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道学、佛学、儒学深有研究。对各种门类艺术也有涉及,诸如京剧、书法等,可谓触类旁通,独有见地,将书法艺术之理论寓于练功授拳之中,独具匠心——转自张冠杰先生。 司先生刚开始所练之太极是杨禄躔教的练法。他在此基础上,于光绪三十一年又偶遇武当山紫霄宫高真培元尘,并震惊于培元尘超凡脱俗的修行。自此专修武当山这门拳功一体的太极。 ![]() 无极站立,定势八法,四梢挑起,内外得法。 大气盘旋,浩然至大,勿长勿助,自然潇洒。 薛注:这八句歌诀说的是“犹龙太极”的无极桩练法概要。本门无极桩又叫做“定势八法桩”。歌诀中的四梢挑起是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也不重视的重点。 四梢说的不是四肢,而是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发为血梢,甲为筋梢。骨、肉、血、筋如果在练功练拳的时候都能顾及到,大家想一想都非常清楚好处有多大。 因此,在练拳练功的时候要牙齿似咬非咬,则骨力就被调动起来了,这种力是由里透外的感觉感受。 在练拳练功的时候,舌尖要始终不上不下,悬于口中。发力的瞬间则有内卷上抵之势(绝不是真的抵上腭,甚微奇妙,一试便知)。舌头在本门太极功当中还有“火笔”之说,即按照口诀秘法用舌头在口内写字。 发者既包含了头发,也包含了汗毛,要把气血往这些地方贯。拳谱里所说的“皮毛要攻”指的就是这个诀窍。功夫大成者,有毛发如戟之威力。如岳飞怒发冲冠。这是真实的。只是现代人第一不懂练法,第二下的工夫没古人那么大。下多大工夫得多大工夫。 甲是手指肚、指尖、指甲的统称。练拳练功的时候,血气要能领到这里,并始终保持这里的内感。练有所成者,手指肚都是鼓的。需要说明的是,练这个需要配合手诀。似瓦楞掌,荷叶掌这类的手型都无法领气上手。 定势八法加上四梢,这属于外。内则是指神意和内窍的结合。内外合到一起就叫做“内外得法”。内外能得法,练拳练功的时候就气场特别的大,所以说“大气盘旋,浩然至大”。 七星桩势,即是拳法,斜肩吊背,一字线法。 裹裆护臀,倒丁脚下,婴孩抱肋,胎含力法。 双抱拳势,纵横上下,二十八宿,周身大法。 五步七星,核心拳法,天罡之气,玄天之法。 无有真传,至死白搭,有德得之,无德虚夸。 薛注:上面这二十句歌诀中包含了“犹龙太极”的七星桩的练法,斜肩吊背的练法,一字线的练法,婴孩抱肋的练法,双抱拳的练法,太乙金蟾行功十三桩週身法的练法,五步七星的练法。 但没有提到的练法还有:老君梳头,车轮转法,倒插抢,披肩法,披衣法,抱杵法,捏藤法等等。 所以说,“犹龙太极”拳法和功法非常的丰富完整。绝非现今的各派太极所能比拟,更是各派太极拳习练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练法。 这种太极不面传身授是根本学不会的。内里的关窍不经老师层层点拨,自己也是弄不清的。所以陈老师在歌诀中说,“无有真传,至死白撘。有德得之,无德虚夸。”意思就是没有德行的人,怎么练也练不出来,即使说得头头是道也是嘴皮子上的功夫。 行拳要慢,五行穿插,圆满绷撑,似松非垮。 古树盘根,交错纵横,犹龙四气,秋冬春夏。 翻绞拧缠,将展未流,混元气满,敛缠吸吞。 薛注:慢工出细活,欲速则不达。然,慢不是目的,慢是哲理,是方法。练的时候慢归慢,五行的原理所对应的外五步,内五气要都交相涉及。五行穿插指的是这个。 这一派的拳法以松软慢为基础,以缠绕裹为纲要,以捻拧定为贯穿,以虚空灵巧为大通。所以练起来特别的细腻,全面。 如松而不懈,软而不瘪,慢而不滞。达到这样的程度所体现出来的拳给人的感觉就是“圆满棚撑,似松非垮”。 缠是指手臂的滚动。犹龙太极在以身代手的练法基础上,手随身动的同时都是自行滚动的转着走。绕,一个是指手臂不仅自转,还围绕着身子,贴着身子周而复始的公转。另一个就是周身的转动像一个圆球似的旋转。 因为这种太极的功架练法非常独特,所以它就具备了这种独到性。所以说,这是一种和任何太极都不一样,都没有渊源的道家传承。 裹是含胸拔背比较明显。这在某些拳法里也有这个特点,例如戴氏心意拳的“蹲猴”。实际上,这种练法非常有利于实战的防守和反击。 它就好似拉开的一张弓成半圆形。随着等着打击敌人的时机出现而瞬间展开身子发力。而平时练的时候都是含蓄着保持这个身形的。 太极拳里的“蓄而不发,藏而不露”其实指的就是这个,一身备五弓的身弓还是指的这个。只是现代人因为误解立身中正四个字而将太极的这个身弓弄没了。形意拳的钻裹践的裹也指的这个。 没有收,就没有放。欲放得先收。想要射箭得先拉弓。弓拉得圆(含胸拔背),箭才能射得远。这就是所谓的弓圆箭远。太极古谱中所说的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中的张弓指的也是这个。 捻是手指上的指诀变化。拧是腰腿上向下纵深的钻劲。古谱说,腰如麻花腿入钻。犹龙太极用一个拧字给它概括了。定是中正,中定的简称。说白了就是平衡。即不管怎么转动,滚动,裹缩,核心宗旨都不能不坏平衡。要在各种姿势难度的练法下强化平衡。 通过犹龙太极的这种独特的练法,相对于其它太极拳,它练出来的平衡功夫就好似走钢丝绳。那么细小的地方都能保持平衡,这当然就比走平地的平衡功夫更高了,面对外力作用的时候处理的就会更好。 “古树盘根”到“敛缠吸吞”这部分说的大致就是这些意思所指。其中古树盘根是指松软慢,缠绕裹,捻拧定,虚空灵巧的练法之下,周身上下犹如古树盘根似的咬合。