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战争中,毛主席的哪个战略决策最关键?

 莫为天下先 2022-09-23 发布于湖南

图片

正文共3700字阅读时间约 12分钟

图片

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很多人应该会想到毛主席决策的“战锦州”。这自然是非常关键的,因为锦州战役加上之前的济南战役,就彻底把国民党军的主力分割开了,三大战役的战场就此形成。

时间再往前,主席的另一个重要决策是抗战胜利后的“向北推进、向南防御”战略。这又是极其关键的,正因为有了这个决策,三年后的“大决战”才在东北首先打响。

这里得说明一下,“进军东北”这个战略计划,是在1945年9月14日的政治局会议上讨论制定的。毛泽东和周恩来当时正在重庆参加谈判,而在延安主持此次会议的是刘少奇。

但早在抗战胜利前几个月的中共七大上,毛主席就已经明确了东北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末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

所以,毛主席的上述两个战略决策都很关键,但最关键的(小杜个人认为)是另一个,这个战略思想很多人应该也都听过: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图片

电影《决胜时刻》

为什么说最关键呢?

因为它是解放战争能获胜的基础性战略思想,就好比红军打游击时期的“十六字要诀”,以及抗战时期的《论持久战》,最基础,最底层,所以最关键。

一个战略思想之所以伟大且有效,往往具备了以下四个特点,除了基础性,还包括:它源于全局性的考虑(全局性);它能在内部形成统一思想(统一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具体战术可以随机应变,但战略思想保持不变(长期性)。

本周,杜衡记将通过这四个方面,来解读毛主席在解放战争中的这个关键性战略思想。

图片

图片

基础性

图片

什么是战争?毛主席是这样定义的:
战争就是两军指挥员以军力财力等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竞赛结果,有胜有败,除了客观物质条件的比较外,胜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正确,败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错误。

按现在流行的说法,这段话可以这样理解:打仗这事,“纸面数据”不决定胜负,更重要的因素是“人”

国共对垒,共产党在“纸面数据”上长期处于劣势,赢就赢在人的“主观能力”,也就是:士兵的士气、指挥官的战术、领导人的战略。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这句话,是毛主席在1947年3月撤出延安时讲的,原话是:
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图片

电视剧《大决战》
中共中央撤离延安

这话不是主席临时想出来“安慰”大家的,而是对既定战略思想的强调,因为,在1946年7月,也就是解放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月,主席就明确指示:
战胜蒋介石的作战方法,一般地是运动战。因此,若干地方,若干城市的暂时放弃,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

为什么说这是最底层,最基础的战略思想呢?

因为如果用最简单的逻辑来解读战争,无非“全军”(保全军队)和“歼敌”两个方面。

凡事都有它最简单的基础逻辑,比如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做生意就是先“保本”再“盈利”;踢球就是先“防住”再“进攻”;学习就是先“巩固”再“提高”;婚姻就是先“求同”再“存异”等等等等。

所以,“存人失地”的目的就是“全军”,然后通过“歼敌”来实现“人地皆存”

这就是这个战略思想的基础性所在。

毛主席还有另两句话,阐述得更直接和清晰: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图片

图片

全局性

图片

所谓全局性,就是不仅要考虑军事,还要考虑政治、经济、民众等各方面因素。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为什么是一个全局性的战略思想呢?我们可以反过来看对手,也就是蒋介石的战略思想是什么。

蒋介石的思路就是攻城略地,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以城市为“”,继而控制铁路和公路,也就是“线”。

最后是“”,即在被“点”和“线”分割的区域内进行“清剿”。

这个战略,其实在军事上来讲问题不大,有其可操作性,类似于日军侵华时的“囚笼政策”。

但这个战略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国民党军占领的城市越多,用于驻防的部队就越多,于是兵力越来越分散,而机动部队越来越少。这就给共产党部队创造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条件。

解放战争中经常出现的场景,就是国民党军对被围的友军“见死不救”,这除了指挥官主观上的问题外,其实客观上也是没办法。因为大家手里都只有那么一点部队,要救别人,自己就得倾囊相授,风险太大了。

比如陈赓打洛阳的时候,为什么郑州和开封的国民党守军不来救呢?因为救了你,我自己就城防空虚了。而且,国民党的基础战略思想是“守城占地”,那么,我救了你,你是首功,我是次功,但如果我把自己的城丢了,那就是首罪。这就是“基础性战略思想”的影响力。

图片

洛阳攻坚战从四个方向同时发动

好了,下面这个问题很关键:

为什么国民党军要派那么多兵力守城呢?随着战线的推进,前期占领的城市不是应该变成“后方”了吗?不驻兵或者少驻兵不可以吗?

这就是蒋介石没有预估到的一个政治因素:共产党部队虽然撤了,但共产党的政权还在,只是转入了地下。而且,因为有稳固的群众基础,共产党的政权在“失地”依然能发挥作用。

于是,国民党虽然能够攻城略地,但很难马上建立起有效的政权,不得不依靠驻军来管制和保卫城市。

国民党“守点”难,“守线”更难,因为解放军的机动能力是不依赖公路和铁路的,所以不需要和你“夺线”,直接“破线”就可以了,这一点让国民党守军防不胜防。

“守城”的弊端,蒋介石不是不知道,至少随着战事的发展,后期肯定是能看明白的,那为什么不改变战略思想呢?

