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

 蔡庆雄 2021-04-21
大家晚上好
/ R/ H3 b) Z6 R& k: e2 b& C今天我们接着李峰老师上节课的内容继续讲六神方里面的朱雀类方。
3 o6 d  [8 p. [3 d* z5 U$ U9 `  g8 m今天讲两个方剂% \- O# C2 j1 } U% x8 H
在讲方剂之前,我们回顾一下汉传中医是怎样对方剂进行六神方归类的。1 v0 v2 ~$ O% U. q- a7 z
根据汉传经方解析法,一个方剂,根据药物寒热温凉平的药性,把药物进行三才分类,) _9 s: n# v6 f& b9 `: t; g/ o2 J
接着根据方剂整体的寒热偏性及药症主治确定方子的君臣佐使,根据君臣佐使的搭配结构进行六神方归类。
5 J- q7 b5 c  F& l5 u% _六神方归类法2 x( d [3 _% c- H- _2 D0 \/ F' U
1.按原则,无使药者,为四神类。有使药者,为二旦类。, E/ q! Y ~0 Q
2.六味药以内属小方,无使药者,是四神类。有使药者,是二旦类。
. A6 _3 W& i: H3.七味药以上属大方,有一味使药的,可以归属四神类,有二味使药以上的,归二旦类。. X& d' U( x- a' M: f( E
【栀子柏皮汤】! |% d& d9 A6 F% v
栀子柏皮汤方0 ^' O. [% e% \
肥栀子(擘,十五个) 甘草(炙,一两) 黄柏(二两)
3 T3 ~6 o& n% v1 p7 s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8 ]8 U* p' w8 x! L: Y' g
汉传经方解析法 l ?4 ^5 O! ^ S, p9 v6 x
【三才解析法】$ a0 w! t  @% b/ \& k1 Q
阳性药:无 D y- a a3 C8 J
平性药:炙甘草  M9 h3 F/ F8 m2 U. k) @, F& ]
阴性药:栀子、黄柏* h# T4 P2 E2 A4 M
【四象解析法】
4 b/ {1 K; _* j- q8 N9 f君:黄柏(寒  苦)2两, m! g5 W3 v: X7 E/ a  g0 z
臣:栀子(微寒 微酸苦)15枚(1两半)7 i1 x U5 q8 {' y
佐:炙甘草(平 甘滋)1两
# M0 T- J! @- u) J8 B使:无/ s8 N, x: V' Z4 w9 o
根据汉传经方解析法,我们知道这个方剂是一个寒苦之剂,属于六神方中的朱雀汤类方。
j0 F9 [6 J8 _' A4 B4 w5 m8 z# H朱雀汤类方,以咸寒药为主,主治五证中的“燥热证”。
% }$ C3 N1 b2 \2 n! B能清泄在表和在里的燥热病邪。3 S1 v1 D1 k3 F: Z: g3 ~
六纲上可以治疗太阳和阳明的燥热。, n8 K8 ~2 c6 ~' ~* ^
“燥热证”相对于“烦温证”,热邪的力度是更大的。
  n& N' s0 ]9 d* _' z' q& p燥热,就是极盛的热邪,可以熬干津液,进一步发展就会津液不足,继而伤及营血,导致血液干枯,乃至形成“干血”。
: y9 n; g* c* ?/ d& Q0 L) k z( O干血,就是热证导致的“血瘀”。% ]) H% N9 |8 i) h5 Y3 V$ d4 h, e3 o
热邪伤及津液,中间还有个过程,就是“炼液成痰”。
* o; P, T' ]. W6 R' r! P津液不足→炼液成痰→干血,这是热邪致病的基本过程。
  S, A6 m3 W1 K! r' l% Q5 P% O那么这个栀子柏皮汤处于这个病理过程中的那一个阶段呢?
