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认为,如果想要参加书法大赛并且能入展,就必须写小字作品,在字数上赢得评委的青睐。于是,密密麻麻地把小字抄写得很多,但到最后仍然是名落孙山。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对联作品,只写了8个字,却成为全国青年书法大赛的一等奖作品,加上落款上的两个小字,一共也是10个字。有些人认为,这幅作品能获奖,主要是运气好。真是这样吗? 下面先看看网友对它的各种说法:一部分人认为,这8个字的书法对联作品,写出了隶书应有的雄浑和大气之感,其笔法生动,字势表现强烈,在展厅是有视觉冲击力的,获奖是必然的。也有人认为,这不是丑书吗?这样的字谁都能获奖,可能是与评委有关系吧。还有人觉得,现在都是这样写字,把字写丑一点,写大一点,只要评委高兴,获奖不算啥。 这幅作品真的是丑书吗?是谁都能写出这样的感觉吗?我看未必。下面一起看看这幅作品有哪些好的方面。 内容:这幅对联是齐白石曾经写过的一个集联,它的内容是:持山作寿,与佛同龛。 “持山作寿”,出自唐·武三思《奉和过梁王宅即目应制》诗:“愿持山作寿,恒用劫为年。”意思是寿比山高。 “与佛同龛”,出自释真净《滁州全椒塔院鉴上人邀宿草庵》诗:“未能真与佛同龛,且向途中息草庵。”意思是有修行的人,意思是有修行的人,功德甚高,可与佛同龛。 书体:这是一幅隶书作品,它取法于当代隶书,一方面是《石门颂》,另一方面借鉴了《张迁碑》、《好大王》的一些笔意与字形,只不过这位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取法于某一个碑帖,而是进行了揉合,例如它的许多笔画为了表现气势与张合之势,既有《石门颂》、《大开通》的笔法,也有《张迁碑》与《好大王》的收敛用笔,在书法上形成了收放的态势,显现了汉隶书法的艺术性气象。 用笔:多数笔画在用笔上主要以中锋为主,其目的是为了让点画更加厚重,这位作者有很强的用笔驾驭能力,他并没有作用一支新笔来写成书写创作的过程,而是选择了已用很久的毛笔来作为书写工具,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用墨,强化笔法,制造书法中的一些苍茫之感。时而也用侧锋来制造险峻之势,同时也丰富了书法的各种用笔,如此一来,也不至于显得用笔上的单薄、欠缺,这是他的聪明之处。 用墨:当代书法很注重书法作品的形式感、整体感和画面感, 视觉:书法展览的现场效果,最主要的是要让评委的眼光留下,也就是作品要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评委在评审作品时,由于作品数量很多,评审时间有限,因此,一些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往往会走进评委的视线范围。这幅作品只写了8个字,但它的视觉冲击力很强,加上笔法、墨法及画面感,不得不让评委留住目光,这一点如果和小字作品来比较的话,它肯定是占优势的。 不足:尽管这幅作品获得了全国青年书法展奖项,但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用笔上过于僵硬,没有把汉隶书法的笔法体现得那么完美,例如“持”字中的“扌”,用笔时不能一次性地完成绞转和笔锋变化,是分两次书写完成的,显得死板僵硬。二是字的大小、疏密对比不够强烈,具体表现在整幅对联的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上,它们的大小几乎是一样的,没有变化,要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