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4. “天下将自正”还是“天下将自定”?

 舞酒绿林 2022-09-20 发布于广西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最后两句版本有点复杂。“天下将自正”,这是傅奕本和通行本。河上公本和王弼本是“天下将自定”,“正”改为“定”。帛书本为“天地将自正”,“天下”为“天地”。竹简本却是“万物将自定”。“天下将自正”还是“天下将自定”呢?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言侯王镇抚以道德,民亦将不欲,故当以清静导化之也。'天下将自定’,能如是者,天下将自正定也。”他把“自定”解释成“自正定”,又多了个“正”字,意为自己端正而坚定。

王弼无相应注解。看现代名人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只要镇服,就会使贪欲不起。贪欲不起,得到安静,天下自然稳定。”(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15页。)他认为“天下将自正”就是“天下自然稳定”。

陈鼓应今译:“用道的真朴来安定它,就会不起贪欲。不起贪欲而趋于宁静,天下便自然复归于安定。”并引述:“老子一再强调统治者的态度应出于'无为’——顺应自然而不加以干预——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成,同时要养成真朴的民风,这样的社会才能趋于安定。”(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13-214页。)原文为“自正”,解释意为“自定”。

到底是“天下将自正”还是“天下将自定”呢?我们看看“自正”和“自定”有什么区别。自正,自我端正,前提是清静无为;自定,自我安定,前提也是清静无为。后面第五十七章,老子又强调:“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各版本基本一致。所以,“天下将自正”为好,前后一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在无名无欲的纯真质朴面前,私欲亦将不存在了。这又强调道的作用,德的表现。道常无名,纯洁朴素。在道的号召下,作用下,影响下,那些有私欲的人,在神圣的纯净质朴道的面前,不再你争我夺,私欲也跟着没有了。因此,人人就会大公无私。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大公无私的社会,人人没了私欲。人没了私欲就会安居乐业。安居乐业人心就平静了。人心平静了,天下自然便会走上正道。这就回到了开头,道的无为而治。

本章主要是讲运用“道”的原理进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反而能达到无所不治。因为,老百姓自觉地遵守规矩,大公无私,没有欲望,没有私心,天下自然便会走上正道,不须过分管理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无为而治”多数人不理解,“无为而无不为”就更难理解了。所以,在现实中推行“无为而治”又是不现实的。“无为而治”不仅需要有人民拥戴的圣人领袖,还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民,那是理想社会。现实领导者如果能做到不搞政绩工程,不瞎折腾,不胆大妄为就好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