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人生的奥义,反者道之动

 Frank_Chia 2022-09-20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反者道之动

道,主要有二义,一是生成之道,即道为天下母,创生天地万物;二是法则之道,即天地万物莫不循道而行,概莫能外。

“反者道之动”,就是道的法则,也是道的作用。天地万物无不遵循这个法则,在道的作用下自然运行。对人而言,更是如此,尽管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影响改造周围一切,但仍然无法跳出这个法则。

可以讲,《老子》81章都在反复阐释这个法则,“反者道之动”,它是天地万物与社会人生的运行之理、运动法则或客观规律。

反,是相反,是反向,是复返;反是二,是阴阳,是天地,是有无,是虚实,是动静,是对立统一,是否定之否定。

文章图片2

简言之,“反”有三义:

一是相反相成,在人的认知范围内,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强弱刚柔等等皆是相反相成,“天下皆知善为善,斯不善已”,相对则相成,缺一不可。

二是相反运动。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柔之胜刚,弱之胜强等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这些都是道的反向运动。任何事物,是它,同时又不是它,因为任何事物都在向其相反方向变化着。这是不争事实,也是客观法则。但世人固执己见,积习难改,迷而不悟。

三是循环反复。“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复命曰常”;“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皆言大道及万物复返之理,落叶归根,一切终究回归原点,万物概莫能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强到弱,从壮到老,从有到无,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文章图片3

反者道之动,反是二,也是一,是对立统一。“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天地万物,莫不遵循阴阳之道,即相反相成,对立转化,和谐统一。

万物“反之动”,这是天道之大体,是存在状态,是发展方向,是变化规律,是基本法则。

首先,万物是动的,不是静的,是变化无常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世上没有不变化的事物。因此,我们要用运动的观点看待一切。一切皆流,无物不化。

其次,物极必反,事物皆是向相反方向变化。弱变强,强变弱,生向死而行,死又趋向新生。万物莫不如此变化。

“反者道之动”,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同时包含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相反相成,同时并存,“有无同出而异名”,强弱动静生死等等都是同时存在的。

这启示我们不要抓住事物的一个方面紧紧不放,也要善于从另一个方面来审视纠正自己。我们如果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看世界的角度。换个角度看世界,也许你的看法或感受就会不同。

从你的立场看是对的美的大的强的,换个角度看就是错的丑的小的弱的,事物还是那个事物,因此对错美丑大小强弱等等是一个东西的两面,并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对立的统一在一起。

因此,我们要从有看到无,从强看到弱,从刚看到柔,从正看到奇,从福看到祸。这就是忧患意识,就是全局意识。比如,我们知道“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物壮则老”,“坚强者死之徒”,那么就要“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去甚,去奢,去泰”,这就是老子“贵柔守弱”的真正意义所在。

文章图片4

“反者道之动”,不仅仅是对立统一,也是否定之否定。一个事物A,它向非A变化,非A继续向非非A变化,A,非A,非非A,一个事物完成到另一个事物的变化历程。

从变化无常的角度看,任何事物是它,同时也不是它,因为它在向不是它变化。在常人眼里,这种认识是荒诞的,是不合理的,但它却是事实,是真理。

是即非是,非是即非非是。万事万物没有是一成不变的,都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着的,它是新的,同时也在一点点变旧,旧了极点,新的又来了。这就是“敝则新”,就是新陈代谢,“洼则盈,枉则直”等等是一个道理,这就是否定之否定。

“反者道之动”是事物变化的客观规律,也是客观事实。在自然界是这样,在人类社会与意识形态领域也是这样。我们的认识常常停留在一个层次,就是“肯定”的层次上,“否定”,“否定之否定”这两个层次往往达不到,或者不愿意达到。

比如得与舍。得到了,这是“肯定”的,是应该的,所以不愿意“舍”,不想失去“得”,但“舍”不是愿意不愿意的事情。客观上的舍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不舍”也得舍,这是客观规律,是你的,也不是你的,这是客观事实,而不是主观愿望。

有得有舍,有舍才有新得,大舍才有大得。所以老子最后1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不积即积,为人即为己,与人即与己,“反者道之动”,这不是道德操守,而是客观事实。

文章图片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