,就会崩裂;地如果不宁静,就会崩塌;神如果不显灵,就会消亡;山谷如果不充盈,就会枯竭;万物如果不生长,就会灭绝;侯王如果不能成为首领,政权就会旁落。 所以,贵以贱作为根本,高以下作为基础。侯王自称“孤、寡人、不穀”,这难道不是以低贱作为根本?是的!所以,至高的荣誉是不需要赞誉的,得“道”的人不愿做光彩的美玉,而愿意成为坚硬普通的石头。 ![]() 【精解】这一章,前半部分是讲“道”的作用,后半部分则是老子对侯王的告诫。要读懂这章,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古代思想中物我不分的背景。现在因为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我们都知道天地等物其实是没有意识的,也不存在自我认识的问题。 但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古代,古人习惯将人的主体意识投射到万物上,仿佛万物也有主体意识,本章对此就体现得十分明显。此章一开始,就在讲“道”的普遍性、重要性。 ![]() 开篇连续使用的七个“一”字,说明老子认为“一”是能代表“道”的,因为宇宙的本原、宇宙的规律都只有一个,那就是“道”。天、地、神、谷、万物、侯王的存在,都是来源于“道”,得益于“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会存在,世界也将荡然无存。 如果失去了“道”,天就会无休止地追求清,这样就会导致崩裂;地就会无休止地追求安宁,这样就会导致塌陷;神就会无休止地追求灵效,这样就会导致消亡;谷就会无休止地追求充盈,这样就会导致枯竭;侯王就会无休止地追求尊贵、高人一等,这样就会导致地位的颠覆。 ![]() 所以,老子在本章的下半部分告诫侯王: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就是要侯王明白,没有百姓的平凡就没有帝王的尊贵,没有石头的普通也就没有宝石的珍贵……所有高高在上的事物,其地位都是由更多低下的物质给子的,所以要珍惜这些低下的事物,才能拥有至高无上的宋誉,这才合乎“道”的规律。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一究竟是什么呢?其实,一并不是一个实物的体,而是一个抽象的理,它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而只能为人们所感知。具体来说,一是统一性和规律性,它无形无状、无声无息、无色无味,它存在于万物萌发的开始,是宇宙万物得以生成的根源。 在本章中,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认为,侯王应认识到“贱”“下”是自己的根基。侯王在位应体察大道无为谦虚的精神,自甘于处贱取下,要“珞珞如石”,具有石头一般质朴厚实的品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