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河山:第六届《书法》杂志“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入选

 昵称43614832 2022-09-21 发布于江西

朱河山

第六届《书法》杂志百强榜三等奖

1974年生

河南柘城人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南京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委员

江苏省书法创作中心特聘书法家

国学修养与书法·第三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学员

作品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优秀奖等全国大奖

百强榜获奖作品1

百强榜获奖作品2(局部)

学书心得

我与书法结缘,缘于一位亲戚的影响,一开始便向我推荐孙过庭《书谱》,对于一个无知的孩童,哪看得懂满纸云烟的符号,觉得《书谱》还不如县城写对子的老先生写的好,于是便在地摊上胡乱选了本楷书回家习练。一练就是好几年,转眼高中毕业,应征入伍,在部队有幸结识了徐利明和谢少承二位先生。先生得知我酷爱书法,于是结合我的特点制定了一套学习方案,先让我从基础学起,一笔一画给予指导帮助。学了几年,先生觉得可以学习行草书,并可以此作为自己未来几年的主攻方向。直到现在,我仍行走在行草路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觉得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里,我就多年学习书法的经验谈几点粗浅的感受。

第一,坚持“三多一思”的临帖原则。“三多”,即:多观,多练,多养;“一思”,就是思其学书过程,总结得失,去粗存精,常思其过。'多观',即为多看。常将古人佳作悬挂厅堂,朝夕谛观,久之则心会神合,结体点画了然于心。《书谱》云:“取古人之书而熟观之,闭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后举笔而追之。字成而以相较,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然后多书以极其量,自将去古人不远矣”。“多练”,则是保证学习效果。同一碑帖,临和摹的效果也有很大不同,摹帖之法看似很笨,但能加深与古人之间的交流,体会先贤书写时的内心世界与情感流露,无论神采和气韵都是临帖无法达到的,经常摹帖可增强对字形的把握,做到更准确,而临帖量的多少则关乎由“技”向“道'转换的深度。赵孟頫“日书万字”,何绍基手不释笔,临摹之勤,日积月累,最终从“技”的纯熟走向了“道”的自然。“多养”,即在写字的基础上吸收各门类学科的养分,提高自身修养,如美学哲学、佛教禅宗、历史文学、音乐绘画等。时常往来于图书馆、美术馆、旧书推等文化场馆,感受文化气息,使眼界更宽,胸襟更濶。《宋史·选举志》记载:“书学生习篆、隶、草三体,明《论文》、《学林》、《尔雅》、《方言》,兼通《论语》、《孟子》义。”东坡先生有言:“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可见写书法不仅要笔墨通达,更要博览经史,外练与内“养”相结合,提高审美意识,才能让作品更具生命力。

第二,专精一体,旁涉诸家。选帖是学习书法的关键。找准适合自身风格和性情的书体长期研习,对于所学书家的成长经历、学习过程和思想理念等都要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然后再聚焦到具体的作品中,反复的推敲、揣摩,日积月累,自己的思想观念、认识水平和审美层次都会得到提高。尔后再去临习原作,自然会有新的收获。按照黑格尔辩证法“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之规律,不同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自己的学习就会有很大的进步。几年下来,吃透一家再选择与风格特点类似的书家继续学习。《海岳名言》记载:“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言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米芾在书法的学习上能博采众长,兼学诸家,融入己意,组合整理,七拼八凑“集古字”,实为明智之举,看似简单的学书方法却成就了一代书法大家。

第三,无意乃佳。2015年恰逢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征稿,我经过几个月的认真准备,拿出两套方案,首先重点放在行楷书上(以苏东坡体为主),写苏也是写了多年,比较熟悉其用笔,结构。形式制作选择册页挖裱,精心制作,用墨选用松烟墨,以期更浓更黑,纸张为熟纸,尽量在工具使用方面趋近于古人,内容为历代画论,创作完成后搁置一边,心情自然愈发轻松。初春的深夜,沙沙的雨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平静的内心突然涌起创作的冲动,于是点击音乐,选了首容易抒发草书性情的草原歌曲,随着悠扬、宽广、低沉的弦律,取出旧制元书纸,选了一支看上去做的不太讲究,做得有点秃,但含墨多,用起来偏软的90年代兼毫笔,任意挥洒,力疾书之,参差错落,一任自然,没有一点造作的痕迹。两幅作品寄出,最终草书胜出,可见平静、自然、激情的自由挥洒,反而会有意外之作,真是有点无心插柳的意思。东坡先生在《书论》中指出:“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无意识”,往往为人处世,不参杂个人功利思想,反而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列子在仲尼篇也提到:“夫无意则心同,无指则皆至。”其实都是一个道理。书法创作只有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性情才能得到最真实、最充分的流淌,落笔挥毫才会有“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的意境。

第四,在生活中找寻创作的源泉。石涛在画论中说:“搜尽奇峰打草稿”,认为作画应多从山川河流、层林沟壑中找寻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加工改造,合而为一,才能创造出有生命力的作品。草书大家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观担夫与公主争道而悟笔法,怀素观夏云奇峰、惊蛇入草而悟草法,雷太简闻江涛声而笔法大进,黄庭坚观长年荡桨而草书顿悟,无一不是从生活和自然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古人云:“行万里路,破万卷书”,其实就是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对书家而言,不仅要有扎实的手上功夫,还要经常深入生活,打开视野,增长见识,开阔胸襟,才可能创作出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佳作。

以上只是个人学书的一点心得,还有很多不成熟、不到位的地方,期望大家多多指导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