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意识不再神秘……丨《意识的解释》

 Delphinmeer 2022-09-23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当意识不再神秘时,意识将变得不同,但仍然会有美感,而人们对意识的敬畏之情也会获得更大的空间。”——丹尼尔·丹尼尔特

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潘多拉的盒子:意识可以被解释吗?

在你阅读这篇文章的当下,有一些事情正自顾自地发生着:你的手指滑动着屏幕,是那种光滑的触感;你的眼睛一边聚焦于这些文字,一边感受着屏幕合适或有些刺眼的亮度;你的大脑在不断地接收、处理这些信息,而这也仅仅是冰山一角。

嗅觉、听觉、味觉、触觉,你身体的所有感觉;

快乐、疑惑、痛苦、愤怒,你所有的情绪;

童年的夏天、初恋时的心跳、那个崩溃的深夜……

你所有的记忆,以及奔涌在当下的意识流,这一切都有一个恒定的旁白:这是关于你的一切,你亲自体验的、意识到的一切

如大卫·查尔默斯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意识,它们如同一部以思想和世界的体验为主题的影片时刻放映着。

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意识,标记着我们存在的独特性,意识,也是宇宙中最神秘现象之一。

相比物理学使用公式清晰地描绘客观世界的规律,人类心理与行为学的研究结论总是显得复杂,而相较于人类的意识,行为层面的问题又显得那么清晰、简单。

意识复杂又绚丽,随着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我们对“大脑”这个意识的物质基础进行了许多精彩的探索——往期链接(认知神经科学:一些关于脑花儿的事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期待某种关于意识的科学理论能带领我们掀开那张神秘面纱。


不过,质疑声也一直存在:无论是大脑功能定位还是脑连接组学,当前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相关性的阶段,针对意识本身的探索还远未涉及。与之相伴的还有另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将意识解释到哪种程度?从生理、物质基础的视角去解读大脑就足够了吗?

甚至有人反对用科学探索意识。比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在《把书桌掀翻》里写道:“我们分析,我们凌迟”。在他看来,采用科学手段去“分析”内在心灵,本身就是一种亵渎,那些不可知的都是用来敬畏的。

有时揭秘的确带来遗憾,那种感觉就像失去孩提时的天真。就像多年前,一项与自由意志有关的科学研究引发的那场集体讨论。

科学初探:自由意志存在吗?

1964年,两位德国科学家试图检测十几个志愿者的脑电活动,这些人被要求不断地轻微弯曲右手手指,时间间隔由自己决定。很快,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被称为“准备电位”的脑电波迸发,这些准备电位信号始终发生在手指活动之前的几个毫秒,然后迅速跌落。

这个实验被20年后的李贝特研究员扩展并验证,他发现,研究者的确能提前从脑成像装置中看出志愿者将要做出哪个决定[1]。

李贝特的研究引发了如“自由意志是场幻觉”,“大脑替我们做决定”的热议,大众开始对自由意志产生怀疑。

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2012年,舒格研究员提出的神经元噪音论使得这场怀疑有了反转。

让我们回想一下,当我们要做出一个决定或者某种判断时,是否通常会在几个选项中徘徊?

已有研究指出,神经元会为任何决定搜索各个选项的证据,如果某组神经元拿到足够多的证据(超越某个阈值),大脑就会做出相应的决定。多数时候,这些证据来自外部信息,如感官信息。

舒格认为,在李贝特的实验中,志愿者没有获得外部信息,仅仅是随心而动手指,这种随心而动正好对应着大脑神经元信号如潮涨潮落般的随机波动。而由于离子通道的随机波动和突触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大脑神经元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噪声,噪声有时候会打破平衡,最终做出选择。

所以准备电位其实是随机波动中的一个“涨潮”部分,并非意味着某种意图、决定已酝酿形成。舒格随后开展的对照实验研究结果也支持了他的假设。

有研究者进一步指出,这种在实验室中不依赖外部信息做决策的情况很特殊,与哲学上的自由意志讨论的是不同的问题

虽然舒格的研究没有直接论证自由意志的存在,但在很大程度上安抚了那些怀疑情绪——至少“准备电位”的存在并不是“自由意志是场幻觉”的证据。

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不过,舒格的理论在未来是否会出现不同的解释呢?谁也不知道。

