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仲淹及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祖地

 东方欲晓10 2019-12-15

宋代西京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今洛阳龙门东南许营村北)埋葬着宋代名臣范仲淹家族五代人:母亲秦国太夫人;他自己、堂兄范均;儿子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以及侄子范纯诚(范均之子);另有九孙、六曾孙。北宋灭亡,范家后代追随宋高宗南渡,返回家乡苏州。到了明代弘治年间,才有一支后裔回到万安山继承香火,目前繁衍有千人之多。

范仲淹这个人够意思
                               范园后侧的万安山(照片来自网络)

    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多次到过范园,那时这里除了东倒西歪的石刻和一片松柏外,很荒芜,几无游人。上世纪末,一场大火使范墓东侧的祠堂烧毁,出于一种冲动的乡情,不顾自己身份卑微,给当时居于河南政坛高位的一个范氏后裔写了一封信,建议他把自己的老祖宗墓园维修一下。还好,这封信发出不久,就听到他到伊川范园视察的消息。又不久,墓园修葺一新,园前还树立了一尊高大的塑像。

范仲淹这个人够意思
                                     范园东域全景(照片来自网络)

    范园有着极好的风水,这是我不经意观察到的。去范园有两条路,北边的路是从彭婆北边的马蜂河村东去进入,这条路如今为发展旅游修的极好,但在十年前非常坎坷,没有马力大的越野汽车,很难通行;南边是从彭婆东进,路况不错,但从许营北拐进入范园的时候,需要陡然下一个大坡,大坡下是一条名叫曲河的小河,河上的桥非常狭窄,因此一般司机到此都会出一身冷汗,停车观察。从高坡上俯瞰范园,一片翠柏,背后的万安山有三个山头,很像一只振翅飞翔的凤凰。这一刻,我才恍然大悟:前有曲河,后靠凤凰,果是吉地佳穴,古人的眼光真的很厉害。

范仲淹这个人够意思

                                    祠堂前的石牌坊
范仲淹这个人够意思
                                    范园范仲淹墓东侧的祠堂
范仲淹这个人够意思
                                              范仲淹墓
范仲淹这个人够意思
                                范仲淹母亲秦国太夫人(谢氏)墓

    其实这里的风水并不是范仲淹发现的,在唐代就引起了重视。范园东边百米外,就是唐代名相姚崇的陵墓,西边目前范纯仁陵墓的位置是唐代另一个宰相裴遵庆墓园,范仲淹家族墓其实是占去了唐代裴家的整个墓园以及姚家墓园的一部分。

范仲淹这个人够意思
                                宋仁宗为范仲淹墓前神道碑题额


范仲淹这个人够意思
                      欧阳修为范仲淹神道碑撰写的碑文(拓片)

    范仲淹为何有如此霸道的行径?在人们的传说里,这是缘于范仲淹痛苦的出身。

    《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从这个记载里可知,范仲淹乃苏州人。其父范墉本是吴越王钱俶属下,跟随钱俶归降宋朝后,历任成德、武信、武宁节度掌书记(从八品),淳化元年(990)卒于徐州任所,范仲淹时年2。其是年还很年轻,带他改嫁到了长山县(今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的朱氏家中,改名朱说。长山临近的博山是范仲淹母亲谢氏的娘家。养父朱文翰,书香家庭,也出任过小官。在他任职湖南澧县时,曾携眷赴任,幼年的范仲淹也随之读书,应该说他待范仲淹还是不错的。但是朱文翰前房留有儿子,年纪都长于范仲淹,朱的家人面对亲疏还是有区别的。由于这种尴尬的处境,少年时期的范仲淹是在一种十分艰苦的境遇中度过的。范仲淹在追忆他的少年生活时这样写到:我过去和一姓刘的同学,在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都是极为艰苦的,每天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二块。把蔬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盐,烧熟当菜,就这样的生活过了三年多”,这就是那个著名的“划粥断齑”故事山东邹平方面有资料介绍,范仲淹在醴泉寺读书时,有一次回家探望母亲,发现自己的哥哥乱花钱就进行劝导,哪知道那位哥哥却说:“我自花朱家钱,与你何干?”这使得范仲淹深受刺激范仲淹在二十岁时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离家出走,到商丘“应天府书院读书学习。他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寒冬腊月读书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日常生活也非常艰苦,经常吃不上饭,他就以喝粥充饥,一位南都官员的儿子和他是同学,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学习勤奋、生活艰苦的情况告诉了父亲。父亲便叫儿子把官府为自己准备的饭菜送一份给他,他婉言谢绝了,并说:“我吃粥惯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为苦了。经过五年“人所不堪”“自刻益苦”的生活,大中祥府八年(公元 1015 年)考中进士,年二十六岁。 当官后,范仲淹就把母亲接至任上亲养,天禧九年(1017)为亳州节度推官,经奏明朝廷,复为范姓

