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三泻心汤证的病机和运用

 zyh3080 2019-04-23

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临床运用范围很广,运用得当,疗效卓著。但历代注家和《伤寒论》教材(成都中医学院主编64年版和湖北中医学院主编69年版)多以“寒热互结”、“寒热错杂”作为病机解释,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够完善。谨呈管见如次:

三泻心汤是为太阳病误治而成的痞证而设,仲景并无“寒热互结”之说,其痞结的部位在中焦,历代都无异议,一致认为论中“心下痞鞭”的“心下”是指广义的胃,但对病因病机的分析,则多据三方皆由寒热药物组成而简单推论为“寒热互结”成痞。或将“寒热错杂”进一步解释为“上热下寒”(胃热脾寒或胃热肠寒),然寒热互结之说,并不完善。此外还有不少注家看到生姜、甘草泻心汤证均有“腹中雷鸣下利“一症,认为下利属寒。泻心汤用芩、连清上,干姜温下解释上热下寒,所有这些,都尚有商榷的必要。

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金匮要略讲义》认为甘草泻心汤主治的狐惑病是“湿热积久,腐蒸气血成为瘀浊,治之甘草泻心汤助运中焦升降机能而化湿热”,可谓语中肯綮。元·戴元礼最早窥透仲景制泻心汤之秘旨,指出:“诸泻心方,取治湿热最当”,跳出了随文衍义地解释泻心方义的圈子,此说符合临床实际,可资法取。叶天士运用泻心法治疗痢疾同样是从“湿热”立论,认定下利乃湿热下迫所致。同时,此三方用芩、连苦寒清热燥湿,半夏、干姜辛温通阳燥湿,以方测证,也是明显针对湿热病因治疗的。

李东垣发挥仲景泻心汤补泻升降并用的治法,侧重调理患者的元气和机体的反应性,在升阳益胃泻火,纠正升降失调方面发展了泻心汤的方义,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仲景泻心法尚有调补脾胃虚惫的一面。《伤寒论》三泻心汤多是为汗、下失误,损伤脾胃中气,出现呕、痞、下利等变证而设,其中,痞因中虚不运,湿热蕴结而成,若湿热上逆则呕,湿热下注则利。因而此呕并非单纯胃热,此利亦非肠寒,而是湿热阻滞中焦,导致胃肠气机紊乱的表现。总之,三泻心汤证既有湿热蕴结属实的一面,又有中虚不运属虚的一面,是邪实正虚的证侯。三方苦寒与甘温同用,正是一面清热燥湿,一面益气健中,更兼辛开苦降之用,完全切合病机,因此,是一组配伍缜密,疗效卓著的方子,个人体会,只要抓住湿热中虚这一基本病机,凡属脾胃气虚而湿热内结者(急慢性肠炎、痢疾、肝炎、溃疡病辨证属湿热中虚者)均可用泻心汤原方或略事加减而获效。其要领在于权衡中虚和湿热的轻重缓急适当的调整药味和药量。

叶桂、吴瑭本泻心汤类方义,化裁为清化湿热、散结开痞诸方,认为“辛可通阳,苦能清降”、“苦寒能清热除湿,辛通能开气宣浊”,以芩、连、姜、夏为基本药味,创辛通苦降法,通治湿热(痰热),成为中医临床学中应用颇广的治疗法则。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于痰湿热痹阻的痞证,湿热阻滞的呕吐、反胃、胃痛,痰热阻遏上不能食,下不得便的“关格”,湿热疟疾,湿热痢疾,湿热困脾的“脾瘅”等。不论内伤外感,凡兼有湿热阻滞而以中焦病变为主的病症,都可加减治之。《温病条辨》一书对辛通苦降法颇多发挥,吴氏化裁半夏泻心汤,去参、姜、枣、草的甘补,加枳实、生姜和胃降逆,治湿温“呕甚而痞”;或加枳实、杏仁以宣降,治暑温痞证。并创人参泻心汤加白芍治疗“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缓”的湿温重危证。说明吴氏掌握了泻心汤类方之精义,且灵活自如地运用于临床。

(本文承李培生、朱曾柏老师斧正,特致谢忱)

[成肇仁,原载《湖北中医杂志》1981年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