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国画忆】万安山下拜先贤

 昵称TiFNlDv4 2022-09-21 发布于河南


     在古都洛阳市区的东南方向有一条绵长的山脉,东接嵩山,西抵龙门山,巧妙的构成了洛阳城南的天然屏障。
       这条山脉就是著名的万安山,和北面的邙山并称为洛阳南北两大险要去处,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万安山,古代史籍中称之为大石山、首阳山,史书记载曹魏文帝曹丕曾猎于此山,被山上的景色吸引,欣然表示死后要葬在此山,因此后世猜测文帝的陵墓可能就在这茫茫万安山中。
     古时的万安山植被茂盛,山高林密,飞流瀑布,曲径通幽,野兽出没无常,是洛阳城郊的一处绝佳去处,早在汉魏时代就成为皇家猎场,达官显贵云游其间,流连忘返。
    进入隋唐时期后,洛阳的城市地位直线上升,先是升为东都,后再次成为首都,等到武则天迁都洛阳后,索性改名神都。一时间神都洛阳成了天下第一名城,世界一流大都市,在此背景下洛阳的城市常住人口激增,迅速突破百万大关。
    如此众多的人口涌入伊洛盆地狭窄的洛阳城,人口压力可想而知,很快城市近郊的邙山和万安山便成为人口迁徙流动的新方向。
    众多的人口还要面对生老病死这个永恒的话题,在寸土寸金的神都洛阳不但活人为生存发愁,甚至连死人也要发愁。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洛阳人的死后归宿就是城北的邙山,那里拥有号称中国规模最大的陵墓群,有“东方金字塔”的美称。邙山上古墓多到无卧牛之处,新坟压旧墓,层层叠叠,根本分辨不清时代早晚。当时有着强烈的厚葬风气,邙山上墓碑林立,蔚为壮观,为了取石刻碑连山下的石头都被凿光了。
    这种情况进入盛唐后,更加严重了,莫说是寻常百姓人家,就是豪门大户想在邙山上买块好墓地都是寸土寸金,比洛阳城里的房子还贵。墓地又不比房子可以搞老旧小区改造,拆了再建,墓地一旦买下那就是祖祖辈辈公用的祖坟,那真是错过再无机会了。
    面对一墓难求的窘境,一些市民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周边地区的龙门山、万安山和周山等地。墓地是死的,人是活的,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于是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向周边的山区寻找墓地,万安山首当其冲。
    最迟到开元年间时万安山就已经冲上热门墓地稀缺资源榜,洛阳城中形形色色的墓地中介开足马力热炒这块风水宝地。很快不单寻常百姓归葬于此,甚至连达官显贵、王公大臣也纷至沓来选择墓地,张说、姚崇、范仲淹等唐宋名相最后都魂归于此地。
    万安山由此也成为著名的唐宋宰相墓葬区,至今在山南麓还保存着姚崇、范仲淹等人的家族墓地,吸引着游人的探访。
    姚崇是唐代名相,历仕三朝,官至中书令、梁国公,他的三个儿子也都进入官场,子孙后代几乎都出将拜相,荣耀一时;范仲淹则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官至参知政事、枢密副使,他的儿子后来也做到了宰相的位置,这两人几乎不相上下,两大家族群星闪耀,让万安山也跟着扬名史册。
    更巧的是两人的墓地相距仅几百米,隔着一条沟壑遥遥相望。据说是当年范仲淹因仰慕姚崇的崇高人格魅力而决定将母亲安葬于姚崇墓东侧,后来等他去世后也安葬于此地,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范家后代的祖茔。
    范仲淹墓目前是国保单位,保护措施较好,墓园经过修缮,修建了墓前广场,铸造了大型塑像,园中还有光绪皇帝的御制祭文碑,大门口还有售票处,俨然被开发成了小有名气的景区。
   至于隔壁的姚崇墓就寒酸多了,只有很小的墓园,还是近年来新修建的,园中的姚崇墓封土和姚公祠都是新修建的产物,连油漆都是新鲜的。至于文保等级,姚崇墓还只是区区县级文保单位,和范仲淹墓根本就不在一个级别上。
    万安山位于洛阳市区与伊川县分界处,山北为市区,山南为伊川县,因此位于山南麓的姚范二公墓也就归属了伊川县。
   具体地址位于今天的伊川县彭婆乡徐营村北,郑少洛高速从墓南侧穿过。由于远离市区,且又处于荒郊野外,因此除了一些骨灰级访古客外,平时很少有人前去,景区大白天都人迹罕至,冷冷清清。
     由于交通不便,前往二公墓园只能选择自驾车或者骑行,公交车是别想了。
     从洛阳市区前往二公墓园要先到龙门,有两条路,一条是穿过龙门石窟景区,越过伊河大桥进入伊川县境内的郭寨;另一条是绕过龙门石窟,翻越龙门山,到达郭寨。