范仲淹这个人够意思
                                  范仲淹手迹

   据有关史料介绍,范仲淹恢复本姓颇费了一番周折,苏州一些近支本家害怕他回来分产,纷纷阻挠,逼迫范仲淹表态仅为归族、并非继承祖产才得以复姓。这对范仲淹来说,无疑是第二次伤害,应该说他与苏州范氏除了血缘,没有什么人情恩义,瓜田李下,也基本不会有更大交集。但他这个人很够意思,不但放弃祖产,还在晚年苏州范氏族人遇到困难时,搞了范氏义庄。皇祐二年(1050年),范仲淹第三次被贬,他看到一些族人流离失所生活困难,就在其原籍苏州吴县捐助田地3000亩设立了范氏义庄,义庄田地的地租用于赡养同宗族的贫穷成员,并兴办义学。他义庄订立章程,规范族人的生活。他去世之后,他的二儿子宰相范纯仁、三儿子尚书右丞范纯礼又续增规条,使义庄不断扩大规模,得以维持壮大。范氏义庄是范仲淹及其后人以家族为纽带、动用自身力量解决一部分族人的社会福利问题的尝试义庄的受益者是范氏族人,八百多年来,只要是居住在本乡的本族人都可以从义庄受益。解放初(1950)义庄尚有5800余亩土地,族中男女八百余人。在土地改革中,义田全部征收,遂使义庄彻底消亡。 

范仲淹这个人够意思
   范园南部300米处的曲河(照片来自网络)

  范仲淹早年坎坷,中年后轰轰烈烈,不再多说。到了庆历三年(公元 1043 年),这年范仲淹五十五岁,由于他在边关抵御外来侵略立下了汗马之功,朝廷又将他提升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这次升迁,为范仲淹实现自己青年时代改革朝政、富民强国的理想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当年九月,仁宗皇帝在天章阁召见了范仲淹,他提出了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的改革方案,这就是著名的“庆历新政”。可惜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从庆历三年十月至次年八月,不到一年的时间,由于触动了部分官僚阶层的利益,加之庆历新政准备不足,也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在奸臣和宦官的勾结下,很快就以失败而告终,范仲淹也因此被罢免参知政事职务。范仲淹再次被贬,先后又在邠州、邓州、青州等地做过地方官。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仍广泛传颁,激励后人。皇祐三年(1051 年),范仲淹63岁,老病一身,他向朝廷请求,到颍州任职因颍州历来是北宋大臣退闲之地),借以休养,得到朝廷批准。皇祐四年(1052 年),仲淹带病上路,但身体每况愈下,不得不中途在徐州诊治同年夏天病重与世长辞,64岁。64年前,在徐州出生,64年后又同一地方与世长辞,用自己坦荡的一生,将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在了一起,划了一个蕴含丰富的句号。 

    话说范仲淹的曾祖、祖及父之墓都在天平山,但他的墓为什么不在祖墓所在地的苏州,而远葬到千里之外的洛阳的万安山?他的四个儿子和一个从侄也都附葬到了洛阳,这一直成为研究范仲淹历史的一个谜。一种说法是,因为他逝世在从山东青州赴颍州的路上,时间是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地点是徐州,也许天气热,离苏州路远,因此葬于洛阳。这实际上是臆测之辞。范仲淹逝世之后,经过急送遗表、朝廷赐封等一系列过程以后,直到同年农历十二月才落葬。至于路途从徐州到洛阳并不比回苏州近。他又是一个至孝的人,若非有极为重大的原因,决不会在这个古代至关紧要的问题上作出葬于洛阳的决定。