这种咬合是团圆紧凑的外现特征,这种特征形成的周身变化和气口,陈老师用“敛缠吸吞”来形容。 另外,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犹龙四气,秋冬春夏”。 犹龙太极这个武当山道家的传承严格来说不是拳,而是功。道家都是修行人,都以修行为准则。因此,犹龙太极一套拳里其实是包含了四趟拳,可它不以拳称之,而是以四气命名。这是道家将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落到实处的体现。 天地之间,一气悠游。行于四季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温度。人体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天地之间气候如何根据四季变化,人体的内气感应也会随之变化。那么犹龙太极就是根据四季之气的变化而在四趟拳架中相应的去练。以天地之气调动自身之气。以自身之气合天地之气。 四季的应时变化是自然的,因此,犹龙太极的练法根据这种自然的变化而顺应,这其中就体现了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四个字。这是“犹龙四气,秋冬春夏”的内涵所指。我们李氏太极五星捶也是一拳包含四节,实际和犹龙四气的习练法理是一脉相承的。 一触即弹,离奇闪转,顺风使船,漂木水中。 随拨随转,虚空灵敏,引敌入陷,不见行踪。 随不见后,来无迹踪,太极敷盖,去无形影。 步法之间,身影之中,见影打影,见形打形。 神行意摧,赶月流星,疾如闪电,决不放松。 猛虎生威,步到身拥,铜墙铁壁,地裂山崩。 此是技类,养生更精,拳法慢练,自然轻松。 薛注:这一段说的都是打法,用法。不太好说,说不太好。练到了的人自然知道说都是什么,没有练到的人说多少也还是不懂。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段内容和犹龙太极的四气关系不太大,和犹龙太极的各种功法也关系不太大。这是陈老师结合李氏太极八法奇门拳里的八刚十二柔(劲)做的阐述。 养吾浩然,气通太空,盘桩打坐,层次分清。 体练气势,气练鸿蒙,达到神练,才是上乘。 薛注:这里往通俗里说是指如何养生,往深层次讲就是练犹龙太极如何修行。譬如之前讲过,这个太极是武当山道家的一脉真传,和别的太极不一样。
因为天地之气是正气,我们只有培植自身的正气,才能进而感应得到天地的正气。这就叫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用现代话说就是同频共振。所以,从理论到实际练法,犹龙太极是很科学的。 因为这一脉太极不仅有四气拳架,还有站桩打坐。而这些练法是要分出步骤来练才是对的。我当初在学的时候,陈老师是把打坐静功放到了最后。 他说,人生于天地之间,以一气而存活。气在则生,气去则亡。先求气盛,再求神凝。因神赖气而成,气赖精而生。这就是道家为什么非常讲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所在。 练精练气须得从动中而得,炼神须向静中去做。形意拳谱不是有“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方为真”之说嘛,都是一个意思。所以,凡是内家拳都必有动功和静功两步练法。也必然都是先站桩,行拳,而后再打坐。如此才是正宗传承。因此,陈老师在歌诀中说:“体练气势,气练鸿蒙,达到神练,才是上乘。” 现在很多人练功热衷于打坐。也不能说打坐不对,可是直接就打坐缺东西。道家过去的练法不是这么练的! 大动幻景,不是真功,小动不动,渐渐人静。 醒酬灌顶,酒饮长生,周身上下,一片爽清。 入静入定,似无身形,虚空一点,浑浑蒙蒙。 如有护法,似有神灵,格物有情,方下真种。 呼吸全无,全体透空,万勿当真,切莫追踪。 良辰美景,引诱无穷,掌握火候,还回我身。 渐渐收动,沐浴养生。自身作好,才渡众生。 法地财侣,缺一不成。习学武功,无有间停。 坚持不懈,才望有成。 薛注:这一段说的都是神练阶段的内里变化的感受和注意事项。也是没法用言语能说得的!练到自知。其中收功一段很是重要。练功完毕有全套的收功方法。 最后一句说的是只有自己练到了,才有资格教人。如果自己都没有感觉感受,只是听到一些理论的东西,那是不好教别人的。这就好比一个人自己还不守清规戒律呢,却满口仁义道德的教别人如何如何守清规戒律。这样的人是不能信他,和他学的。任何一行都是一样的道理。 以上所述是根据拳理而悟化功夫。拳法之中包含着艺术造型和养生与技击。练出来的拳要古朴大方,得机得势,既舒适又合法度,让练的人看的人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好像都置身于别开天地的世外桃园美情盛景,溶于天地之间的气化过程之中。 将所学的功法自然溶合于自然演变过程之中,最终的宗旨是根据正确的太极拳理来规范自己所练的拳法,按高标准严要求达到返朴归真。 以上所写只不过是我的一些体会,不见得正确。望行家名家指正。 结束语:今天也借此文缅怀陈庆国师父。感恩他生前所留下来的珍贵心得资料。希望通过我的注解再结合王逸樵老先生演练的视频,对大家在太极上的习练能有不小的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