& N1 O4 R; P- P' r* {0 j我们来看看伤寒条文是怎么说的?1 P1 H! m7 ~. T( ?/ g* e7 ?' W* ~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伤寒论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 r4 Q' h0 j, H
伤寒是统指受外感之邪,不独指伤于寒也,条文这里是指外感湿邪和太阳阳明之热邪互结,郁滞于表,表现为发热、皮肤黄染等症状。$ ~) ?' J0 c& o2 u' N! M% T8 f
病位主要在表,病理为水湿与热互结,以热为主。
8 m' B9 k- _9 }$ x; e1 |病程在津液不足之前的阶段,是邪气盛,正气不虚的状态。
) h# T* S6 {' q, L; [' @我们看看方子各个药的药症。
  j9 ^- O. A' m o- Y, O1 }* l君药:(对治主症症状及病机)6 o p. u8 A2 o8 H% Q2 u
黄柏 寒 苦0 f: {4 G# c/ F: D
《本经》主五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 a$ r' K  W9 i) u, B7 b* H! H4 S
黄柏性寒对治热邪,味苦能涌泄邪气,祛湿热,《本经》说它能治“胃肠结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  d; a5 e2 ]: c( l7 ]4 m
总体看是治疗与外界接触的部位的病,也就是病在表位4 q; d- X2 T' V! H( F( w- V/ S
其实药物治病无表里之分,病在表便治表,病在里便治里,一应四气五味而对治之。
k7 S' p' j' u  t% y臣药:(对治兼症症状及病机)6 v9 p' l, i4 q$ j
栀子  微寒 微酸苦
4 o8 c. s, U# G& ~5 k9 J3 E《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 J8 o: y) k$ b7 w$ A/ i栀子配合君药黄柏去湿热结气,对治太阳阳明燥热证。
2 ]* d0 C- `5 M- b9 X$ h- e佐药:(辅君臣而固护胃气,对治整体中气燥湿)* D! |% [2 ^. g$ t
甘草  平 甘滋
4 K: h( Y$ W' G# D( Y0 q《本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 V. L& |% |/ Z* S  q甘草养津液护胃气,防止热伤津液。
) z G# v z& t& B$ {) R使药:(对治错杂症症状及病机,沟通阴阳,制约君臣)/ ^- Z4 X9 @$ r3 P* V0 q
# B v7 w6 y1 `  y5 g! E% x
三味药,两味寒凉,一味平性甘滋药物,无使药,单刀直入,治疗太阳阳明热结于表的烦躁证。比如湿热黄疸,皮肤湿疹,疮疡肿毒等。
7 d* m  G5 s# J【茵陈蒿汤】& c- k l: _- J, y* `# x9 I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 r7 Y( B. n% I$ u6 y% Y A9 H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 L4 d- y( G9 h汉传经方解析法
/ N, d5 X f1 T% ~# n  m【三才解析法】
% O3 X9 M8 A& X; E- f6 d& n阳性药:无
' y0 l' r& v% F4 U9 a/ g5 S平性药:无# Y2 Z8 R8 |3 ~* l
阴性药:茵陈蒿、栀子、大黄3 s4 {' M! `' r7 O- t; ?- j4 s5 \
【四象解析法】
@/ D, w; m3 t  j6 X* N君:大黄(大寒  咸苦)2两
/ b, O& V9 c! q臣:栀子(微寒 微酸苦)15枚
; I& w) O/ y. g3 K5 v茵陈(凉  辛苦)6两, ~/ B* s- Z Q5 x