范仲淹这个人够意思

   范园西北侧的唐代裴遵庆墓神道碑。此碑位置原在范纯粹墓附近,后移至北部约50米处。

     这里有一个难以明说的隐秘之情,那就是他母亲改嫁范仲淹母亲谢夫人逝世后,按当时严格的封建礼教,再嫁之妇决无回葬原夫墓地之可能;而继父朱文翰又有原配陪葬,再加上他在朱家遭受的屈辱,两难之间,范仲淹决定将母独葬洛阳,并决定自己随葬于为其尝尽人间辛酸、抚育其成人的慈母之旁。而其儿子范纯祐等又为父尽孝,从葬洛阳,之后孙子、曾孙辈又有一些也陆续随葬。

     北宋灭亡后,范仲淹活着的孙子辈以及曾孙辈在战乱中回归苏州,之后在南方四处发展。由于后代南迁,范园历数百年乏人祭祀,荒草野藤,一片榛莽。明弘治四年(1491),河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常熟人徐恪,在往谒范仲淹墓时,目睹及此,心中不忍,乃启奏朝廷,准召其在苏州后裔来此守墓。十六世裔孙范友诚应召前往,但不久发现并无任何恩赐荣宠,遂弃祖墓自行返苏。再次召徵时,朝廷给出了永远免除上缴赋税的优惠条件(清代继之),十四世孙范昌期自愿应召,率全家至洛阳伊川县彭婆乡万安山,守扫先茔,自此,洛阳范氏一脉枝繁叶盛,成为一个较大村落。500多年来,范园一直由范氏后裔在此尽守墓之责,未曾中断。民国(三十年代末)范氏后裔进京打官司,就是因为民国终止了范氏后裔不上缴赋税的优惠。范仲淹这个人够意思

                               范仲淹长子范纯祐墓

  

那么范仲淹与姚崇什么关系呢?说有也有,说无也无。姚崇是唐代名相,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朝宰相。其执政期间,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营建佛寺道观,淘汰僧尼,强令归农,是后人公认的一个对历史发展有贡献的封建官僚。但这位强势的宰相,也有着与范仲淹相似的人生经历。姚崇祖籍河南陕县,其父去世后,母亲改嫁到一个姓黄的人家,姚崇幼时也很坎坷。后来姚崇当了宰相,曾问其母:将来百年以后是否与父亲合葬一处?其母回答说:人若有灵,纵隔千里也能相知;人若无灵,即便埋在一起也是枉然。于是后来姚崇就将母亲葬在了万安山下。范仲淹母亲死后,由于封建礼制,无处安葬,范仲淹就把母亲暂时厝在自己夫人老家商丘。其夫人是参政李昌龄三女,史书评价“淑贤俭约”。但暂厝总不是长久之计,范仲淹在为母亲守制时,其间曾到登封的嵩阳书院当过“客座教授”。路过万安山时,范仲淹拜谒了姚崇墓并受到启发,随之将自己家族的墓地定在姚崇墓之西侧。另外范仲淹生前曾几次向仁宗建议从开封迁都洛阳,他认为洛阳与开封相比,据险可守,更适合作为国都。虽然他的建议最终未被采纳,但他对洛阳始终情有独钟,这大约也是一个原因。范仲淹这个人够意思

