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世间》读后感

 昵称680LrUfh 2022-09-22 发布于山东

断断续续用了两个周的时间把115万字的《人世间》看完了,感受颇深,故事里的人物、所处的时代、表达的观点都深深镌刻在脑海里,引发共鸣,就像是自己内心深处所想,张开嘴却难以表达的那种感觉,也由此有种读过之后想写点的冲动。从人物上说,小说讲的是以周家为中心三代人的故事,从时代上讲,是建国、改革开放、2000千年后三个不同的时期,站在作者的角度,他以自己视角上的描述了周秉昆一辈人的世界,而作为读者,就像是周聪一样,能够从上两代人中品味过往映射未来。

一、一个一辈子如何度过才不遗憾

周秉昆:这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一个人,没有像哥哥姐姐那样聪明可以考上名牌大学,也不善于利用当官的哥哥谋求利益,当然,他哥哥也不会那样做,也不会像市井无赖一样钻营结私。正因为他太普通,所以他可以一直陪在父母跟前奉献孝心,他可以找一个踏踏实实过日子的老婆,他可以陪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可以拥一群肝胆相照的朋友……他得到的并不比失去的少,无非是生活并没有那么的显贵和富裕,如果不是骆士斌的出现,他的日子可以一种这样平静如水的过下去直至老去。

周秉义:在和平年代,这应该是普通群众能够达到的极限位置了,而且也不能排除是在沾了他岳父岳母光的情况下。靠个人的努力、世故、圆滑,无论是在学校还是作为知青在农场他都表现的出类拔萃,作为一名佼佼者受到老师、领导的赏识。同样的,在他的个人努力和岳父岳母的影响下,他一路升迁至厅级干部。为官过程中,他为了做一名为民、清廉的官,从不以权谋私,仅是在政治生涯乃至生命最后为了光字片的人民办了一件好事,我相信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一家。但是,我认为他是人生并不完美:从爱情上讲,他和冬梅并不是轰轰烈烈,一开始就缺失激情,如果不是冬梅的父母被打倒,如果不秉义考上北大而后从政,他们这段婚姻应该早就夭折。虽然,郝冬梅与曲老太太之间有一段经典的对话,为闹革命时一心为了人民民群众,而现在却再不愿与人民群众有所联系。事实证明,所谓的婚姻,还是门当户对的好,否则总会有种心理上的不平衡作怪,让人极度敏感、极度脆弱。最终,这段关系也因为秉义的离开,不在两个姓氏家庭之间继续维系。

周蓉:她的人生可以说是叛逆的,独立的,自私的,为了自己理想,她可以叛变所有人,虽然她不想让人为她但忧、牵挂,但在爱情、亲情面前,这种想法是一厢情愿的。她为了第一丈夫,不辞而别远去贵州,她的父母、兄弟非常伤心,明知蔡晓光爱她却利用他。后来由于丈夫不忠,她的离婚是必然的,她的独立精神让她不会事前与家人商量,于是她选择了隐瞒,也不会留下沾丈夫光的口舌 ,于是舍弃了北京户口,再回来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人生大半都在折腾中度过。亲情、爱情仿佛最初都是美好的,但是在理想主义和自由精神下,经营的却总不如意,仿佛要靠自己的努力折腾一下才能得到,她和秉昆的命运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当然,,如果她放弃了自己的人生信条,她和蔡晓光晚年一起生活也算是幸福的一在蔡晓光不会计较她最美好的年华并没有给自己的前提下。

二、时代的洪流不可抗拒

小说中,有一段话特别深刻,大致意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快乐的事情有很多,即便是活两百年也享受不遍。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快乐的时代并不多,可能一辈子过去了,也赶不上。好比小说跨越了三个时代,建国后的困难时期,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2000年之后的逐渐好转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快乐与不快乐的事情,我们在痛恨当下的同时总是怀念的美好,当然我们也会在比对过去穷苦的时候感恩当下的富足,这些都不是我们哪一个个人能够决定的。建国后的工人阶级,大家都普遍贫穷,只有有份工作肯努力,就不致于饿死,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开始分化,出现了官倒、腐败现象,靠着关系、敏锐的嗅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对于无权无势的老百姓来说,读大学仍是转换阶层、提升生活的最好出路,所以周秉昆那一代人总是在教育下一代要好好学习。新时代后,开始反腐清算,过去一些人又开始受到了清算。仿佛印证一个几千年的道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小说告诉我们,在时代的洪流面前,只能顺势而为,因循守旧终将会被淘汰,就如产能过剩的国企、销量下降的杂志社、无人问津的书店、老旧不堪光子区,无论最初如何风光,最终都会被新生事物代替,只留在尘封的记忆里。小说里形形色色的人物,总能让人找到自己的影子,身边人的影子,我想,不管他们的一生过程、结局如何,总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或躲过他们走过的磕绊,或延续他们成功的经验,或告知我们不同选择后的人生体验,最终让我们作出一个适合自己的选择,不管苦或乐,不会后悔和遗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