   两条路在此汇合,然后沿着伊河南行,到达彭婆镇上,从镇上的岔路口向东走,开始漫长的爬坡上坎。
   这一带全是丘陵地貌,起起伏伏的坡路把人折磨的七荤八素,看不到尽头。骑行了大概两个小时终于看到了远处一大片墓园。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高大的范仲淹塑像,矗立在墓园门外,非常醒目,老远就能看到。
   范仲淹墓园又称“范园”,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园为范仲淹父子及母亲墓地,北园为范家后世子孙墓地,两个墓园相隔百米左右。

   范园和想象中的一样冷清,大中午只有我一个人在广场上徜徉,门口立有国保文保碑,可能是中午休息的缘故,墓园大门紧闭,也没贴任何通知说明,本想进去看看也不得不放弃。
     墓前广场中心有一座高大的范仲淹塑像,只见范文正公手握书卷,凝视远方,双眼炯炯有神,沈毅坚韧,一股浩然正气扑面而来,当然还有灰尘……
   范仲淹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祖籍苏州吴县,官至参知政事,枢密副使,类似于副宰相的级别。他曾在朝中发起著名的“庆历新政”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的成果,可惜后来因为朝廷对夏战争的连续惨败,令宋仁宗心灰意冷,改革走进了死胡同,被迫草草结束。
    范仲淹是个孝子,母亲去世后他费尽心思才再万安山南找到了这块墓地,和姚崇做了邻居,将母亲安葬于此。

    后来这里更是成了范家几代人的魂归之处。
   范仲淹的邻居姚崇比他要早二百多年,那时还是盛唐天下,年轻的姚崇随父亲举家迁往洛阳,从此他在这座城市度过了一生。
    姚崇,本名元崇,祖籍湖州吴兴,先祖曾在南陈为官,隋朝统一南方后,祖父远赴陕州(今河南三门峡)为官,从此举家自江南迁往陕州,后又迁往洛阳,从此姚崇后裔便成了洛阳人。
     姚崇历仕三朝,玄宗开元年间官至中书令,封爵梁国公,政绩卓著,早年就曾被狄仁杰推举,晚年更是和另一位名臣宋璟合力开创了著名的“开元盛世”,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姚崇后来被誉为大唐第一贤相,不是没有道理。
     姚崇死后葬于万安山南麓,后来他的家人也陆续归葬于此,形成了姚家祖茔。不过由于千年来的沧桑变迁,姚崇墓园遭到了巨大破坏,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地面已经毫无痕迹,变成了一大片麦田。

    八十年代为了缅怀这位大唐名相,当地在墓园遗址上修建了几座砖券碑楼,算是留下了一点痕迹吧。
    近年来随着海内外寻根问祖热的兴起,海内外姚崇后裔多次前去祭拜,眼见墓园残破颓败,于是倡议修缮墓园。
    在各方努力之下,很快姚园修缮开工了,不但修了围墙,还种植了花草树木,修建了姚公祠,堆起了高大的姚崇墓封土,又树碑立传,终于使姚园粗俱规模,也圆了姚崇后裔的心愿。

   

我去拜访姚园时,姚公祠还在施工,后面的墓冢周围也在铺地砖,一切都还没有就绪,但作为一个姚崇后裔子孙,心中的欣慰与感动还是不言自明,在墓冢前顿首三拜,献上后生晚辈的敬仰之心。
    惟愿英魂常在,浩气长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