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科成:农资人,如果你还认为人才是培养出来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李科成老师 2022-09-21 发布于重庆

不少农资企业在团队建设上会存在一个误区,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人才的培养上。自己不会讲就外聘职业讲师,甚至花大价钱送团队去高校或专业的培训机构学习,结果是钱花了不少,人才却没有培养出来。

首先我们要反思一个问题:人才到底是不是培养出来的?一个好学生,即便是普通老师来教,成绩也不会差到哪儿去;而一个差生,就算请名师来教,也未必能够成才。所以说,人才首先来自于选材。如果本身是个好苗子,企业稍加培养即可成才,否则,就是“累死也无功”。真可谓“选材不对,努力白费”。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企业小,能有人用就不错了,哪有资格选人才啊?”的确,小企业的规模小、待遇差,对人才的吸引力弱,这是事实,但如果因为企业小而放松了对人的要求,那么这个企业将永远无法做大。

想当年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失败后,不少战士就因为革命思想不彻底、革命意志不坚定而纷纷选择做逃兵,毛主席知道后不仅没有刁难他们,反而发路费送他们回家。结果呢?留下来的战士经过“三湾改编”,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幅提升,这才有了后来红军的核心班底。由此可见,选择与企业匹配的人才是团队打造的根本,我们绝不能因为企业当下的规模小,就放松了对人才的要求。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选材的时候,我们应该看重态度还是能力。这在企业人力资源领域分为两类:“能力派”强调企业没有绝对忠诚的人,作为管理者要放大格局,大胆地起用有能力的人;“态度派”强调要选择选态度好、人品好、忠诚度高的,否则能力越大,对团队的伤害也越大。

那么,到底是用态度好的还是用能力强的呢?这个观点本身没有对错,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是谁。如果你是大企业,尽管放开手脚去使用有能力的人,哪怕他的态度或人品差一些也没有关系。如果你是一家小企业,团队总共就二三十人,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品行不端的人,这个团队基本就散了;倘若对方不仅品行不端,而且能力还强,那么这个团队基本就废了。这种情况就如同把一瓶百草枯倒入大海,对大海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但如果倒入水杯被人误喝,则必死无疑。

选材的第一步是面试。如果你的营销团队人数少于100人,那么团队负责人一定要亲自面试,面试的过程就是寻找“有缘人”(同频的人)的过程,“有缘人”的第一个特征是有眼缘,即彼此看着舒服、投缘。面试的本质类似相面,一个人的脸上往往写着他的性格、阅历等,简历可以“撒谎”,但相貌不会。如果他眼睛有神,说明他很有激情;如果他面带微笑,说明他有亲和力;如果他看着慈眉善目,说明他心怀善念。

选材的第二步是试用。作为面试者,我们毕竟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难免有看人不准的时候,所以接下来的试用非常关键。试用期内我们一定要多从细节上去观察一个人,因为细节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习惯、性格和价值观,进而判断他是否匹配公司的文化,能否胜任岗位的要求等。总之,人选对了,事情也就简单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