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粟三次分歧,粟裕能次次正确,主席明确:粟裕负责战役指挥

 海曲上人 2021-05-25

“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者也。”战争犹如是一盘笼罩在迷蒙浓雾之中的棋局,考验的不仅仅是每一个战士在战斗中所展现的气概和勇武,更是在于双方将领指挥能够凭借着机敏睿智的才能,破敌于制胜之处。

也正因如此,在过去百年间的革命抗争历史中,才会冉冉升起那犹如星河般璀璨夺目的将星们,在映照五千年文明的苍穹中闪烁不休。

但在波涛汹涌的历史进程之中,个人的光芒往往是黯淡渺小的,因此在这神州大地上夺取胜利的成千上万的战役里,将领指挥们往往能够分工合作,用汇聚的光芒来点亮胜利之路。

陈粟三次分歧,粟裕能次次正确,主席明确:粟裕负责战役指挥

曾有“战神”之名的粟裕在解放战争中时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立下功名赫赫,而这份荣耀同样也有山东野战军司令陈毅的一份功劳和贡献。这对“黄金搭档”配合默契,分工明确,但却依旧出现过三次分歧和争论,那么这三次分歧究竟是何结果呢?

解放之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在广播中宣告将无条件投降,这不仅仅意味着多年来艰苦抗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还代表着黎明的曙光终于将要从这深沉漫长的夜色中翻涌而出,曾经笼罩了一百多年的晦暗终于得以驱散。

陈粟三次分歧,粟裕能次次正确,主席明确:粟裕负责战役指挥

一时之间,全国人民都欢欣鼓舞起来,但真正的和平到来了吗?在驱赶了凶残的外来侵略者之后,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争夺才真正拉开了序幕。

多年的战事从根本上损耗了民族的生机,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主张用暂时的和平缓解民生的压力,因此才会多次选择与国民党方面进行探讨。

1945年10月10日,毛主席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于重庆同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签下了“双十协定”,暂时稳定住了国内疮痍满目的局势。

陈粟三次分歧,粟裕能次次正确,主席明确:粟裕负责战役指挥

但这样一个协定并不能满足国民党的野心,在得到美方支持下,蒋介石一直将中国共产党视作敌人,“双十协定”的签订不过是为僵持下来的局面蒙上一层脆弱的“和平”外衣。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正式向解放区发起猛烈攻势,经过短暂休整的中国共产党队伍掀起自卫反抗的旗帜,由此人民解放战争正式展开。

内还是外

在解放战争最初期,我方领导人毛主席还依旧主张“避免内战”的意见,当蒋介石率重兵进攻解放区时,选择抛出了一个“蒋军向北,我军向南”的计划,避其大军锋芒,通过兵力压迫促使和谈。

陈粟三次分歧,粟裕能次次正确,主席明确:粟裕负责战役指挥

在此计划中,解放军主力将离开根据地,对国民党所占领的区域进行外线攻势,通过挖空国民党占领区来促使蒋介石放弃对解放区的进攻。

毛主席凭借着优秀的军事战略眼光,制定下了“南线三军出击津浦线,北线军攻克三路四城”的战略方针,即都拥有五万多人的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分别打击津浦线,晋察冀野战军和晋绥野战军配合夺正太、同浦和平汉三路,石家庄、大同、太原和保定四城。

南北同时出击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多线作战搅乱意图,让敌军在疲于抵抗防御中失去对时局的判断,这个战略计划严丝合缝,很有执行性,但却有一个人表示不同意。

陈粟三次分歧,粟裕能次次正确,主席明确:粟裕负责战役指挥

这个人便是处于“南线三军进击津浦线”的华中野战军司令粟裕。1946年6月26日,粟裕接连收到来自毛主席和陈毅的电报,其内容基本都为:华中野战军主力配合山东野战军作战,夺取津浦线。

但粟裕却持有并不相同的意见,他于27号向陈毅和毛主席发电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华中野战军主力应该先在苏中地区作战,现在就离开苏中根据地并不好。

在发送电报之后,粟裕认为此事关系重大,通过电报无法完整传输自己观点,因此他于29日傍晚便达到淮中与分局领导人进行了详实的探讨,最终说服了所有领导人同意将华中野战军主力留在苏中作战。

陈粟三次分歧,粟裕能次次正确,主席明确:粟裕负责战役指挥

但内线作战的意见却同陈毅截然相反,陈毅主张向外作战,南线如果能够顺利,那么以战求和的目的将能够一步达成。

一时之间,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静待来自上级领导的指示。“这都是为了长期打算,争取最后胜利。”毛主席认可了粟裕的意见,但总体计划还是按照原本的南线为主,要求粟裕在苏中作战必须取得一定成效,否则要及时回归原本计划路线。而得到认可后的粟裕便开始了在苏中地区内线的作战,而这一战便首先是三战三捷。

