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您权威参照 又到一年一度体检季,很多人看到体检报告上的“多个肺部结节”,焦虑得夜不能寐。 譬如40刚出头的患者许女士,2018年发现双肺多发结节,当时手术切除了左肺上叶、下叶一共5个结节。本以为可以安心度日了,谁知去年随访时,医生说她的右肺又长出了1个结节。 这无异于晴天霹雳,是一种走投无路时的绝望—— 许女士辗转多家医院求医:难道要把所剩无几的肺都切了吗? 要讲清楚许女士的问题,我们需要先来捋一捋概念。 所谓肺结节,是指影像学示直径≤3 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或多发。这其中,单个病灶定为孤立性,孤立性肺结节为边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径≤3 cm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2个以及以上的病灶定义为多发性,需要与转移性肺肿瘤鉴别诊断。 对于单发肺结节,基于危险因素、肺结节类型、恶性概率分级和潜在手术风险(包括术前心血管及肺功能评估、术后并发症等),基本处理策略包括:连续CT扫描密切随访观察、非手术活检和外科手术。业界有基本共识,各类指南也比较多,本公号多次推文科普过。 但是对于多发性肺结节,尤其是像许女士这种多次多发结节,临床诊疗显然难度更高,目前仍然缺乏统一的诊疗规范。从研究角度看,由于多发结节患者个体差异很大,难以统一临床研究的入组标准,因此国内目前连肺多发结节的临床研究都屈指可数。 当然,多发肺结节与结节的性质没有必然的关系,不管是单发的还是多发的结节,都有良性恶性之分,都要具体看结节大小、形态。判断肺结节的危险程度,不是简单的数学概率那么简单,多了就一定概率大。 说了这么多,到底怎么办?《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指出—— 著名胸外科专家、上海肺科医院胸外科的主任姜格宁教授认为,多发的肺部结节对医生的临床决策是一种考验,需要把握好尺度:是否为手术适应症,考虑到患者耐受和肺功能损伤,做手术能否一起切掉,比如一个肺叶内三个结节,切一个肺叶就能解决;但更多的是左、右肺都有,在切不干净的情况下,需要确定哪个是主病灶,可能会带来转移等危害,要把最严重的、最危险的优先解决掉。如果病人有许多结节,且在现阶段医疗水平切不干净,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情况下,等主病灶发展变化时再动它。并不是所有的病灶都是要外科处理,还可以可以考虑放疗等其它方式。 手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甚至只能解决非常有限的问题。近年来,上海胸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钟华教授牵头发起了“肺部多发结节MDT门诊”,迄今已成功救治了200余名疑难肺部多发结节患者。团队对患者的每个结节的危险度逐一甄别鉴定,有些是良性的或处于'萌芽’状态,只需定期随访观察即可。但那些已经长大和变坏的,就需要立刻“斩草除根”,针对病灶的不同情况,选择手术治疗、局部消融治疗、放化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武器,多管齐下,逐个击破,每位患者的方案都是“私人定制”,从患者病情发展,治疗方法的选择,全过程管理角度,进行整盘考虑和治疗,一站式诊疗服务。 譬如本文开头所述患者许女士,基于多学科专家的综合判断,钟华教授团队为其施行了肺结节消融治疗,用最小的创伤,对右肺病灶进行了精准消灭。许女士的“心结”消除了,更获得了更好的远期生活质量。 链接——近一半能够发现的肺癌被“忽视”了 0-I期的肺癌,三年总生存(OS)率超过98%;而II-IV期肺癌的三年OS率只有50%。 2022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于9月9-9月13日在法国巴黎举行。本次会议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梁文华教授发表的“Community-based mass screening with low-dose CT for lung cancer in Guangzhou(广州市社区低剂量CT肺癌筛查)”的报告入选了LBA。 2015-2021年,该项研究在广州市越秀区的4个街道开展,共11709位居民参与,进行一次低剂量CT。结果显示,2245(18.2%)位居民发现≥5mm的肺结节,200(1.7%)位居民确诊为肺癌,其中,172(86%)位为0-I期肺癌。这其中,40-50岁所发现的肺癌全部是处于0-I期的,50岁以上则有部分肺癌处于II-IV期。60-64岁是检出肺癌的高峰。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若使用中国现有指南推荐的筛查标准,近一半能够发现的肺癌被“忽视”了。梁文华教授强调,筛查的主要目标应是尽可能找到0-I期肺癌患者,并及时干预,以追求治愈。 【版权相关事宜,请联系刀先生】 ·END· 冷静 | 专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