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的教育观和读书法

 全好学 2022-09-20 发布于广东

格物致知

王阳明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朋友观书,多有摘议晦庵者。先生曰:“是有心求异,即不是。吾说与晦庵时有不同者,为入门下手处有毫厘千里之分,不得不辩。然吾之心与晦庵之心未尝异也。若其余文义解得明当处,如何动得一字?”————选自《传习录》99节
🍵   “阳明心学”,主要针对就是“程朱理学”,前者更凸显了个人自主意识

朱熹号晦庵,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朱熹著述甚多,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标准。他的教育思想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朱子读书法”。

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圣贤坯璞”、“学其事”。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伦理、行为习惯和初步的知识技能。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的教育方法,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虚心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身体力行。“着紧用力”: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二是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调读书时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  

我们如果刻意有心去求区别,当然能从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中,还有各种学派、宗教形式中,找到差异,但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们既要能看到区别,又要能看到相通,看到共同指向的那个本质。各种学派和宗派各有利弊,会有不同的人适合,但我们人类要成为宇宙大交响曲中的和谐音符。人类的小我私心造成了各自逻辑的小圈子以及彼此不和谐的气氛,“促物归一”正是各位圣贤思想家的共同诉求。

您配合原书一起学习更佳,系列导读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