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历史教材中史料运用情况及选取原则

 新用户4129qco2 2022-09-21 发布于四川

    一、高中历史教材中史料情况

 为了便于分析三种教材(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的史料使用情况,笔者对三版教材中文字史料、图表史料以及地图史料进行了统计,从数量上来分析,岳麓版的史料运用数量是最多的,达到了761则,随后是人民版679则,最后是人教版618则

人教版:

  册数

  分类

文字类史料

图表类史料

地图类史料

合计

必修一

40

135

12

187

必修二

17

147

6

170

必修三

49

212

0

261

合计

106

494

18

618

人民版:

 册数

 分类

文字类史料

图表类史料

地图类史料

合计

必修一

74

126

20

220

必修二

73

133

8

214

必修三

93

151

1

245

合计

240

410

29

679

 岳麓版:

 册数

 分类

文字类史料

图表类史料

地图类史料

合计

必修一

38

151

18

207

必修二

67

195

8

270

必修三

107

176

1

284

合计

212

522

27

761

 在对史料数量统计的基础上,笔者得出了如下认识:第一,三个版本都是图表类史料居多,远远超过其他两类史料。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图表类史料比文字类史料丰富,而且图片对学生的吸引力比文字更强,学生理解起来也更直观。例如,岳麓版必修三第六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这一课里讲到我国古代科技发达时列举了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发明的“简仪”,但是单凭文字学生难以理解简仪,但是再结合旁边的配图“简仪模型”,就了然于胸了。

 第二,地图类史料太少,而且普遍集中于必修一政治史。地图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空间地理的概念,也有利于历史和地理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所以教科书中也少不了地图的存在。我国古代史论家郑樵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左图右史”指的就是学习和研究历史,地图的辅助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地图对于历史教学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著名宋史学家邓广铭先生就曾提出过“史学四把钥匙”,其中将年代学列为第一,而地理学位居其次,足见地理学对于历史学习的重要作用。但是教材中的地图偏少,虽然配有相应的地图册,但是据笔者调查,有的高中课堂里教材和地图册的结合并不好,部分学生竟然不知历史地图册为何物。这个情况令人堪忧,教材中地图本身就不多,再不结合地图册学习,那么学生看待历史学习就像是空中楼阁,学生也会没有了直观的空间概念。

 第三,必修三文化史的史料运用普遍比必修一政治史和必修二经济史要多,人教版最明显。文化史中的思想、书画、诗词、戏剧等内容均需要依托史料来展现。所以综合起来史料数量也远超于政治史和经济史。

 第四,从教材中不难发现,中国史内容比世界史内容运用的史料数量多。目前全球史观已经越来越受到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视,所以世界史的史料运用也应该随之增加。我国学生潜移默化的对中国史了解相对较多,但对世界史方面知识比较欠缺,而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媒介,更应该在教材中多补充一些世界史相关的史料。

 从史料运用的严谨程度来分析,三个版本的教材中有部分的史料运用是不合理的。其一是内容不合理,具体指史料是从原文中断章取义而来的,原意并不是教材中想表达的意思。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学思之窗”有一则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史料:“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垂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垂相,垂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这则史料旁边的思考问题是:“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教参中的参考答案是:“原因是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故事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事无巨细,皇帝独揽,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但是,翻阅史记的原文,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记载:“……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秦始皇为了修炼成“得道真人”,不愿意透露自己的行踪,并且规定泄露自己行踪的人要被处斩。丞相减少车骑说明他的行踪被暴露了,更重要的是修道之事会受影响,所以秦始皇下令把当时在场的人全部杀掉。这和教材中想表达的秦始皇认为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有所出入,所以说这则史料的运用并不恰当。

 其二是翻译不合理。古文史料在运用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需要翻译成白话文再呈现,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时会使原意发生偏差。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历史纵横”中引用了王阳明的一段史料:“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但是原文选自传习录:“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原文表述的意思是“你没有看这朵花的时候,它和你的心一样是寂静的。你来看这朵花的时候,它的颜色也会亮丽起来”,和教材中翻译的意思并不同,这就是在引用时翻译不得当,违背了史料的原意,这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误解。