佐:无
- B& m. }/ a8 `2 _8 [0 `使:无
' U/ J! ]' `9 p* }8 K2 x5 u4 Y茵陈蒿汤是栀子柏皮汤病情的进一步,湿热积盛,已经影响了营卫的转化,津液就要急速损耗,瘀热就要结于里了,表现为身鲜黄,头汗出,腹微满,口渴,小便不利,大便干。1 o3 p; c8 s' i& `; e2 z
这个时候治疗要釜底抽薪,急撤其火,用药清热攻下,泻其湿热。/ L% P! M& g7 Q& G: l
君药:(对治主症症状及病机 )1 J; Q  r- G* @' u3 Y
大黄大寒 咸苦
; y! n/ ~9 _& r/ t《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
- {/ E P% p; J) Z8 v大黄,味苦能涌泄火热之邪,味咸能破下热结,使热从大便而解,且药性峻烈,为君药。
3 g, Q4 |: a. f; i1 |; O% }7 ]臣药:(对治兼症症状及病机)
( q, n3 t$ H6 J( C3 @) G2 t0 W茵陈凉 辛苦
' L7 N K1 H5 `6 V p0 Y; H. N! Y《本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 l2 m; u6 P' a4 c5 |* X茵陈去湿热互结,能利水,使热从小便而解,配合君药大黄,使湿热从二便而解。; G2 j4 F' v3 @
栀子  微寒 微酸苦' Y2 V& ~3 W4 K& X& l. o8 r% {
《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J' _' h. `, {
栀子配合君药茵陈去湿热结气,对治太阳阳明燥热证。$ i5 }/ @5 X* O0 h
粤-禤宝子-汉传弟子 2019/01/15 21:07:33% ^$ ~' q- k  ?' A
方中三味药,更加直接,佐药都不用了,嫌其甘缓,拖后腿。可见这个病有多急多重。
. }, ]' E0 r( [& Y  ^下面我们看伤寒金匮里关于这个方剂的条文。6 R: ? W3 l: b3 b4 J( C# Q8 P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宋263)! ]6 M  Z8 X5 X5 v/ Z& `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宋260); a: t% a0 S( h/ l3 H, R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汤主之。(宋本《金匮要略》): |7 }( ?1 u7 L' {! T9 v8 q7 r
条文就不解释了,大家如果有听过之前几轮的公益课,基本都能理解条文的意思,或者可以查阅恩师刘志杰先生在《伤寒论类编补遗》和《金匮要略增补》两书中的讲解。/ u( s) X- ]0 ` P& J' W, ^* n
总的来看,栀子柏皮汤和茵陈蒿汤,病机基本一致,都是治疗湿热互结,以热为主的,) j0 M& M, d2 h# p4 n, J z/ o/ [1 a; |
其中栀子柏皮汤治疗湿热互结,病位偏于表位的太阳病,津液未亏,无明显营卫转化不利的情况。
( [$ K R9 A% `  ?$ n B6 a茵陈蒿汤治疗湿热互结,表里同病,病位偏于里的太阳阳明同病,营卫转化失利,津液亏损,欲结实的情况。
7 ?) G  D3 P' z- F* M5 f$ f下面贴两个医案大家参考: f5 d& T: _: I5 v' j6 \. x' j' V; R
禤宝子医案——湿热黄疸案* x! e* F; D# d5 O# ?. s
陈某某,男,28岁。  . @* O, D1 ?: a2 a# J. o% h8 h- Q
初诊:2013年7月13日。
2 p$ W: R% J4 Z病史:患者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平素喜欢喝酒,3天前去外地喝朋友喜酒归来后则感不适来诊。  [ A& f; W  ^7 C  r0 p5 E