一是由其阶级性注定的,国民党代表的是大资产阶级,他们的核心利益大多在城市,放弃城市某种程度上就等于背叛了自己所代表的阶级。

二是因为“面子”。曾任国民党1军7军长的刘安祺后来把蒋介石的战略总结为“守土不打敌”,并指出:“中央爱面子,想掌握若干据点以做国际宣传。”

所以,对于蒋介石来说,大资产阶级、财阀、英美列强等等,都是“双刃剑”,他发迹于此,也受制于此

毛主席,自然能从全局层面看清这一切,“存人失地”是军事策略,而“人地皆存”就是政治自信

图片

图片

统一性

图片

一个战略思想在全军上下的统一,是至关重要的。

而且毛主席想的不止是全军,他在1946年7月发出指示时讲的是:“应使全党和全解放区人民都能明白,都有精神准备。

我们现在看影视剧里关于撤离延安的剧情,心情是轻松的,因为知道结局。但如果把自己代入到那个年代呢?

本来“纸面数据”就已经处于劣势,然后,唯一的大城市张家口丢失了,东北的长春被放弃了,山东解放区的首府临沂也被放弃了,最后,中央撤离延安…不论你是解放军战士,还是解放区老百姓,是不是很容易生出悲观情绪来?

悲观情绪肯定是有的,所以毛主席要在撤离延安前强调“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最终,解放军的士气没有受到影响,而老百姓的积极性也没有下降,就是因为这个战略思想被高度统一了,这非常不容易。

作为现代人,对于这一点真的很难想象,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动不动就“全网悲观”的时代。

最近两个月有一句话很流行: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其实,解放战争一开始就是这种情况。

当时,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李默庵和共产党部队打了好几仗,收复了江苏盐城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解除了解放军对南京的威胁,圆满完成了作战目标。

这场发生在苏中的战役,共产党方面的将领是粟裕。粟裕在此战中歼敌六个半旅,还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这就是著名的“七战七捷”

图片


所以你看,如果没有“存人失地”这个战略思想的高度统一,也就没有了“七战七捷”的评价基础。

下面再举另外一个关于“统一性”的例子。

林彪在东北战场展开反击之前,有一段在北满解放区休养生息,厉兵秣马的时期,我们所熟悉的许多林彪的军事理论,比如“三三制”、“一点两面”等,都是他在这段日子里总结的。

但这些只是战术理论,林彪当时制定的战略方针是三个字:忍、等、狠

“忍”就是要忍受因为城市和交通线的丢失所带来的困难;“等”就是要等待敌人战线拉长而背上越来越重的防守“包袱”;“狠”就是一旦战机出现就凶狠出击打歼灭战。

这三个字,其实就是毛主席战略思想的另一种表述。

这种统一性是极其关键且强大的,非此,无法形成“全国一盘棋”。

图片

图片

长期性

图片

长期性,是指这个战略思想贯穿于整个解放战争,也就是具体战术需要随机应变,但战略方针从始至终被变过。

这一点可能会有疑问:难道在解放战争后期,共产党部队仍不以夺取城市为目标吗?

是的。我们来看毛主席是怎么说的。

1948年9月8日,毛主席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说明一下,这次会议被称为“九月会议”,不是1949年3月的“西柏坡会议”(七届二中全会)。

从时间上来看,“九月会议”无疑就是大决战开启前的一次准备会。毛主席在会上这样说:
至于夺取城市,扩大解放区的人口和面积,我们历来不提,因为把敌人消灭了,城市也来了,解放区也扩大了,人口也增加了。

这就很明确了,即便是到了解放战争的最后一个阶段,主席想的仍是“歼敌”,夺城这种事“我们历来不提”。

还有一个例证是在淮海战役初期,粟裕向中央发出了后来被称为“小淮海”的作战计划,毛主席在批复同意后,第一个建议便是“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

“歼灭黄百韬兵团”这个作战目标,毛主席提出得比粟裕和刘邓都要早。

如果把解放战争做了一个最简单的复盘,可以用三个词来总结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全军”,即存人失地;第二阶段是“布局”;第三阶段是“歼敌”,实现人地皆存。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解放战争中那些著名的城市攻坚战,基本都发生在第二阶段。这个时候之所以要“夺城”,目的是“布局”,为下一阶段的战略决战做准备。

杜衡记在《三大战役前的“三大战役”》中曾总结过:打石家庄,切断了国民党军山西和中原的联系;打洛阳,切断了国民党军西北和中原的联系;打济南,彻底把国民党军中原、华东的主力和华北、东北的主力分割开来。最后打锦州,又分割了国民党军华北和东北的两大主力,三大战役的战场就此形成。

图片

此图可见济南和石家庄在布局中的重要性

除了“布局”的需要,共产党部队在整个解放战争中,都不以“夺城”为首要目标。

我们最常听到的一个解放战争中的战术词汇,就是“围城打援”,或者“攻城打援”。甚至还有“弃城打援”,比如开封战役,解放军直接放弃开封,突然掉头把来援的国民党援军给包围了,还擒获了敌军主将区寿年。

所以,城市对于解放军来说,就是个“工具”。

三大战役期间,“名场面”都是“包围歼敌”,几乎没有旷日持久的城市攻坚战。

东北战场:长春和平解放;沈阳解放用了两天;锦州解放用了不到两天。

平津战场:北平和平解放;天津解放用了不到一天。

淮海战场:国民党方面称之为“徐蚌会战”,但解放徐州和蚌埠都没怎么打。
(注:上述时间仅指城市攻坚战用时,未包含外围战用时。)

这就是毛主席说的“把敌人消灭了,城市也来了。”

此乃真正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下围棋(圈地),我就下象棋(吃子);你下跳棋(连通各部),我开始下围棋(包围分割)。

解放战争这盘大“棋”,百看不厌!


图片

图片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