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历史——农业篇(锸)

 汉字历史 2022-09-23 发布于黑龙江

    治水农具    

   农业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锸”chā,形声字,“鍤”的简体字。本作“臿”,先秦文献中常可见到。如《韩非子·五蠢》(战国末期)有:“禹之有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淮南子·要略训》(西汉)也有:“禹之时,天下大水,禹执臿以为民先。”等,由此看来,“锸”是治水的重要工具,在大禹治水时已广泛应用。直到《汉书·沟洫(xù)志》中在讲到修建郑国渠和白渠时,仍有“举臿为云,决渠为雨”的描述,可见“锸”在水利工程中使用是比较有效的。若依照此说,锸应为原始农业时代创造的农具。

在江西九江神墩商代遗址的一眼水井里,发现了一件完整的木锸实物。(如图)九江神墩木锸是用整块方木刳(kū)制而成,锸头平面为长方形,如果将其看作单齿锸,可以认为锸头平面中间有一长方形孔隙;如果将其看作双齿锸,则锸的双齿中间有一长条形缝隙,缝隙到前端终止,双齿又连成一体。这样的结构,既增强了齿的强度,使之单齿不易折断,又减小了锸头入土的阻力,还减轻了锸头的重量,锸板缝隙便于铲河中沙土过滤其中的水分。锸的柄部断面为正方形,四角修成小圆弧。铺头长65厘米,宽14厘米,前端薄、后端厚,厚度在2.4-2.9厘米之间,刃部微上翘,柄头通长88厘米。就其结构看,显然这种锸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农具,要比用树杈做成的双齿耒大大地前进了。

锸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基本定型,大体分单齿锸和双齿锸两种。安装金属套刃,是这个时代锸的一大特色,也是这个时代锸的一大进步。春秋时代,锸的套刃多用青铜制作;战国时代,锸的青铜套刃逐渐由铁制套刃所取代。

当锸的头部装接金属套刃后,锸头就出现了全用金属制作的,并且分化出了木锨(锹)和铁锨(锹)。锹和锸整体大致相同,细节还是有差别的,例如锸头一般比锹头稍长一些,锸头与柄多呈直线安装,而锹头与柄多构成一定角度等。



古文释义



《广韵》楚洽切《集韵》《韵会》《正韵》测洽切,𠀤音臿。

《说文》郭衣针也。

又《集韵》鍫也。《释名》锸,插也。插地起土也。

《史记·河渠书》举锸如云,决渠为雨。

又或作疀。《尔雅·释器》谓之疀。

又通作臿。《前汉·沟洫志》举臿为云。

又通作插。《史记·田单传》身操版插。

又《广韵》丑辄切《集韵》勑涉切,𠀤音㤴。缀衣针。




图片:六叔

文章:六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