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历史——抽象篇(爸)

 汉字历史 2022-09-23 发布于黑龙江

    黏着父亲    

   抽象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爸”,形声字,从父从巴,'爸’字目前最早见于三国魏时张揖著的《广雅》中,《广雅》成书于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227-232)。父,与父亲有关;巴,人体前倾,此处引用'巴’的引申义'挨着、靠近’,农夫们结束一天的耕作,回到家里,一天未见到父亲的小孩儿们会非常亲热地奔上前来,爬背抱腿,父亲则蹲下来亲亲这个、抱抱那个,孩子附着在父亲身上。造字本义:黏着父亲,后借用为'父亲’的口语。

张揖所著的《广雅·释诂》中对“爸”的解释却是:“布可(切);爸者,父亲之转。”当时的'爸’字反切音与“波”()相同,并非现在的读音'巴’()。

另据南朝梁人顾野王所撰《玉篇》的解释,'爸’的读音又为“浦可切,父也。”'爸’字反切音与“坡”()相同,也不是现在的读音。而且两处皆是单字称呼,还不是叠声词。

由宋人丁度修订的《集韵》中记载“爸,必驾切,音霸,吴人呼父曰爸”来推断,应该是在唐末到北宋期间。为什么不是唐朝以前呢?从白居易《新丰折臂翁-戒边功也》中“儿别爷娘夫别妻”、杜甫诗《兵车行》中“爷娘妻子走相送”等诗句可见,唐代对父亲的称呼,主要是'爷’。应该是受到南北朝中北魏人的影响,北朝民歌《木兰辞》中的“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另外,顾野王所撰《玉篇》中也明确记载有:“爺,俗为父爺字。”

明代张自烈编写的《正字通》中写到:“今南夷呼父曰'波’,盖此字转也,按《南史谣》本作'爹’,夷语称老者为'八八’或'巴巴’,后人因加父做爸字。”张自烈说的'夷’,是指'外国人’或'异族人’,'八八’和'巴巴’属音译,'爸爸’的叠声词其实是外来语。

明末学者方以智所撰《通雅.称谓》中说:“八八,乃迻语之称巴巴也。《唐书》,德宗以怀光外孙燕八八为后八八,盖迻语称老成者曰八八,或巴巴。今回回教以老成者呼八八,其声近'把’。”

'爸爸’这个汉语词从形式到发音的形成,皆源自从回回人'巴巴’一词!回回教'巴巴’一词的来源,其实还可以追溯到阿拉伯语。随着伊斯兰势力的扩展,词义不断扩大,包含有了宗教领袖、首领、师长、监护人等等意思在内——而传到中国以后,又用来表义父亲,于是'爸’字便借用来口语化'父亲’一词。



古文释义



【玉篇】蒲可切【廣韻】捕可切【集韻】部可切,婆上聲。

【玉篇】父也。

【正字通】夷語稱老者爲八八。或巴巴。後人因加父作爸字。蜀謂老爲波。宋景文謂波當作皤。黃山谷貶涪,號涪皤。

又【集韻】必駕切,音霸。吳人呼父曰爸。




图片:六叔

文章:六叔




相关汉字








您点的每一个在看

我都认真的当成了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