如果不是“准备电位“,那还会有其他超前于人类意识的神秘存在吗?我们的意识在多大程度上受制于基因和环境呢?这些都是尚未解答的问题。巧的是,隔壁哲学家们关于自由意志的争论也已持续了千年,仍难有定论。

其实无论是舒格还是李贝特,他们的重要贡献之一在于让一个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具体,并架起了哲学问题与科学之间的桥梁。

探索意识只会带来遗憾吗?意识真的可以被研究清楚吗?有时候,科学家悲壮的命运轨迹就是自己呕心沥血得出的发现注定被后来者颠覆,以此获得人类知识前沿的拓展,这一点,隔壁哲学家也很同意。

科学与哲学的跨学科合作已成为探索“意识”这个复杂问题的风向标,《意识的解释》的作者丹尼尔·丹尼特就做出了这样具有创造性的尝试。

哲学与科学:拒绝终极真理

在哲学史上,笛卡尔对意识的解释是经典理论之一。丹尼特将这种观点喻为“笛卡尔剧场”。

该理论认为,在我们的大脑中心有一个“剧场”(松果体),所有感官如视觉、触觉、嗅觉信息都会聚集到这里,大脑里还有一个代表“自我”的小人在执行观察任务,根据特定时刻投射在屏幕上的感官信息(构成意识的内容)做出决定并发出命令,这个小人观察的,就是我们所意识的

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这种观点在过去400年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丹尼特在书中对其进行了精彩的反驳,并热情地论证了自己的理论:意识是多重草稿模型

不同于笛卡尔认为脑中存在一个“小人”,丹尼特认为,各种感觉输入是并行、多轨道且处于连续的“编辑修改状态”中的,大脑内部并不存在呈现信息的剧场,而只是在进行信息加工。而“草稿”是一个关于意识内容的隐喻,它产生于信息处理流程当中,多份“草稿”(意识内容)进行竞争,最终获胜的“草稿”则被激活形成意识

此外,丹尼特还使用“模因”(meme,也译为“文化基因”,“弥母”)的选择进化观点解释了群体视角下人类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在他看来,心智模型中的第一层达尔文心智、第二层斯金纳心智是所有动物共有的,而第三层波普尔心智和第四层格列高利心智才是人类独有的。

图片

丹尼特参与过不少科学研究,他的理论既秉持着哲学的反思性和批判性色彩,又具备科学、唯物主义特征,力求直面传统意识的神秘性。

与此同时,丹尼特拒绝终极真理,并且认为人们从大胆冒失的错误中学到的东西,常常比谨小慎微的回避中学到的多。对于自己的理论,他说:“我提出的理论肯定还有许多错误,而我希望这些是大胆的错误,因为可以激发他人给出更好的回答。”

丹尼特的《意识的解释》写于1992年,从1992年至今,新的意识解释论仍不断涌现。

2008年,持意识普遍性倾向的整合信息理论提出“意识是一个高度整合的复杂网络突然出现的特征”。研究者甚至找出了Phi(Φ)值来量化意识——如果一个系统具有足够的Phi值,那就意味着能够产生意识。一系列问题随即出现:

人工智能会有意识吗?

任意某个集体如国家有其意识吗?

行星有意识吗?

……

人类从未停止对意识这份“天赐大礼”的追问,或许因为人类渺小、好奇又敢于探险,或许因为理解意识,是理解自我和宇宙的关键。

专栏君

图片
图片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图片

《意识的解释》一书的作者丹尼尔·丹尼尔特结合了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辅以精妙的思想实验向“笛卡尔剧场理论”发出挑战,并论证了自己有关意识的“多重草稿理论” ,为我们理解意识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全书贯以激发读者思考的写作风格,语言简洁精确,引证丰富,很适合哲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的学习者以及对“意识”这个话题具有好奇心和探索热情的读者阅读。

赠书活动

你认为意识是什么?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吧,截至2022年9月21日(周三)中午12:00,大学堂编辑部会在留言点赞数最高的前8条评论中,选出最棒的3条评论,每位评论者可以获赠由中信出版集团提供的《意识的解释》一书。

参考文献:

[1] Nadel, L. , &  Sinnott-Armstrong, W. (2010). Conscious Will and Responsibility: A Tribute to Benjamin Libe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 姜林屾

编辑 | 咕噜咕噜

美编 | 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