刻诊:低烧,皮肤黄,色鲜,口干口渴,喝水多,胃口不好,吃东西欲呕,肚子胀,按之抵抗,口气大,疲倦乏力,怕热,头汗多,小便黄赤,大便干结,2天一次,难拉。) j& g% ?/ k2 ^! g1 K8 ?3 T
舌脉:舌略红苔黄腻,脉弦数寸关偏浮。
; _/ J, o  Q! }$ q3 C% I诊断:湿热黄疸(太阳阳明合病)。; o: [3 R# _0 {
处方:茵陈蒿汤。
) J! [3 Z5 T' z S# U茵陈90g 栀子20g 大黄30g
$ a1 _7 V9 G' g% q1 X5 ~3付,水煎服,一日三次。% }' f! X/ P/ r8 t0 E( r& b) n
二诊:2013年7月17日
& r' q' U- ]1 h. d( f! ]* C患者服药后大便一天2-3次,偏烂,没有低烧,胃口略好,皮肤**略退,小便变多,口干口渴还会,肚子胀减轻,余无特殊,上方继续抓3付。
V9 O2 p* U4 j! m a3 q再三付服后,已无不适,皮肤黄染退去,胃口恢复,随之停药,嘱咐少喝酒,不熬夜,清淡饮食。 ]* x3 ?2 |' h# d% V$ e! d
辨证分析:患者发热,汗出,怕热,皮肤黄,有太阳表实热证;口干口渴,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有阳明里实热;喝水多,皮肤黄,疲倦乏力,舌苔腻,这是有水饮不化,热熏为湿,湿热互结,蕴积周身的问题;肚子胀,欲呕,口气大,为热结中焦,湿热上逆的表现。证候符合茵陈蒿汤方证主治,因此,两诊6付药就解决问题了。
1 b5 G7 n6 b# a朱培府医案——黄疸肝炎案
% q  H: R1 G$ \9 B7 C伊某某,男,49岁。0 P9 K' ~& i$ b# d$ k* j' D2 q
初诊:2010年6月7日。
! O' Q! y4 m! l3 P0 E) V7 r. D主诉:口渴心烦,二便不利。
( P0 C0 q$ z  j( T# P# L病史:脂肪肝、慢性胃炎史。2个月前体检,转氨酶指数高达2000,某院以“黄疸肝炎”收治。住院输液49日,病情每况愈下,家属瞒着医院,邀我出诊。5 k' X6 i' ~, a9 [' l
刻诊:形体高瘦,口唇暗红,面色青黄,身体发黄,眼白色黄,眼周晦暗。体温正常,汗出一般,自觉身热,身重乏力,手足心热,冬日怕冷,夏天怕热。头懵目昏,口苦心烦,渴不欲饮,饮水易吐。夜眠梦多,辗转不安,饥不欲食,脘腹胀满,腹部拒按。大便粘腻,解之困难,三四日一次,小便短少,色黄味馊。- L  C7 Y# l9 E: [) c. O! H
舌脉:舌质暗滞,边尖发红,舌苔厚腻,黄白夹杂,中有裂纹,边有齿痕,舌下络脉暗紫。两寸弦数,双关如豆,尺脉细数。8 r% S  J3 i) C. ?
这个病人呢,被输液折腾得够呛,心事很重,总担心自己活不久,连遗嘱都拟好了。家属邀请出诊时提出请求,一定要宽慰好病者!不求治愈,只求能让患者减轻痛苦就行。那时刚接触汉传不久,初步了解真正的经方,虽有压力,却也自信满满。诊完脉就对病人说,这个病不难治,配合治疗的话,五付药缓解,十付药有望出院(当时把话说得有点大,现在想想很是汗颜呐)。当时给的处方就是茵陈五苓散原方。
  t0 e9 f! Y C7 w9 C% D处方:
# W( l4 l9 s! V7 k% [4 G4 d茵陈蒿60g 栀子20g 大黄20g 猪苓20g
& [; h8 C( y% Q/ m3 r: z% v泽泻30g   白术20g 茯苓20g 桂枝10g  ]. A6 E( m) h7 S
5付,水煎服,一日三次。
- ]1 L  Z  s0 E3 n6 u$ f二诊:2010年6月13日。
# a3 M0 X& J' `患者家属打来电话,说病人的5付药已经服完,但是病情原封未动,没见好转,也没继续加重,询问还有好的方法没?( H4 P0 e7 V1 E' y) }
一听这话我就觉得头脸发热,沉默半晌,就对电话那头说:用药没错啊,怎么会没效呢?要不,我再给把把脉看看,重新辨证后再说。病人家属还算信任我,或者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就再次驱车到医馆,把我接到医院去给复诊。
