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泉高致丨牛朝:画者要有诗心,作品才有诗意

 泊木沐 2022-09-23 发布于辽宁

为了更好地打开这一课题,为了更加充分地着力于传统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更好地探讨中国书画的文心传承与书画同源,私享艺术策划推出线上“私享·雅集——当代最具传统人文精神书画名家学术邀请系列云展”,以不同的主题陆续推出,旨在向广大艺术爱好者、藏家朋友们集中展示当代画家在创作方面的艺术能力与审美趣味,以及中国画与当代社会人居空间的展陈融合,推进中国画艺术走进了都市日常的人居空间。

湖山思逸

编者按:

看牛朝的山水画,在那莽莽苍苍、峰峦层叠的山水里自有一种力量,一种笃定、宁静的力量,不会逼迫到你,但它就在那里,润物细无声地感染着你、温润着你……在这风烟俱净的山水里,会有庭院几间、闲田几处,平凡尘世生活的可爱之处也就在这小屋、这院落里可窥一斑。亦或有一两位格调高古的雅士,他们怡情山水,从容天地,勾勒出一派仙风道骨的气定神闲。而此刻,这些淡远山水似乎也不再是单纯的风景,而是宏观宇宙、指向内心的一部自然哲学了。

课徒画语

文·牛朝

绘画学习基本有两个过程,即“随”与“变”。“随”是追随古之技法、图式修习,跟随老师的的具体指导修习。“变”是在“随”之基础上进行创作,变古为今,变古为己,变师之思为己之技。

“随变”不是“随便”,然能达臻极时,亦可随便,如石田、八大、齐璜等诸上人。画至此时便是道法之然,便是行于当行,止于当止,若石田言“切玉烂蒸去,自然便老人。”。

“随变”亦可解为,创作过程若登山、若涉水、若游戏,需随机应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得心应手,终归于“心”字。关键在心源的悟化。造化,“造”是外,“化”是内,关键是“化”。

“随古人”之临摹,即是对古之皴法诸笔墨语言进行系统之学习,包括树法、石法、水法、云法等诸法。随,除追随各家之迹处,还应追随古贤之思辩,宗少文澄怀昧象之思,洪谷子六要之思,董玄宰南北宗之论。

一笔一划关乎人之性情,关怀古之法度。对笔法进行系统的训练,对笔墨进行精微之研究,才能渐有高古之笔法。

传统是前贤绘画之总结,是古人对自然山川之灼见,是千百年文化积淀而成的道。若王麓台言“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

以格律诗和打油诗为例,有传统和没传统的画,有格调没格调的画立分高下。

先变其形,再变其神,先用古人中一家之语言,变化其,重构之。变人为己,变古为新,变自然于自心。

万物从无到有,生生不息,掌握规律才能变化无穷,绘画如是。

出新,更应出心。创新,更应创心。

画画要小处精,整体高,区别于画匠的还有知识、修养、气质等诸方面。

精微细节慢慢表现,宏观境界渐渐前行。

会“化”才会绘画。学习绘画,最终要会“化”。好的画家就是好的“化家”,要从“画家”变为“化家”。要做“化工”,不要做“画工”,要“化”自然,而不单是“画”自然。

山水要画心中的桃林。这里的桃林,是陶潜之桃林,不是平谷之桃林。

艺术不要“得失之叹”,要有“生命之思”,这涉大小格局之差异。

读画、临摹便是从大师优游也。读画,要能看到实形,还要看到虚形。让自己敏感起来,不光眼力要敏感,思想更要敏感,久之,便目光如炬。

取法乎上。先要眼高,境界高,有高的欣赏水平,经过习练,才能画出好的作品。如果眼界不高,最终只能是个画奴。

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规律和节奏,一草一石亦有它的节奏和规律,尽快将自己的节奏和规律与草石规律契合。经验是别人的,节奏是自己的。

画者要有诗心,作品才有诗意。画者要有哲思,作品才能耐看。画者要能趣玩,作品才能好看。

江干梅早

秋山归旅

石涧寒淙

松涧泉响

万点螺山烟茫中

湖山会茗

柳溪放棹

迴塘闲集

闲舟话鱼

偃松待鹤

钟山烟茫

千峰列阵雪苍茫

万柳烟雨

万松永屹

万竹清风

万梅横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