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鳞癌在所有肺癌患者中所占比例为30%~35%,在影像学上多表现为中心性肺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诸如咳嗽、咳痰、痰血等症状易与其他肺部疾病相混淆,因此我国初诊肺鳞癌大部分已为中晚期患者。确诊依据为活检组织病理结果,其中免疫组化P40或P63阳性支持肺鳞癌的诊断。 晚期肺鳞癌的局部治疗是鸡肋吗? ——一例晚期肺鳞癌局部治疗病例分享 | 王莉莉 王启鸣 | |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 | 患者,67岁,男性,PS:1分。2013年5月13日首次入我院。 主诉:间断咳嗽、咳痰3月。现病史: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咳嗽、咳少量白粘痰,偶伴有痰中带血丝,无胸闷、胸痛、发热等不适。于当地医院间断抗炎治疗,效果差。2013.05.07行胸部CT检查:左上肺占位,并右肺多发结节。吸烟史:吸烟20年,每天约20支,吸烟指数400支/年。 辅助检查:2015年5月14日,胸部增强CT(图1):左肺上叶可见一不规则团块影,边界不清,边缘可见分叶及毛刺影,密度欠均匀,大小约为44 mm×42 mm。两肺可见多发软组织密度结节影,部分边界欠清晰,以右肺明显,考虑转移;纵隔及双侧腋窝多发小淋巴结;右侧胸膜多发小结节。左侧胸膜略增厚并钙化。2015年5月17日,肺穿刺病理(图2):鳞癌。免疫组化:CK5/6 -, p63 +, p40 +, TTF-1 -,NapsinA -, KI-67 +约40%。EGFR基因突变检测(ARMS法):18、19、21、20外显子检测范围内均未见突变。ALK融合蛋白(Ventana法):阴性。 治疗经过晚期肺鳞癌的治疗手段较为局限,迄今为止,分子靶向药物在肺鳞癌中的疗效仍很有限,含铂的双药化疗仍为标准的一线治疗。 本例患者入院诊断明确为:原发性左肺上叶鳞癌并双肺转移(cT2N2M1)Ⅳ期。依据NCCN指南及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给予了GP方案(吉西他滨 1.8 d1,8 + 顺铂 40mg d1-3,q21d )4周期的化疗。 按RECIST疗效评价标准,2周期化疗后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 4周期化疗后评估为进展,进展部位为原发灶直径较前增大,双肺多发小结节较前变化不大。患者咳嗽,痰血均较前加重,伴有低热,体温最高可达37.8℃。
二线治疗选择了单药多西他赛化疗2周期。2周期后复查胸部CT,疗效评估为稳定。但患者咳嗽、痰血较前略有减轻,低热症状无改善,每日午后体温逐渐增高,次晨可降至正常范围。
此时我们的临床选择是等待观察?选择单药化疗进行维持治疗还是加用局部治疗? 2013年12月12日 行CT引导下左肺上叶病灶微波消融术。1月后再次复查胸部CT,评估疗效为稳定。治疗后患者未再出现低热。
肺鳞癌患者多为中心型肺癌,肿块的局部压迫及大咯血风险均显著高于其他肺癌分型。在全身因此解决好原发灶的局部问题,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常采用的局部治疗方法包括放疗,微波或射频消融,放射性粒子植入等。本例患者采用了微波消融术治疗左肺上叶原发病灶。微波消融是将微波转化热能,使肿瘤组织快速的凝固坏死,并可以使肿瘤周围血管发生凝固,减少肿瘤血供,并在癌组织和正常组织间形成反应带包裹肿瘤,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少肿瘤转移的作用。
首次微波治疗后9月,2014年8月22日复查胸部CT提示左肺上叶原发灶较前增大,评估为进展,进展部位仍为左肺上叶原发灶,双肺多发小结节较前变化不大。
患者拒绝接受静脉化疗,给予左肺上叶病灶并纵膈适形调强放疗60 Gy/ 30f(放疗于2014年11月5日结束)。放疗后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其后口服替吉奥 60 mg bid d1-14,q21d化疗2周期。疗效评估为稳定。2014年12月30日再次行CT引导下左肺上叶病灶微波消融术。因PET-CT仍可发现左肺上叶肿块周边仍有活性病变,2015年3月30日行第3次CT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后定期复查,病情评估为稳定至今。自初诊至今已有29个月,目前PS评分仍为1分。 该患者原发性左肺上叶鳞癌诊断明确,自确诊至今已29个月,左肺上叶原发病灶反复进展,但诊治过程中,双肺多发小结节至今无明显变化。如何定性该患者的双肺多发小结节:鳞癌转移?其他病变? 近年来通过采用低剂量CT(LDCT)对高危人群进行肺癌筛查。发现肺部小结节具有较高发生率。对于没有明确肿瘤病史及原发病灶的肺部孤立性或多发的小结节,目前的处理流程主要依据结节的大小及生长速度,以决定何种病变需作进一步诊断评估,这也是以该患者发生肺癌的概率为基础。 各种肺部结节的恶性率:Li等报道直径3~20 mm的结节中: 磨玻璃影恶性率59%,磨玻璃影+实性结节混合影像恶性率48%,实性结节恶性率11%,Kim等报道持续存在的磨玻璃影75%被证实为恶性。 本例患者胸部增强CT发现双肺散在多发类圆形的小结节影,磨玻璃样变,因左肺上叶明确病理诊断为肺鳞癌,双肺散在多发结节影考虑肺转移癌可能性大。随诊观察28个月,多发小结节影无变化可能原因为:肺部微小恶性肿瘤生长缓慢,鳞癌长至直径20 mm需8年,腺癌则需6年,当肿瘤>20 mm后会迅速长大和转移。 国外研究发现肿瘤<15 mm,则肿瘤被机体肿瘤免疫相对抑制,处于免疫平衡状态生长缓慢,一旦平衡被打破,肿瘤会迅速增长。本例患者采用多次局部减瘤治疗,微波消融术有助于激发体内免疫反应,产生抑制肿瘤作用。 另外仍有一些良性疾病需要鉴别诊断。陈志军等观察了33例肺部小结节,患者均接受了胸腔镜下手术,距结节3~5 cm行肺楔形切除。术后病理示结节直径1~2 cm 19例;其中肺癌16例、炎性假瘤、血管瘤、纤维瘤各1例。结节直径≤1 cm 14例,其中肺癌6例、炎性假瘤3例、肺淋巴结炎2例、血管瘤、结核瘤、支气管扩张症各1例。对比22例肺癌和11例肺内良性病变两组患者术前检查结果发现,术前胸部CT诊断病变为恶性者22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者15例,符合率68.2%;术前胸部CT诊断为良性病变者11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良性病变者8例,诊断符合率72.7%。肺结节越小,良、恶性病灶影像定性越困难,通常采用的胸片、CT、MRI只能提示诊断,不能定性,痰脱落细胞学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肺穿刺虽然能定性,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确诊率较低。诊断时必须根据CT征象,结合其它资料综合分析,并配合随访。 总之,肺鳞癌形成的肺内转移瘤大多生长缓慢,对于预后影响小,在全身病灶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更加积极的处理原发病灶,将为患者带来生存及生活质量的双重受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