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文人从医的初衷多半是无奈

 医之大者 2022-09-23 发布于吉林

在当年学习《医古文》、《中医各家学说》、《医学史》这些经典科目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古时候的人们如果要想从医是很简单的事情,没有那么多要背诵的考试科目,不用学现代医学的东西,而且大多熟读“四书五经”,这种转变似乎轻而易举。

我们要注意到这些伟大的医家转行的时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无奈,就是不得不去从事医学。

首先,自古就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之叹,读书是为了做官,做官不成,退而求其次也可以从医,反正都是济世救人,道理相通的,但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如果能有个一官半职,大概会很少有人从医的。

古代典籍里很少有看到从小立志从医的,有也在少数,而且是身边或者亲属里有从医的,对幼年有所影响,其他的从医的原因极为复杂。

其次,这个无奈就是自身的问题需要解决,有些名医是从小身体孱弱多病,遍访名医收效甚微,那不如自己来吧,反而能有所得,从而著书立说,留名医史,为一方佳话。

第三个无奈,身体被人治坏了,最有代表性的是清代名医黄元御,青年时期便恃才傲物,一心考取功名,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结果自述被庸医误治导致一眼失明,前途尽毁。

怀着这份不甘,开始潜心研究医学,在短短的几十年生命里留下了大量的著作,时至今日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四种无奈是为了家人的身体健康,“百善孝为先”,在宗族制的传统社会里,如果有家人生病了,自己顺便研究一下中医典籍也是很方便的事情,毕竟读书人也不是那么多,而且中医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绝不会出现晦涩难懂的情况。

还有一种就是个人追求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这个就是个人追求了,虽然说仲景曾官至长沙太守,成了坐堂医的鼻祖,但是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有可能是文人的附会。

而如今中医重新振兴了么?社会的重点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缺少传统文化的参与,但是反复的国学热,只是一种反常,如何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及深层力量,是所有中国人都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任何要把中医粉饰为庙堂文化的,都是别有用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