           范仲淹墓东200米处的姚崇墓

范仲淹这个人够意思
                        范仲淹墓北50米处的姚崇长子姚彝墓神道碑

    范仲淹与苏州家族的纠葛使他不愿与苏州有利益纠结,按说他的侄子是应该葬在祖茔苏州天平山,而不应该埋在洛阳万安山的。为何这里有从侄范纯诚的陪葬呢?这个问题曾长期困惑我,不得其解。近日得一方范钧墓志拓片,方才恍然大悟。这方墓志记述“府君讳钧,苏州吴县人。官为并州榆次主簿,以景佑元年六月一日(1034)终于京师,皇佑四年十二月一日(1052)嗣子范纯诚奉府君之丧,葬于河南万安山,朝邑府君茔之侧,夫人孙氏祔焉。”墓志记述范钧与范仲淹的关系:“府君之曾祖,讳梦龄,事钱氏为苏州粮科判官,庆历中,以从弟文正公贵,赠太保;祖光谟,杭州余杭令;父讳埴,即朝邑府君也。纯诚守苏州长洲尉;次(子)曰纯让,业进士;女二人,长未笄而卒,次适河南吕周士。”墓志盖、文、书均没有署名,非常简陋。但这方墓志却解开了一个谜底,那就是再次说明范仲淹真的够意思。范钧与范仲淹同一个曾祖,乃范仲淹堂兄,1034年死于开封,十八年后才正式下葬洛阳万安山。原因是他死时其子范纯诚年龄很小(八岁),无力下葬。应该说,范钧与苏州的范氏更为亲近,但他死后,照顾他幼小儿女的却是没在苏州范氏家族中生活过一天的范仲淹,是范仲淹把范纯诚兄妹收养在自己身边,养活长大。皇祐二年,范仲淹置义田于苏州,奏请朝廷任命范纯诚为长洲县尉,使其就近掌管义田、义庄。他悉心擘划,创立规制,以贻永久,是苏州范氏义庄的实际举办人。范纯诚后曾任衢州司理,英年早逝,仅三十四岁。埋葬范钧时,范纯诚就在苏州当官,是最有条件把父母葬在祖茔的。但由于他与范仲淹的这层关系,范纯诚长大后,不但把父母葬在范仲淹选择的墓地里,自己也葬在洛阳万安山仲淹墓北侧,为范仲淹守墓,以报答范仲淹的恩情。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范钧下葬的日期是皇佑四年十二月一日,这与范仲淹下葬的日期是同时的。也就是说,在安葬范仲淹的同时,范纯诚也顺便把早已亡故的父母顺便附葬。

范仲淹这个人够意思

                            范仲淹堂兄范钧墓志拓片


    回过头来再来说一下范仲淹强占别人祖坟的霸道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有些委屈范仲淹,范园是两个兆域,范仲淹以及母亲、长子在东兆域,这个兆域处在姚崇家族墓和裴遵庆家族墓之间,并无太大侵占问题。但西兆域却是实实在在占去了裴遵庆家族墓地。原因是,范仲淹做过的最高官职不过是相当于副宰相职位的参政知事,而他的二儿子范纯仁却当了真正的宰相,职位比范仲淹崇高,按照朝廷的礼制规格,丧葬礼仪规格更高,墓地占用面积更大。而范仲淹生前选定的地方显然不够,同时范纯仁更高一步规格的墓地如果建在父亲墓旁,在威仪上也压了父亲一头,显得很不尊重。这样,范纯仁就选在他父亲西北百余米处另建坟茔,这样既突出了自己,也尊重了父亲。之后,范纯礼、范纯粹和范纯诚也陆续葬在这里,这些人也是做过官的,坟茔也相对平民大得多。这样以来,不可避免就侵害了唐代人裴遵庆家的的利益。

                      

范园有一园苍翠欲滴的松柏,为陵墓增色不少。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松柏都不很大,不过碗口粗细。没错,这些都不是古柏,只有70多年的光景。原来范园的柏树非常高大,墓园连同周围的田地收益作为供奉范氏祖先的开支,从不交税。但民国后,明代皇帝的命令已经不起作用,这些土地要缴纳赋税,范氏子孙奋起抗争,于1939年把墓园的古柏砍掉作为经费,上南京打官司。那正是抗战的岁月,这桩官司遂不了了之。所以今天的满院松柏都是民国期间重新种植,80岁以上的老人还依稀记得。

------------------------------------

注一:范纯诚墓大约在本世纪初被盗,墓志目前藏范园。墓誌載:“嘉祐四年(1059年)七月十七日卒于官,子三人,時尚幼, 朱夫人護其喪北歸守義訓子,今皆有文而鄉舉進士”,“元祐元年(1086年)十一月十八日舉葬河南府河南縣萬安山文正公墓北”。这个墓志由族弟范纯仁撰写。

注二:范仲淹有歌颂嵩山古道的诗二首,从这里大约也能看出范仲淹生前比较喜欢洛阳山水,死后归葬的意思。其一《二室道》:“太室何森耸,少室欲飞动。相对起云霞,恍如游仙梦。何以宠此行,行歌降神颂”。其二《公路涧》:“嵩高发灵源,北望洛阳注。清流引河汉,白气横云雾。英雄昔此地,百万曾相拒。近代无战争,常人自来去。”

注三:近年千唐志斋博物馆又征集到范仲淹继妻张氏墓志铭,其墓在范园东一华里处。墓志记载这个妻子原是范家用人,后扶正,生第四子范纯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