打了打胜仗的华中野战军士气高涨,粟裕向毛主席请示在苏中增添兵力,继续苏中作战。此时陈毅带领的山东野战军才至淮北,还未有大的动作,而苏中地区虽然连胜,但局势依旧不够清晰,所以毛主席表示先行观望。

陈粟三次分歧,粟裕能次次正确,主席明确:粟裕负责战役指挥

但很快,两方作战效率和胜败便有了高低之分,陈毅所率领的山东野战军攻泗县失败,而粟裕所在的苏中作战却继续大捷,内线作战的价值得到了体现,事实证明粟裕的意见是优于陈毅的。

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下,毛主席大力赞赏了粟裕的“七战七捷”,而陈毅也最终选择了支持粟裕的内线作战意见,两个人的第一次分歧便最终以陈毅意见的转变而落下帷幕。

陈粟三次分歧,粟裕能次次正确,主席明确:粟裕负责战役指挥

精确的战略目光

粟裕在苏中地区连胜之后,国民党队伍改变了原本的作战方针,薛岳欲从南北两面进攻淮安、淮阴等区域,通过占领苏北重要据点来蚕食瓦解解放区实力。

对此,毛主席调派粟裕负责南面的苏中区域作战,而陈毅则负责北面淮泗地区战斗,但问题就出在陈毅并没有清楚地探知到敌方主力进攻的据点究竟是哪里。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敌人进攻意图的揣摩,有时候是制胜的关键,而陈毅却没有能够从战局迷雾之中把握到这关键的一点。

陈粟三次分歧,粟裕能次次正确,主席明确:粟裕负责战役指挥

而拥有着敏锐精确的战略目光的粟裕却能够从敌人的动向察觉到掩盖的意图,他向陈毅多次告知,希望陈毅能够将防守重点放在淮安、淮阴地区,但陈毅却没有采纳他的观点,依旧认为敌人主攻沐阳,从而深入山东。

薛岳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先是佯攻沐阳,实际上将主力进攻的目标放在了防御线薄弱的淮阴。正是因为陈毅的布防失当,最终导致了两淮保卫战失利,淮安和淮阴落入薛岳的掌握之中。

犯了错的陈毅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还向毛主席致电:“我至淮北,顾虑太多,决心不够,未能发挥山野力量,有负组织和人民的托付!今后我与粟裕在一起,军事上多由粟裕下决心,定可改变局面。”

陈粟三次分歧,粟裕能次次正确,主席明确:粟裕负责战役指挥

可以说,粟裕精妙且准确的军事眼光令陈毅深感佩服,因此这第二次的分歧依旧是以陈毅的自省和改正而结束。

合为一处

两淮保卫战失利后,陈毅与粟裕两个指挥部合并在一处,但在随后的作战中两人再一次出现了分歧。此时国民党军队正分作两路,一路向东往涟水,一路进攻鲁南枣庄,这两路均是针对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的后部,若是不能妥善处理,则可能令两军陷入不可回头的危难之中。

陈粟三次分歧,粟裕能次次正确,主席明确:粟裕负责战役指挥

而究竟先攻哪一路,是分开各自进攻还是合兵一处呢?粟裕认为应该先合兵进攻涟水的国民党军队,而陈毅则要回鲁南,并要求华中野战军进行从旁辅战。

如此大的分歧下,双方依旧是无法认同对方,于是等待毛主席的指示,而毛主席再一次认同了粟裕的观点,并提出了方针:“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由粟裕负责。”

得到指令后,粟裕带领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共同在宿北与敌军一战,终取大捷。这第三次的分歧结果,依旧是以粟裕的意见为由落幕。

陈粟三次分歧,粟裕能次次正确,主席明确:粟裕负责战役指挥

小结:

“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粟裕与陈毅的三次分歧,虽然都以粟裕精准而优秀的军事战略水平取胜,但两个人却没有在分歧中产生隔阂,随后的战役中二人精诚合作,依旧是“黄金搭档”。

这不仅仅说明了“战神”粟裕在军事才能上的高超,同时也表现出了陈毅能够及时改错,两个同样有着革命理想的战友同胞,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共同发光发热,由此才令胜利的果实能够被成功摘得,革命的胜利属于他们这样英勇且优秀的将领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