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踏脚安坐,惬意安适 | 传统脚踏小考

 零壹贰012 2022-09-21 发布于湖北
文章图片1

明清家具研习社

文章图片2

如果说底座是古董珍玩界的最佳配角,那么脚踏无疑是坐具界的万金油。

坐具使人免受跪坐之劳累,而脚踏则大大缓解了垂足而坐时的腿部疲劳。今个,便来说一说这传统脚踏。

文章图片3

《宋宣祖坐像》中的脚踏

01

脚踏之起源与陈设

脚踏,为一种承托双足的小型家具,往往与坐具一同出现,或起源于佛教之承足床

佛教典籍中记载,“佛言:'应诵经者,可升高座。’其人坐师子座,下垂双足,致有劳倦。佛言:'应作承足床’。”

从功能与用法来看,承足床与脚踏无疑是一致的

文章图片4

《六尊者像图》局部

而从现存的图像资料来看,佛教承足床之造型与脚踏之形态接近,皆为方体,无疑为承足床本原一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如唐画《六尊者像图》。

受佛教承足床之影响,民间坐具也开始搭配脚踏使用,常用的陈设方式大约有以下两类。

文章图片5

《六尊者像图》局部

其一,与床相配合。置于床前,方便使用者盘坐、睡卧时放置鞋子,垂足坐时承放双脚以及在家庭聚会、谈论琐事时供身份稍低者如丫鬟、婆子作坐具使用

如《红楼梦中》第四十三回写道,“丫鬟走至下房,叫了林之孝家的过来。尤氏命他脚踏上坐了。”

文章图片6

罗汉床、官帽椅与脚踏

文章图片7

明永乐 剔红牡丹纹脚踏 清宫旧藏

其二,与椅具相配合。伴随古人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转变,中国的坐具同样经历了由矮到高的变化,为给垂足而坐带来更为舒适的体验,故而椅具常搭配脚踏使用。

文章图片8

紫檀木脚踏 故宫博物院藏

文章图片9

黄花梨无束腰马蹄足脚踏

清代时期,椅具与脚踏的搭配更成为宫廷、官宦及大户人家的固定陈设模式。如宫廷中的宝座,其尺寸高于一般椅具,配以脚踏,方能使脚不悬空。另者,也能彰显出使用者的身份与地位。

文章图片10

紫檀云龙纹三弯腿五屏风宝座与脚踏 研习社藏

02

脚踏之功能

脚踏作为床、椅具的附属性家具时,其基础功能便是提供人垂足而坐时的脚部支撑,或于睡卧时盛放鞋子。当其作为椅前的固定陈设时,其基础功能仅为承足。

文章图片11

红木回纹脚踏 故宫博物院藏

文章图片12

红木云纹脚踏 故宫博物院藏

然细而观察,可发现脚踏之形态与小矮凳的形态存在高度相似之处,久之,脚踏也延伸出了坐具的功能,在《红楼梦》中便多次见其作为坐具而使用。

如第十六回:“平儿等早于炕沿下设下一杌,又有一小脚踏,赵嬷嬷在脚踏上坐了。”第三十五回:“袭人便忙端了个脚踏来,莺儿还不敢坐。”

文章图片13

紫檀木漆面脚踏 故宫博物院藏

文章图片14

红木雕龙纹脚踏 故宫博物院藏

再者,当踩于脚下的脚踏成为坐具时,也难免带上了等级文化色彩,成为了大家族中“辨贵贱、序亲疏、上下有序、等级有别”的载体。

如《红楼梦》中,脚踏的使用者皆为身份低微的仆妇丫鬟,通过坐具的不同,使得尊卑有别之观念得以实行与强化,封建礼制得以具体化。

文章图片15

黄花梨有束腰脚踏

文章图片16

黄花梨卷草纹脚踏

03

脚踏之变体

脚踏之实用功能深入人心,匠人自然也注意到了这点,便经一番深思熟虑,设计出了脚踏之变体。其一,是将脚踏融于器具之中,使其成为一体,常见于椅具与写字桌中

在椅具中,脚踏巧妙地转变为内部构件—管脚枨承担起放脚、稳固结构两大“责任”,交椅中的则较为特殊,仍保留脚踏之名。

文章图片17

圈椅中的管脚枨

文章图片18

四出头官帽椅中的管脚枨

管脚枨一般安装在靠近足端处,与两前腿相交。其顶面平整,便于落脚,大多光素无饰,而在交椅中可见铜料装饰。管脚枨下部往往设角牙以加固,一定程度上可延长其使用寿命。

文章图片19

交椅中的脚踏

而在写字台中,脚踏既为整体的一部分,亦可作为单体拿出。在视觉上虽为一体,然结构分离,彼此独立。

除了垫脚的基本功用,亦起一定的装饰作用。得益于写字台的体量,脚踏面积随之增大,予以匠者充足的发挥空间,可攒接若根短材作花纹装饰,如冰裂纹。

文章图片20

红木镶云石写字台 研习社藏

文章图片21

脚踏上的冰裂纹装饰

其二,匠人在脚踏的基础上,加入按摩功用,使其从传统家具转为养生器具—滚脚凳

清代曹庭栋曾对“滚脚凳”进行过详细描述,“凳之制,大抵面作方棂,仅供脚踏而已。当削而圆之,宽着其两头,如辘轳可以转动……名滚脚凳”,亦说明了脚踏确为滚脚凳之本原。

文章图片22
文章图片23

红木滚脚凳 研习社藏

滚脚凳流行于明朝时期,或继承南宋“搓滚舒筋”法而来,即伤者以患足踏在竹管上,膝关节前后伸屈滚动竹管,以恢复膝、踝关节骨折损伤后的伸屈功能。

而滚脚凳则是脚踏于凳面的活轴之上,来回滚动,摩擦脚心的涌泉穴位,进而活动经络,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按摩保健的作用。

文章图片24

涌泉穴位置

文章图片25

明刊本《鲁班经匠家镜》中的滚脚凳

凳面中的活动轴一到三对不等,且半悬于空中,摩擦力较小,活动时较为省力。用料以黄花梨或乌木为主质地温润而柔韧且有活血止痛之功效,久用之,倍感舒适。

滚脚凳颇受古人之喜爱,在《鲁班经》、《忠义水浒全书》等书籍中可见其插图,不少古籍中亦有记载,如《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中写道,“左置榻床一,榻下滚凳一……”。

文章图片26

明末清初 黄花梨滚脚凳

文章图片27

黄花梨有束腰马蹄足四面脚踏滚凳

时至今日,我们仍可在生活中看见脚踏的身影,凭借实用性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凭借实用性赢得现代人的喜爱。试想燕闲之时,三弯靠背托起脊椎,踏脚以承足,呜呼,惬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