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春华|学生社团建设之我见

 一棵树2021 2022-09-23 发布于安徽

      到目前为止,学校的学生社团共有三个,足球社团、乒乓球社团、美术社团,未来可能还会有合唱社团、朗诵社团、书法社团、篮球社团等。

     每当看到学生开心地上着社团课程,尽情地闪耀青春光泽,校园里充满了无尽的活力和朝气时,我的内心是温暖而满足的。或许太过诗意和理想,是不是因为满足了个人的”愿望“?在我看来,学生社团的兴起与发展,是符合教育发展、身心成长和社会需求规律的。

     2013年——2019年,我任教于包河区外国语实验中学。这所学校的首任校长是喻霞。喻校长极富有有深厚的教育情怀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建校伊始,喻霞校长就要求一线教师结合个人专业特长,着眼于学生个性成长需要,开设面向学生群体的种种社团:范特西舞蹈社、华剑社、诵读社、翰墨社、国术堂、版画社、合唱社等社团。同一时间段,社团辅导老师在不同的资源空间,等待学生的到来;学生结合自我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1-2个社团,走班参与。


     实践证明,学生社团普遍开设,学生群体普遍参与,非但没能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业成绩,反而能充分满足学生个性成长,充分满足学生身心调整的需要,充分深化学生对老师、学校的情感,充分强化了学生价值实现的需求,充分开启了学生内在的求知热情。
2016年,该校取得了优异的中考成绩。

    当然,取得优异的成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校的规范管理、课程的合理构建、教师队伍的优化、德育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的营造、适切的评价机制......

      就校园文化而言,其中有一重要的因素不能不说,就是”爱“。冰心先生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顾明远先生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节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如果一所学校,教师爱学校,学生爱老师,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充分和谐融洽,那么学校的办学气象肯定是不错的。尤其是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在当前“双减”背景下,极具有现实意义。

    当学生对老师充满敬慕之心,对学校充满热爱之情,还用担心所谓的“厌学”现象的发生,还会担心所谓的“内驱力”的缺少?

    而学生社团的普遍开设,某种程度上,的确起到了增强学生对老师、对学校的情感。

     这里需要简明阐述下课程的概念。狭义上,课程专指学校场域中存在和生成的有助于学生积极健康发展的教育性因素以及学生获得的教育性经验。广义上看,课程是一种教育性经验,是对主体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基于上述概念的理解,社团理应纳入到学校的课程架构中。

     社团的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大大有别于文化科学习;社团的课程设置更注重对学生个性的满足, 文化课学习更着眼于“最大公约数”的追求;社团课程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感受、实践探究,而文化课学习课堂偏重于听、说作为教与学的主要途径;社团课程的考核难度较小,旨在追求健身润心强技。 

      我想上述内容应是社团课程在现实教育情境下的生动鲜活的实践证明。实际上,学生社团从来就不是今天才有的产物。张伯苓先生所创建的南开大学就有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

     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为学生的课余生活提供了憩息之地,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改变死读书、读死书的学风,还能够培养学生合作向上、不断进取的团体精神。张伯苓先生在南开校园里,开设的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其背后的动因以及意义,至今仍值得我们各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首先,学生社团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其次,学生社团可以抵制功利主义的影响,改变死读书、读死书的学风。最后,学生社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增进友谊,从而培养一种合作向上不断进取的团体精神。

      要说明的是,目前中小学校园内的社团与高校中的学生社团相比较,是有较大差别的。

     高校中的学生社团是指学生在自愿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群众性文化、艺术、学术团体。不分年级、系科甚至学校的界限,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组成。在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开展各种活动。目的是活跃学校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治能力,丰富课余生活;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

       初中校园内的社团,主要是依托职能部门的组织,围绕一定的育人目标,有计划统筹人、财、物等资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需求,积极参与其中的校园教育活动。就自主自治的程度而言,高校中的学生社团自主自治的程度更高。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初中阶段的校园社团的健康持续稳步发展,还是需要诸多积极因素的支持。

     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课程开发力也应是教师具有的专业能力。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再到“用自己的教材教”,时代变化,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实施教育活动、达成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的重构太重要了。

     需要持续稳定的长期投入。社团活动的持续开展,是需要有持续的办学投入的。教育投入所带来的效益,不像经济活动,效益产生较快。教育投入的效益具有滞后性。所谓没有办学定力,是很难做到持续投入的。

     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导向,是激励,是定向标,是导航仪。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是立足于“以生为本”的办学立场的。我们要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完整、品质积极、道德高尚、理想远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单一的课程实施是无法满足人成长的多元需求的。

      需要积极回应的家长支持。没有教育前瞻性的家长,根本无法看到社团活动开展的良性效应;没有合理育人观的家长,根本无法看到素养多样存在的重要性;没有同频共振的家校共育,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会饱受“困扰”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