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在用薏米除湿?真正的“御湿之菜”我们其实每天都在吃!

 中医经典分享 2022-09-20 发布于北京

导读:

当今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有“湿气”,在长期吃薏米来除湿,其实,除湿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向下”祛湿,一种是“向上”散湿,薏米具有一定“向下”降湿的效果,而散湿最有效的却是生姜,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吃。
生姜是日常一种食用品,也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当今仍有多地百姓作为经验传承,适用者口含生姜片,就能达到去臭气的效果,也被古人称之为“御湿之菜”。我们一起通过一篇文章学习生姜在中药组方里的真正作用。


生  姜
(药用部位:根;质地:重)
《神农本草经》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
《伤寒杂病论》:应用生姜的代表方如生姜半夏汤、半夏厚朴汤。

  

来源:《神农升降药法》
升降(阴阳盛衰):升(阴盛)
《神农本草经》将干姜和生姜一并记录,是因为两者同为一品,干姜为生姜晒干而成,生姜是干姜的鲜品,两者性味相同,功效与治症稍有差异。由于生姜和干姜均为经方常用药,因此本书分开讲解。
“干姜,味辛,温”,生姜与干姜性味相同,辛味可升气,温性富含动气的能量,生姜属于“升类(阴盛)”,用于治疗属于“阴盛”的水饮证、实寒证、湿证。
生姜是日常食用品,口尝非常辛辣,过多食用就会导致气血上涌的面红耳赤,其升散功效很容易被切身感受。
生姜的药用部位是根部,且质地重,除了可以升散在表(上焦)的邪气,还可以将中焦、下焦的邪气宣发出来。
我们观察自然界生姜的植株,其地上部分叶子较大,用于吸收太阳能量,而根部除块根外,几乎没有多少根系用于吸收大地能量,其块根实际上是将植株吸收的大量动气的能量通过辛味和温性存储了起来。生姜的块根很饱满,有向周围“伸展”的性状,就像即将“爆裂”一样,这提示其储存的能量很多。
生姜可以升散邪气,从而治疗“阴盛”的实寒证。当今很多地区,还有日常用生姜红糖水治疗外感的习俗。
生姜还有一个特性,擅长升散水气,所以被古人称之为“御湿之菜”,所以生姜常被古人用于治疗属于“阴盛”的水饮证、湿证。
病机(病性病位):
《神农本草经》中记录的干姜治症生姜均可治疗,只是各有所长。
水饮内停于中焦,正气向上、向外升散邪气而出现“胸满”,病机属于中焦“阴盛”的水饮证,此时就可以用生姜助正散邪,从而治疗胸满。经方中的吴茱萸汤就是重用生姜治疗此症。
生姜辛温升散,可以发汗解表,所以古人记录生姜可以“出汗”。病机属于外邪侵袭的“阴盛”。
生姜擅长温散水饮,所以水饮停于中焦、下焦导致的“肠澼下利”,用生姜可以助正散饮而止利。
具有湿证、水饮证并应当治用升散者,病机属于“阴盛”,此类患者表现为多有“臭汗”,生姜可以助正升散湿或水饮邪气,所以古人记录生姜可以“去臭气”。生姜的这个治症,当今仍有多地百姓作为经验传承,适用者口含生姜片,就能达到去臭气的效果。
辛温的生姜,具有较强的升散水湿邪气的功效,因此对此类病机下导致的精神、情志类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古人认为其可以“通神明”。
《神农本草经》记录的其他治症,符合病机者,应用生姜亦可取效,但更适合用干姜治疗。
附录:相关经方
生姜半夏汤
生姜半夏汤由生姜与半夏两味药组成。其中生姜辛温、半夏辛平,均为擅长治疗中焦水饮证的药物,两药合用属于辛温升法,可以治疗“阴盛”的水饮证。
水饮停于中焦,正气欲向上、向外驱散之,所以出现了“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的症状,此时用辛温升散的生姜与半夏配伍,助正祛邪,则邪去症已。
此方属于辛温升法,表现为左手脉太过。
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汤为重用生姜的一张经方,方中生姜用量为五两,全方由生姜、半夏、厚朴、紫苏叶、茯苓组成。
此方中厚朴苦温,属于降中有升,其他药物均为升法,全方属于辛温升法,用于治疗阴盛证,包含了实寒证与水饮证。
表有外邪,兼以中焦有水饮,正气均欲升散祛除之,就容易出现“咽中如有炙脔”的症状,还容易出现咳喘等常见症状,治用紫苏叶、生姜升散外邪,半夏、生姜、厚朴、茯苓配伍,辛温升散中焦水饮,则邪去正安症已。

半夏厚朴汤的脉证以左手寸部、关部出现太过脉为特征。

文章转自:古真书院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