: ~, `; C: a$ U( P0 @( I望诊,问诊,把脉以后,病情一如一诊时的情况,百思不得其解。就问其熬药服药的详情。病人家属说:“当时取完药就直接到某药房找人代煎,药房把5付药一隆统的,都给放到煎药机里,不到一个小时就熬好了……”听到这里,我就恍然大悟,这是熬药的环节出了问题。
2 P  C: Y r4 S; l- H, q5 L8 G于是就告诉他们:“取药时我是有交代的,汤药里面的茵陈需要先煎,用煎好的茵陈水再煎煮其它的药,不然效果会很差……”病人家属忘了遵医嘱,很是懊悔。我又征求病人同意后,遵照原方,再抓2付,由我在医馆亲自给煎煮,再喝喝看看。
: V7 O$ p0 `! Z* V9 H处方:
V0 W& D! z! j0 z' @7 ^茵陈蒿60g 栀子20g 大黄20g 猪苓20g, A0 @* t7 y% o6 B$ Y* G- W
泽泻30g   白术20g 茯苓20g 桂枝10g5 M7 d' y  K5 @3 S  U
上八味,以水3000毫升,先煮茵陈,煮沸40分钟后,去茵陈,以茵陈水煎煮余药,再煮取600毫升,分温三服,2付。  , _5 E$ ~( C& u' N5 F9 N
三诊:2010年6月15日。, G7 z- d0 |9 w
患者家属打电话报喜,说这次的药起效了。喝完这两付药,身出微汗,解臭秽大便3次,小便也增多了,有点儿食欲了,能吃米粥一小碗。身热减轻,睡眠稍好,目黄身黄未减,手足心仍热,仍觉身重乏力,脘腹胀满稍缓。因是电话询问,没去望诊把脉,故未记录舌脉。嘱其服完余药,再来取药,原方按比例加量,击鼓再进。, |' u6 V- i8 R; S) a) Z/ Q! V
处方:
# X3 R6 @6 I u7 ~; l9 }' }' Y) }茵陈蒿90g 栀子30g 大黄30g 猪苓30g
2 _) ]0 Q/ O I, a. W泽泻45g   白术30g 茯苓30g 桂枝15g( u- f/ P/ A7 j6 @  G
上八味,以水4000毫升,先煮茵陈,煮沸40分钟后,去茵陈,以茵陈水煎煮余药,再煮取800毫升,日三夜一,5付。  
. W1 [. Q' D0 M9 M2010年6月22日   # B e. v5 r6 `$ h( W- ~0 b- n
患者服完药后,转氨酶降至600,身心愉快,就直接出院,来到我医馆复诊。刻诊:目黄身黄好转大半,眼周晦暗。手足心热、身热基本消失,自觉身体较前有力,头部较前清醒,略有口苦,稍感口渴,睡眠好转,饮食增加,能吃面条、馒头及青菜,脘腹略胀。因服药,大便一日二三次,解完感觉舒服,小便仍黄,一日四五次。3 U5 ?' H- n  f
舌脉:舌质暗红,舌苔黄润,较前转薄,中间裂纹变细,仍有齿痕,舌下络脉暗滞。脉弦略数,双关脉动,尺脉沉细。( V# r' [) T; d; W. D/ f f8 M
处方:2 C, m1 l; a6 A/ ^
茵陈蒿90g 栀子30g 大黄30g 猪苓30g
6 A E1 i, {. v& d泽泻45g   白术30g 茯苓30g 桂枝15g3 K. c7 N3 d. ^/ m6 g5 I
上八味,以水4500毫升,先煮茵陈,煮沸40分钟后,去茵陈,以茵陈水煎煮余药,再煮取1200毫升,日三,一付分2天服完,5付。   9 {% h2 ~, ^- X7 S5 [
另开具自制大黄蛰虫丸1000粒,喝完汤药后服用,一次5粒,每日三次,饭前服用。
) n# Z* ?- X' k v0 n- X此后,暂无音信。2011年春节后,患者及其家属前来感谢“救命之恩”,赠送锦旗一面。同时带来一叠各类化验单据,查无异常,一切安好!) s! p' [0 x( S1 X$ j6 B. h& L
但是患者仍有心病,怕病情再犯,一再请求给开点药巩固。执拗不过,就勉为其难,给其薯蓣丸2瓶,将养身子罢了!再其后,病人大力推荐,彼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有恙,皆至医馆求治!  W$ e) C( M) E m
今天就到这里,我们下个周二继续。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