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头脑”“不高兴”的“爸爸”走了——百岁翻译家任溶溶离世

 稻香居人 2022-09-23 发布于河南

“有人说,人生是绕了一个大圈,到了老年又变得和孩子一样。我可不赞成'返老还童’这种说法,因为我跟小朋友从来没有离开过。”今年5月,刚刚度过百岁寿辰的著名出版家、作家、翻译家任溶溶,曾这样描述自己与儿童文学创作结缘的人生。

在他的译笔下,中国小朋友结识了瑞典的小飞人卡尔松和长袜子皮皮,意大利的匹诺曹和洋葱头,英国的沙仙、女巫和彼得·潘;他更是大名鼎鼎的“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爸爸”……经典的童话角色,陪伴几代孩子们快乐长大。

北京时间9月22日,据媒体报道,这位童心永驻的快乐“老顽童”在沪离世,享年100岁。“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爸爸”永远离开了我们,消息传来,不少网友纷纷发文哀悼,“任爷爷的创作,陪伴着我们童年快乐的记忆,希望老人一路走好。”

任溶溶,本名任以奇,1923年出生于上海虹口东新康里一处沿街的两层楼上。1927年,他随父母离开上海,回到广州老宅,在广东一待就是10年。任溶溶童年的大部分时光在岭南度过,直到1938年重新回到上海,随后便一直定居上海。

1942年,任溶溶发表了第一部翻译作品——乌克兰作家台斯尼亚克的《穿过狄士郡的军队》。从翻译第一篇作品开始,任溶溶手中的笔就从未停歇过。任溶溶通晓多国语言文字,在他的笔耕岁月中,他翻译了大量英语、俄语、日语及意大利语等多语种的儿童文学作品。《安徒生童话》《夏洛的网》《柳林风声》《长袜子皮皮》《木偶奇遇记》《小飞侠彼得·潘》等这些百多年来的儿童文学经典经由他的翻译在几代读者中广为流传。

1956年,任溶溶发表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没头脑”和“不高兴”随后成为了几代中国人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他们一个做什么事都丢三落四,一个开口就是“不高兴”,给无数孩童带来了欢乐。据媒体报道,当时在出版社担任编辑的任溶溶,经常要去少年宫给小朋友们讲故事。他本来讲的都是翻译过来的外国儿童故事,讲着讲着,自己脑子里也开始形成了一些儿童故事。

1956年1月,《少年文艺》的编辑向任溶溶约稿。任溶溶来到南京西路的上海咖啡馆,要来一杯咖啡,铺开稿纸,奋笔疾书。任溶溶曾回忆说:“角色都从生活中来,自己就是那个'没头脑’,常常糊里糊涂的。不高兴嘛,我的孩子有点倔脾气,叫他做什么,他就会说:'不高兴!不高兴!’有一次,在少年宫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这个故事竟然突然自己就跑出来了。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后来出版社也听说了,他们就让我写下来,我在咖啡馆里半个钟头不到就写出来了。”

“中国拥有任溶溶,是中国儿童之幸,也是中国儿童文学之幸。”上海作协主席团成员、上海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曾表示,“他的百岁人生,与世界经典儿童文学引进中国的历史同步,他为我们这个国度的孩子打开了一扇门,让新鲜、灵动、跳脱的想象力和思想扑面而来;他的百岁人生,也是一个智者在历史风尘中达观、乐天、通透的修炼之路。他永远是一个不老的孩童,他也让我们体悟:不断做回孩童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童年对于一个作家的写作有着特殊的意义,而对于儿童文学作家来说,童年的经历显得更为重要。任溶溶曾说过:“为孩子写作首先当然应该熟悉孩子,熟悉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心理、他们的想法。怎么熟悉孩子呢?就要和孩子交朋友,跟家里的孩子交朋友,跟周围的孩子交朋友,还有一个很好的朋友,那就是小时候的自己。”

任溶溶一生笔耕不辍,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杰出贡献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宋庆龄樟树奖、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翻译奖、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等奖项。

任溶溶曾说:“我为什么搞儿童文学,因为儿童文学就好像在跟小孩子聊天,讲故事,我喜欢随便聊天,我用的文字也是大白话。”任溶溶还创作诗歌和散文,就是用孩子们的语言,用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来讲故事。任溶溶有一首儿童诗,题目叫《下雨天》,这首诗讲述了在下雨天坐飞机,起初外面天昏地暗,但几分钟后,飞机穿过云层,看到外面晴空万里。

在诗的最后,任溶溶写道:“大雨倾盆时候,你也不妨想想:就在你头顶上面的上面,依然有个太阳。”这位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孩子的精神成长,也为众多创作者开启了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的老人,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收获,始终像太阳一样,照耀在孩子们成长的路上。

潇湘晨报记者周诗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