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arry Romberg综合征(PHA)

 最后一个知道的 2022-09-23 发布于河南

01  论坛导读

Parry-Romberg综合征(progressive hemifacial atrophy,PHA),也称之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progressive hemifacial atrphy,PHA),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以患侧面部皮下软组织、肌肉及骨软骨结构的慢性进行性萎缩为特征,可能与三叉神经有关。该病在1825和1846年分别由Parry和Romberg所描述。1871年Eulenberg将其重命名为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PHA发病率较低,因面部不对称畸形,常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PHA发病率和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可能由免疫调节和中枢神经紊乱引起颈交感神经极度活跃导致。另外还存在多种假说,如感染学说,遗传因素学说、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学说、三叉神经炎学说、硬皮病学说、外伤学说、神经管嵴细胞迁移异常及病毒感染等学说,但均不能完整解释PHA的发病机制。

02  病例资料(来源:卒中与神经疾病2014年10月第21卷第5期)

病例1,男性,10岁,因“发现双侧面部不对称3年”在2010年就诊于本院神经科。患者于3年前被家人发现右侧面颊部凹陷,家人以为侧睡引起,故未予重视。后渐出现右侧面颊部较左侧明显萎缩,右侧咀嚼硬东西时感乏力、疼痛,伴有右侧面部少汗,不伴有眉毛脱落、面部抽搐,无头痛、头晕,无智力下降等症状。之后患儿渐伴有自卑心理,不敢与同学朋友交流,学习成绩一般。患者无家族史及其他遗传病史,其父母亲非近亲结婚。

神经系统查体:神清,右侧面部萎缩,皮肤光滑、菲薄,右侧面部感觉过敏,口角向右侧歪斜,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偏右无震颤,右侧舌肌萎缩(图1),余无阳性体征。头颅MRI示右侧面部皮下组织萎缩,颅内无异常信号(图2),结合典型特征,考虑诊断为Parry Romberg综合征。

病例2,男性,32岁,因“进行性右侧面部萎缩伴面部抽搐4年”于2009年4月29日就诊于本院。患者4年前发现两侧面部不对称,右侧稍小于左侧,萎缩逐渐明显,并出现右侧面部抽搐,每次持续数十秒,气候寒冷时发作频繁,同时伴有右侧面部无汗、眉毛和胡须脱落,未累及右侧颈部、躯干及四肢。

既往史、家族史无特殊。神经系统查体:神清,右侧面部萎缩,眉毛、胡须部分脱落,右侧口唇萎缩,伸舌偏右,右侧舌肌萎缩无震颤,余无阳性体征。头颅MRI示右侧面部皮下组织萎缩,颅内无异常信号,结合典型特征,考虑诊断为Parry Romberg综合征。目前患者已失访。

03  临床表现与分型

PH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多发生于女性,且多影响单侧面部,双侧病例也有报道,包括皮肤、皮下软组织、肌肉、软骨和骨组织。最初表现为皮肤和皮下组织变薄,前驱症状为头发变色或斑秃。本病可涉及到嘴、鼻子和耳朵,损伤通常局限于三叉神经区域,一般不越过中线。最终导致颅面部不对称,不仅引起患者外观改变,也会影响其自信心,进而影响患者成长和智力发育。该病多发生于10~20岁,伴有皮肤的类似硬皮病改变,常伴有神经系统影响,如癫痫、偏头痛、面部感觉异常、三叉神经痛和皮肤变暗,癫痫部分性发作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但神经系统病变与神经影像学改变并无一致性,且表面病变的严重程度与神经病变也无相关性。有患者表面病变仅有轻微的皮肤病变,却有明显的神经影像学改变和癫痫发作,而病变已累及到骨者,但却无神经系统病变。

根据Inigo将PHA可分为三度:

  • 轻度,仅影响到三叉神经某一支支配区域,皮肤和皮下组织萎缩,不累及骨组织;
  • 中度,三叉神经某两支支配区域中皮肤和皮下组织萎缩,不累及眼眶和上下颌骨骨组织;
  • 重度,三叉神经支配区域都已累及或存在骨组织萎缩。

Guerrerosantos等将PHA分为4种类型,

  • 1型:症状较轻,仅轻度面部软组织萎缩,常见于10~20岁处于急性期的患者,畸形一般仅患者本人及家人朋友察觉而不能被陌生人察觉;
  • 2型:以面部软组织萎缩为特征,不累计骨组织和软骨组织,其症状较1型严重,容易被人察觉;
  • 3型:面部软组织萎缩比2型严重,一般骨组织和软骨组织也存在萎缩,3型和4型一般存在于患有PHA10年以上患者;
  • 4型:最严重的类型,面部软组织萎缩十分严重,骨组织和软骨组织萎缩比3型更为严重,除外表改变,常有严重的功能改变,尤其是口鼻。

04  病因病机

Parry Romberg综合征发病年龄多为10~20岁,隐匿起病,发病率为1/700000,男性患者较少见。该病病因不明确,可继发于脂肪代谢障碍、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创伤、内分泌紊乱、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部分患者可并发错构瘤、先天性动脉瘤、脑发育不全等,由此推测本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Parry Romberg综合征发病部位多为一侧面部,很少超过中线及影响躯干和四肢,表现为一侧面部局灶性的皮下脂肪及结缔组织的慢性萎缩,且可有色素沉着、白斑、毛发的脱落、无汗、眼凹陷、舌肌萎缩、牙齿脱落等,大多数病例在进展2~20年后趋于缓解,但伴发癫痫间者可能持续进展。病情轻重主要取决于发病的年龄和可能的脑病理变化程度。

05  诊断

PH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多发生于女性,且多影响单侧面部,双侧病例也有报道,包括皮肤、皮下软组织、肌肉、软骨和骨组织。最初表现为皮肤和皮下组织变薄,前驱症状为头发变色或斑秃。本病可涉及到嘴、鼻子和耳朵,损伤通常局限于三叉神经区域,一般不越过中线。最终导致颅面部不对称,不仅引起患者外观改变,也会影响其自信心,进而影响患者成长和智力发育。该病多发生于10~20岁,伴有皮肤的类似硬皮病改变,常伴有神经系统影响,如癫痫、偏头痛、面部感觉异常、三叉神经痛和皮肤变暗,癫痫部分性发作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但神经系统病变与神经影像学改变并无一致性,且表面病变的严重程度与神经病变也无相关性。有患者表面病变仅有轻微的皮肤病变,却有明显的神经影像学改变和癫痫发作,而病变已累及到骨者,但却无神经系统病变。

Parry Romberg综合征的诊断是基于患者的病史和体征特点。2例患者发病年龄分别为7岁和28岁,以进行性偏侧面部萎缩为临床特点,MR提示面部偏侧皮下脂肪萎缩,肌肉未受累。随访中发现病例1发病后进展3年停止进展。MR能区分患者面部皮下组织萎缩和正常肌肉,此为该病早期特征之一,故MR在Parry Romberg综合征的诊断中很有意义。

06  治疗方法

由于本病病因不详,无法进行病因治疗,因此,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以恢复颌面部外形,力求与健侧对称。该疾病具有自限性,尚无确定的治疗方法。治疗需多学科专家的参与,如皮肤科医生、口腔科医生和心理医生。治疗目的是恢复缺损组织。自体脂肪移植、软骨移植、硅树脂材料注射、假体、牛胶原、无机材料植入和脂肪细胞混合血小板凝胶,都可恢复萎缩部位的外观。PHA最大的危害通常是对外观的损害而不是功能丧失,尤其是在一些轻微的病例中。其总体预后的恢复过程尚无法准确预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