 其三是信息传递不合理。正如开头提过的,史料在某种程度上是历史事件曾经发生过的“证据”,会传递给我们一些信息,包括礼仪、规章、制度等等。但是在教材中有部分史料的运用传递了错误的信息。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有一幅秦始皇的画像,画像中秦始皇的冕服和冕冠都为橘红色。但是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有载: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

    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在颜色上崇尚黑色,黑色在秦朝是最尊贵的颜色,所以秦始皇的衣着应该是岳麓版教材所使用的图片——上黑下红,意为始皇可以经天纬地。在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地区,教师如果不加纠正,学生或许就对秦始皇的画像一看而过,既不会发现有误,也学不到秦朝对于颜色的礼仪。 岳麓版第二课使用了正确的秦始皇画像,人民版第二课则没有秦始皇的画像。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还是岳麓版更胜一筹。没有画像或使用错误的画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不利的。

 其四是对于学术动态介绍不明。在人民版必修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的“史家争鸣”板块,提到了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史学界的不同看法。原文如下: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由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对46郡的方位加以标注,此说的权威地位已经确立。但新近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中,出现了“洞庭郡”的文字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管辖。新出秦简中的洞庭郡与黔中郡是什么关系,甚至于秦郡总数是否应该相应增加,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新问题。

    事实上,正如辛德勇先生的观点,行政区划是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的,所谓三十六郡和四十八郡都是某一时间节点秦郡的数量,而这一观点也基本也被学术界认可。但课本似乎将秦郡数量定位一端,无意中为学生设定了一个标准答案。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更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

   二、史料选取应把握的原则

 教材中选取的史料已经是前人经过层层筛选的,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当之处,还是有继续完善的空间的。

 首先,史料的选取应该把握住严谨性。教材在教学资源中是处于核心地位的,这也决定了对教材质量的高要求。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二课的图片史料“秦始皇(前246—前208年在位)”,这幅图中标注的秦始皇在位时间是有误的。公元前259年,秦始皇嬴政出生于赵国,公元前246年时立为秦王,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公元前210年巡游途中生病,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病死。死后其子胡亥继位。所以秦始皇在位的结束时间应是公元前210年,并不是公元前208年。还有前文中提到的秦始皇衣着的颜色问题,此类错误出现的负面影响之大已经解释过,这里不再赘述。

 其次,教材中的史料可以多罗列一些不同的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相互之间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再得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更加印象深刻。可是笔者发现三版教材几乎都是单单罗列出统一的一种观点,直接让学生接受,有“灌输式”教育的嫌疑,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领会诠释能力,“领会诠释能力指的是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中学历史知识和技能去了解未学过的历史,获取新的信息,并由此在主观上形成新的客观历史状况或过程的阅读、观察、理解和判断能力。”“冲突”式的观点能够让学生逐渐培养出辩证看待问题或者辨别是非的能力。

 再次,应该增加一手史料的比例。历史研究的根本方法是“论从史出”。历史知识和结论都是人们通过对史料深入细致而严密的研究获得的,历史教学也应该是如此。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科学性,创造思维、创新结论都要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一手史料就是原始史料,通常是古代历史文献以及考古发现。一手史料相比其他史料,可信度更高,在学生分析问题时能给学生以真实感。中学历史教科书本身就是编者对史料处理之后的结果,是史学研究的成果,属于第二手史料。为了防止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失误,应该尽量在教材中呈现原始史料。教材中可能是考虑到学生阅读的能力,一手史料并不多,但是从其可信度和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能力的角度来讲,一手史料是更佳选择。

 最后,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自身素质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对史料的解读能力就包括在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学科素养中,如果教师自己专业素养不够导致对史料的错误解读,就会造成“误人子弟”的结果,所以中学历史教师要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社会需求的步伐,就必须通过不断的自修,以使自己在各方面不断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在讲课时也要根据自己对教育学的掌握,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进行备课,将史料的难易程度把握好,从而不断地提高历史教育的质量。

作者简介:

图片

    张姣,中学二级教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从教以来多次积极参与省市级培训,并参与区级统考试题命制工作,多次获得校级“教学质量优胜奖”、“中考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2018年承担了陕西省名师资源库微课录制的相关工作。

李敏历史名师工作室感谢您的关注

文稿:张姣

编辑:李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