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工合作社的瓷器,至今都是心头好!

 景德镇瓷器 2022-09-23 发布于江西

上世纪50年代,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发展,景德镇陶瓷手工业也进行了大刀阔斧地变革,并逐步完成了所有制转化、公私合营和国营瓷厂的建立。手工制瓷合作社作为这一时期特殊的制瓷组织,汇集了不少当时手工制瓷的能工巧匠,存在时间并不长,却经历了完全手工制瓷、绘瓷,采用柴窑烧制的阶段,创造了一大批精美的手工陶瓷,这些兼具时代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器物至今仍是爱瓷之人的情感寄托和心头所好。

 
企业所有制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景德镇有私营瓷厂2540户,多数为几个人的小作坊,平均每户不足5人。其中规模最大的余鼎顺瓷厂也只有137人,最小的雇工仅有1人。

1951年开始,市政府对这些私营瓷厂,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首先进行的是私营联营,即把若干私营企业联合起来经营,统一核算。1951年上半年,组建了5个私营联营企业,即:国光瓷业产销股份有限公司、裕民陶瓷生产股份公司、建中瓷厂、大器匣钵厂和小器匣钵厂。

1952年上半年,将164家大中小圆器、琢器作坊和窑户,联合组成华光、群益、民安、建华、赣华、新生、永新、永和、兴中、大中、建新等12个私营联营瓷厂。

1954年上半年,又将112个制瓷厂、18个瓷器加工厂47户行商、2个摊贩与6个其他商业户联合组成光大、黎明、裕华、民生、民建、利生、建成等7个规模较大的私营联营企业。

 
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企业,大多数是在私营联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过了个别公私合营,公私合营普遍发展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三个阶段。

最早是1951年的南河瓷士厂,然后是1952年的国光瓷厂、裕民瓷厂。从1953年开始,公私合营普遍发展了起来,景德镇匣钵厂、人民铁工厂(后陶瓷机械厂)1954年,有华光、赣华、益民、建华、民光5个私营联营大型企业;1955年又将规模较大的群益新生、永和、华电等7个私营联营厂实行公私合营。19561月,在全国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推动下,市政府批准了全市32个行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其中陶瓷行业剩下的6家私营联营瓷厂也随之实行了公私合营。至此,全市陶瓷行业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手工业合作社

景德镇陶瓷行业,除私营工商业者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个体手工业者。“一五”期间,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也引导他们走合作化的道路。

1953年,组织了手工业制瓷生产合作社4个,画瓷合作社3个,模具合作社1个。1954年,市首届一次手工业代表大会以后,全市成立陶瓷生产合作社31个,瓷业供销合作社24个,画瓷合作小组11个,参加合作社的占手工业总人数的50.2%1955年,根据中央“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又成立制瓷社16个,画瓷社15个,参加合作社的人数达到9373人,占陶瓷手工业总人数的95.74%1956年初,在全国农业合作社高潮的推动下,剩下不多的陶瓷手工业者也被组织了起来,全部实现了合作化。接者,对合作小组与合作社进行了全面调整与合并,到1956年底,全市有千人以上的陶瓷生产合作社9个,画瓷工艺合作社2个。

国营瓷厂

19498月建立的景德镇市建国瓷业公司,是景德镇市最早成的一家地方国营陶瓷企业。它是通过没收一家官僚资本企业(江西瓷业公司)而建立起来的。它的成立与发展,对全市陶瓷工业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1978年,为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国有化经济程度,景德镇陶瓷企业将公私合营企业实行转制,把110私合营瓷厂转为地方国营,依次改为第一至第十瓷厂。手工业合作社也实行“升级”转厂,将19陶瓷生产合作社和两个工艺美术社,依次转为工厂,改为地方国营。这样,景德镇陶瓷行业的所有企业,均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了。

从个体经济过渡到集体经济,从私营企业改造为公私合营直到地方国营,景德镇陶瓷工业经过变革,对分散落后的手工业作坊进行有计划的改组和改造,为开展技术革新、实现陶瓷工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


(部分内容来源:《景德镇文史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